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校沟通怎能依赖APP,家访去哪儿了?

 木香草堂 2021-07-10

家校沟通怎能依赖APP,家访去哪儿了?

   “各位家长,请按通知下载APP,成功下载后请回复。”在部分幼儿园和学校的微信群,家长不时会收到类似口吻的通知。随后,微信群里便是一连串的“收到,已下载”。虽然响应得十分迅速积极,但也有家长心里在暗暗打鼓:“这个APP有什么用?我非下载不可吗?”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的APP不但在功能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家长还会因为填写了个人信息而惴惴不安,生怕信息泄露。(7月8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家校沟通怎能依赖APP,家访去哪儿了?

    现在有不少学校采取校访或者“家校群”的方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家访被遗忘了。我儿子从小学读到高中,只有两位老师来我家里家访过。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来“家访”这种形式,在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似乎很通行。我还记得自己念初中时,班主任周老师来我家家访的那一幕。周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既肯定我的成绩,也指出我做作业“马大哈”的毛病。周老师的家访,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在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大力鼓励下,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于1978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专。

    我也当过老师,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一个班级有几十号人,不同学生有自己家庭环境各方面的特点,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之后才能对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而家访获得的丰富信息不是通过简单的电话、微信沟通能够掌握的,家访实实在在是家校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教育关系的桥梁。

    亲身经历让我认为:校访或者“家校群”是不能替代家访的。老师要了解学生课堂以外的情况,还是家访好。成绩拔尖的学生和成绩比较差这“两头”的学生特别需要老师家访,因为这两类学生的心理通常更为脆弱。有人认为:现在的家长们都很忙,老师面临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家访要一次次约时间、要协调,回头看来沟通交流的效率并不高。既然现在有这么多的交流手段可以用,干吗非要盯着传统家访呢?其实,家访更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是老师、学校了解孩子,孩子了解老师,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有效载体,是老师家长群、家长会、校讯通等交流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家访并不过时,在现在这个年代更需要。因为现在不少家长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去关注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尽管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家长会,但老师不可能在当时跟每一个家长都说得很详细。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前不久,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连续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通知》《福州市中小学家访工作管理规定》,将家访情况计入工作量。根据要求,福州全市每个学生家庭每学年至少接受两次学校家访(入户家访一次,校园约见一次)。原则上,每学年班主任家访不低于二分之一的学生家庭,该班科任教师对剩余约二分之一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家访情况将纳入班主任、年段长等级考评和校长、教师年度绩效考评的范畴,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和教育督导、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考核评价范畴,作为学校、教师评先评优工作的参考依据。福建省福州市重视家访工作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也期待更多的老师来到学生的家庭,把对学生的关爱带进家庭,让学生在老师无形的关爱中茁壮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