分享

关于“齐家”的一点思考

 新用户32637V7d 2021-07-09

i01 齐家与治国

《左传》里有一段,郑伯克段于鄢,之前一直没有特别看懂,现在突然再读,感觉这段历史很好地说明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他们没有单纯的家事,所谓的家事其实就是国事。

 姜氏对两个孩子不能公平以待,导致兄弟之间产生嫌隙,而即位以后的庄公,正好顺应了姜氏对公叔段的溺爱,姑息之,以致最后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合理理由,将公叔段干掉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具备阴谋论的典故。

  我们可以说这个家庭是一个不存在孝悌伦理的家庭:首先是母亲姜氏,因为一种缺乏克制和理性公平的爱,以致于养成了公叔段屡犯法制,最后走向自我灭亡。其次,最后的得胜者庄公,自然也没有悌,他对公叔段的姑息并不是兄弟之情,而是为以后的兄弟相残制造更多充分的事实条件,以保证自己消灭兄弟师出有名,不受世人诟病。

   至于后面先是囚禁母亲,发誓不到黄泉不见,到最后挖空地道相见,看起来更像是庄公梦中的一份赎罪幻想,不像是真的。

   所以,论语里有一段话:”冉有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因此,齐家本在孝悌,有了孝悌关系,这个家庭就有了和谐共进的可能。

02、曾国藩的齐家孝道

  曾文正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大学,三纲八目几乎在他的人生轨迹里清晰可见。读他的家书,对齐家有一个这样的理解:齐家首先首先是做好自己,其次是孝,就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家中兄弟,对亲戚朋友多帮助。

  曾国藩的孝是一份大孝,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孝,教育弟弟读书上进,为父母分忧,悌也是孝,将本不宽裕的钱财同时分取接济给亲戚,以彰显父母的仁德,也是孝。

  我们目前理解的孝,仅仅是加诸父母本身的孝,比如奉养,比如顺意,但其实,那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对于多子女的家庭,悌甚至比孝本身更为重要的,倘若兄弟之间有悌的存在,对父母而言本身就是一份最大的福音。

03、女子在齐家中的作用

  记得有一次幼儿园宣讲幼升小课程,老师提到会教孩子们国学内容,当时有一个爸爸很激动地站起来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学到三重四德”,我当时感觉很汗颜,首先我认为这个爸爸误解了幼儿园的国学内容,老师最多带着背一背,不会有注解,其次,就算是有注解,难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只剩下三从四德这样的概念了吗?

  我们现在特别提倡家庭教育,根据目前社会和家庭结构来说,大部分承担孩子教育责任的,还是女性居多,这么重要的责任落在女性身上,本身就凸显了女子的位置,读一读孟母三迁,岳飞的故事,许许多多,母亲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光是想到这一点,就不免觉得自己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想,一个女子的胸怀,气度,她是否重视健康饮食,是否重视精神成长,是否心境平和,在任何一个家庭里,都是直接决定这个家庭的整体精神气质的,孩子离开了母亲的子宫,却来到了我们给她打造的一日三餐、饮食起居、言传身教的更大的居所里,在这个居所里接收的一切,薰习的一切,都会成为她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唯有多读圣贤书,多走大道,才能不辜负我们身上的这一份责任和担当。

 另外,真正的男女平等,首先是人的平等,是尊重个性的平等,男人有男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女人有女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让男人更像男人,让女人更像女人,各自发挥自己的特性,彼此欣赏而不是彼此竞争,彼此依存而不是彼此挑剔,我想是我目前比较接收的一种男女观念。

其实,大学的修养功夫,到最后治国平天下这两项,仅仅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功课,而齐家才是几乎每个人的功课.

所以,先修身,再齐家,深具现实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