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村梅岔有个潘婆婆,坐在红薯窖上纺线,巧妙救下李先念

 秦楚古方 2021-07-11

       秦  楚 书  社

      专注秦楚民俗文化

关注

沿着曲曲折折的中村捷峪沟河一路北上,行十五六里路,远远就可以看到一道山梁软软地拖下来,延伸到河滩里,这座山梁后的大山叫做凤凰山,延伸出来的山梁叫做凤头梁,山后面的一道大湾夹在凤头和凤翅之间,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这个村庄叫做梅岔村——

楚书社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微信w7264000

编辑丨秦楚玉

1

梅岔村,最早时写做“眉茬”,捷峪沟河在村前的河湾里冲开一道月牙般的河道,绕着凤头梁转了一个弯,从高处看,像一弯眉睫,河边的树木,十分茂盛,宛如眉毛茬子,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眉茬”。后来,写着写着,就写成了“梅岔”这个同音字。

梅岔村是一个古集镇,曾经有过繁华的历史。据老人们回忆,过去,连接着漫川水旱码头和丹凤商镇的贸易交通就从这里经过。由漫川关出发,翻越鹘岭到中村进入捷峪沟,再翻越流岭出大峪沟,就到了商洛第一镇商镇。而梅岔,处在流岭南麓,正是脚夫商贩们歇脚的地方,这也成就了梅岔,让它成为深山里的一个热闹集镇。

过去,交通不便,人们运送货物凭的是一根扁担。脚夫们挑着货物,天不亮就出发,天麻黑才找客店住下。他们从漫川水旱码头挑来桐油、布匹、草鞋或者一些日杂百货,送到商镇,再从商镇哪里把潼关运来的棉花或者食盐转运南方。梅岔是南来北往人汇集的地方,于是,梅岔街就有了各种铺面,买饭的、摆摊开店的,交易货物的,把一个深山小村变得热闹起来。

梅岔设二五八集日。老人们说,过去,南北二山来梅岔赶集的人很多,交易的主要是柴草、粮食和一些日用品。一些商贩和担脚的脚夫,遇到集日,也会停下来,就地出售一些货物。街道的铺面房前,会临时支起交易摊子,摆上各种特产和日杂用品,人们流连其间,争斤论两,讨价还价,各取所需。待到日过西山,集罢人散,商贩们收拾好货物,也分头而去。

六十年代,中红公路修通,丹凤县也修通了商镇到红河寺的道路,两下连通,交通变得方便起来,而梅岔的集市,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已经萧条没落,逐渐无人。

现在,梅岔街的老铺面房已荡然无存,没有了一点商业街道的景象。一座座青堂瓦舍和砖混小楼,取代了过去的木板铺面房,村子里的两家小卖部,各种生活用品是应有尽有。

古老的集市,热闹的集日,成了人们的一种回忆。每说起来,就像品一坛陈年老酒,绵绵酒香,在唇齿舌尖,醇香深厚,回味无穷……

2

梅岔村,有一座关老爷庙,香火十分鼎盛。主要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庙观与戏楼东西相望,南边是一排厢房。破“四旧”时,庙里供奉的神塑、香火台这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全部被砸毁,除了古老的建筑和屋顶上斑驳模糊画塑,给人古久的感受外,梅岔庙其实成了空房子。

据当地人传说,站在茨沟口的小山上,看梅岔村后的山,就像是一个张开翅膀的凤凰,低低延伸下来的小山梁,就像低头啄食的凤头,脖颈之上两边隆伸的山包就像扑棱开的翅膀。

当地人说,这座山一直延伸到洛峪,从地形上看,凤凰山头对着茨沟,屁股撅在洛峪。过去,茨沟里的人穷,山陡地薄,种的庄稼收成少,日子过得很苦焦,而洛峪哪里,人们却相对富足。也不知是哪个风水大师看穿了其中奥妙,把其中缘由归结为凤凰,说这个凤凰“吃茨沟,屙洛峪”,把茨沟吃得穷当当,屎蛋蛋屙在洛峪,那些没有消化的谷物倒在哪里生根发芽,屎蛋蛋成了金蛋蛋,让洛峪成了富足之乡。

人们还传说,很早以前,从南方来了一个地仙,在凤头梁发现了一块风水地穴,就悄悄地把祖宗的骨骸埋在凤头下的地穴里。奇怪的是地仙走后不久,石窝窝里忽然滴起水来,当地的一个风水先生经过一番勘察,发现了其中缘由,就让人挖开凤脖子下的一块石头,起出了骨骸,那水也不再滴落了。

清光绪元年,梅岔六社的人把附近的一个关帝庙迁到这里,压在凤头上,让凤嘴无法张开去吃茨沟的谷米。庙里塑有关老爷神像,通红的脸,炯炯的目,十分威武。关公被人们奉为发财致富、招财进宝的武财神,逢年过节,人们都去拜关帝,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凭着忠义诚信能给人们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庙对面,修建了一个戏楼,每逢庙会,各路香客云集而来,拜了关帝之后,就会去欣赏精彩的戏文演艺。

