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充满杀气的《七杀碑》是真是假?明朝末期的张献忠,成为了背锅侠

 838528296 2021-07-11

在古代,发生过无数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最早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上古时期的涿鹿之战。人们追求和平,而在古代的战争中,最苦的便是百姓,例如三国时期,不到百年的历史时间之内,发生的大小战事,战争规模之大,战事之多,是空前的。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之中,产生了无数的英雄,也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曹操的《蒿里行》就曾这样描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三句诗,将战争的残酷,战争过后荒凉、凄惨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百姓的同情,让人读来振聋发聩。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谴责战争带来的危害,例如唐朝的诗人曹松就曾在诗歌中《己亥岁》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从独到的角度,揭露了社会的现实,认为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这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成为了千古绝句。

今天要讲的这位古代战将,是明朝末年的张献忠,他是当时的农民军领袖,与闯王李自成齐名。在清朝官方撰写的《明史》中,张献忠是一位嗜杀成性的战将,书中这般记载道:“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关于张献忠的凶残,坊间有《七杀碑》和《七杀诗》流传,尤其是七杀诗,整首诗就包含了14个杀字,可以说杀气腾腾,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杀气,让人读来不寒而栗。

先来看看传说中的《七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当然,对于《七杀碑》,在史学上还是存在争议的,也有观点认为,所谓的《七杀碑》,是后人伪造篡改的,嫁祸给了张献忠,张献忠成为了背锅侠。

后来考古发现了两块张献忠的圣谕碑,其中一块是这样写道:“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也就是说,很大的可能,《七杀碑》是将《圣谕碑》中的“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直接换成了七个“杀”字,以此来塑造张献忠嗜杀成性的形象。

因此,《七杀碑》是假的,可能性非常高,至于《七杀诗》,更是无稽之谈。张献忠也写过诗,只不过诗写得中规中矩,丝毫没有武者的杀气和霸气,反而字里行间透露出文人儒将的秀气。

那是在张献忠大军占领成都后,为文昌帝君重修庙宇时,张献忠不仅仅为庙宇题了字,还有感而发写下来一首诗:"高山有青松,黄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黄花不如松。"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丘吉尔曾经说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清朝官修的《明史》中,曾经为了体现张献忠的杀戮,曾写道张献忠大军在四川杀了六万万人,也就是六亿人,然而这一说法与事实矛盾,因为当时明朝的总人口才两亿人。

反而,清军在四川中有过三次屠城,将领上书顺治皇帝的书中,就曾经这般无情地写道:"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四川的屠杀主要有三次上书顺治帝"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为何,张献忠会成为背锅侠呢?

一来,张献忠的农民军先后与四川的明军、清军作战,导致双方死伤惨重,二来,张献忠死后,四川百姓顽强抗清,进而遭到了清军的三次屠城。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而战争的爆发,无论是张献忠、清军、还是明军,都有无法逃脱的责任,只不过清朝最后将所有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张献忠,甚至篡改出《七杀碑》来,就有点太不道义了。

你怎么看待张献忠这一历史人物呢?你觉得七杀碑是真是假?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