破四旧那会,庙宇遭到了破坏,庙里的各尊塑像,全被砸碎,颓败了几十年时间。二零零五年三月得以重新修葺,依照古制,重塑像身,勾描壁画,在戏楼的大梁下面,书写着“大清光绪元年民国五年孟冬月吉日梅岔六社人等遷修 总经修李庭璞”和“公元二零零五年三月吉日吉时重新复修”,梅岔关帝庙建筑风格古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具有典型的明清古建筑风格,做为文化遗产被列入县保文物单位保护了起来。

据说,自打梅岔庙压住了凤头,茨沟里的人日子渐渐富足起来。民国时期,一些人为了躲避抓丁拉夫,就躲进了茨沟里,沟里的住户也多了起来。

有一件事让住庙道士津津乐道,说的是有一个风水先生来到梅岔庙,看了周围的山势风水,连呼“不得了!不得了!茨沟里要出一位娘娘!”后来茨沟里确实出了一位娘娘,不过是唱戏的花旦,专演娘娘的假娘娘。风水先生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成了后人的笑柄。

凤头梁有两处被挖断,一处是改河修田时开挖的豁口,一处是修建中红公路时炸开的路面。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把凤脖子斩断,让捷峪沟河水从豁口泻出,在老河道里修了百余亩良田,地土增加了,每年都有丰厚的收成,人们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了。后来,修筑公路,又一次炸开了山梁,人们出行,不用再走过去的坎坎坷坷山间小路,运送物品,也不用肩挑背扛了。山里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起来。

3

梅岔沟里,还流传着一个潘婆婆智救李先念的故事。

传说李先念在茨沟里槐树沟的潘婆婆家养过伤。当地民团头子孟西哲带着保甲队一路追到到茨沟,眼看着就要搜到槐树沟的潘家屋场,潘婆婆急中生智,让李先念躲进红薯窖里,把一个蒲团放在窖盖上,自己就坐在蒲团上纺线。

保甲队搜到潘婆婆家时,她岿然不动,一手摇着纺车,一手捻着棉穗,吱吱呀呀的纺着棉线。保甲队在屋子里翻箱倒柜,搜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个人影子,只好悻悻离开。送走李先念后,怕遭到民团报复,潘婆婆一也一直没敢声张。

解放后,李先念曾派人来调查寻找救命恩人,一路打听到梅岔。当地村干部不知就里,以为是已经过世的潘姓老妪,就说那老婆子已经死了。北京来人走了以后,这事也传开了,潘婆婆这才知道自己救的是中央大领导,人家不忘恩情,大老远跑来寻找自己,很是激动,就找政府开了介绍信去北京找李先念。

潘婆婆一路到了北京,得到了一个“热心人”的帮助,安排她住进宾馆,拿了她的介绍信说是代她送给首长。她在宾馆里好吃好喝住了几日,一直没有见到首长。后来那人说首长很忙,让她先回老家等消息,于是,潘婆婆又回到了槐树沟。

回家后等了好几年时间,还是没有消息传来。有人觉得她是被人骗了介绍信,鼓励她再去北京,可潘婆婆说那么大的领导,有很多大事要忙,能记住我老婆子就行了。再说,分了田地,纺线织布,种庄稼,日子也好过了,直到死去,也没有再动去北京的念头。

潘婆婆智救李先念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着,也成为梅岔人津津乐道的掌故,每有外乡人问及,他们都会很自豪的诉说起当年这段惊险交加的往事。

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在1946年7月率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部队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线,进入陕南商洛地区,曾经在今丹凤县寺坪五花山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商洛日报曾登载过一篇文章《李先念:五花山上的足迹》 ,介绍了李先念在这里的战斗经历,李先念及其战友在五花山一带战斗和生活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也有广泛流传。潘婆婆智救李先念的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却一直没有文字记载。

五花山,是蜿蜒于商州、丹凤两县南部流岭山系中的一座雄伟奇特的山脉,它的脚下便是丹凤县的寺坪镇。明代王傅在《冬日秦岭》一诗中吟咏说“倚杖看虬壑,穿林正鹖冠”,正是对五花山幽深山林、险峻山势景象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五花山峻峭难攀,森林茂密,便于隐蔽,而且地形复杂,道路曲折,与敌作战回旋余地大,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这里一直是我陕南游击队理想的栖息之地。 

由梅岔庙进入对面的茨沟,沿着山间小道至沟脑,行十几里路就到了五华山。五花山一带过去道路崎岖而艰险是出了名的,一会儿路在山上,一会儿又在沟里,一会儿要爬上高山,一会儿又要趟河,有时看着前边有路可行,可是走不多远却见荆棘丛生,又无路可通。李先念司令就曾幽默而生动地形容说,这个地方的路是“上山掉帽子,下坡墩尻子”。


编辑  秦楚玉      供稿  喻建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