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有病变的基础上产生的。脑血栓形成后,又可刺激血管壁的感受器使血管痉挛,更促进了血管腔狭窄和闭塞,常导致脑梗塞而出现偏瘫等神经症状。 患者多是50岁以上的患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平时这些病人的脑血管虽因有了病变而管腔狭窄,但由于受机体代偿功能的调节,如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建立,远端血管扩张使血流阻力减小等,足以维持正常或接近于正常的血液供应,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机体情况不好时,如血压降低、血液浓缩、血凝加速等(常见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塞、休克、脱水、大出血等,或者有脑部感染、脉管炎、头部外伤等),则易诱使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最多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椎一基底动脉等。遇有发病比较缓慢,在l~2天内逐渐出现偏瘫而又无意识障碍的病人时,就应考虑脑血栓形成的可能(脑脊液检查正常)。 脑血栓形成起病缓慢,男性较多,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症状(逐渐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春涩),通常不出现意识障碍,面色稍苍白,脉搏较快。严重的病人也可以发生昏迷(昏迷较少见)。 中医治疗宜忌 脑血栓形成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在经在络”的范畴。中医认为多由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内风妄动,挟痰挟瘀上冲,脉络痹阻,脑络失养,清窍空虚而发病。其治疗,宜平肝熄风,活血通络。 处方举例:黄芪60克,地龙15克,当归15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僵蚕10克,丹参30克。水煎服。 中医治疗脑血栓形成,忌单独使用止血药物如三七、仙鹤草、侧柏叶、血余炭等。 预防、摄生、饮食宜忌 一、宜早期从事体育锻炼,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由于脑血栓形成是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早期有效地预防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就能防止或推迟脑血栓形成这种“中风”病的发生。而坚持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体育锻炼应在中年或青年时期就开始,到了老年,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已经形成,锻炼就显得迟了,当然,初期高血压病,体育锻炼仍有防治作用。 二、宜常吃大蒜 大蒜在医学上具有杀菌防病的功能,这是人所共知的。大蒜还可以使人的血液稀薄,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在大蒜里可分解出一种可以防止血液凝固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是来自一种叫做阿里辛的一种化学物质。当把大蒜切碎煮熟之后,大蒜里就会产生阿里辛,阿里辛可以帮助伤口愈合,阿里辛被另一种化学物质激活后,又转化为一种叫阿乔尼的新化合物。这种新化合物是一种强有力的防止血液结块的物质,而且像阿司匹林一样有止痛作用,没有任何副作用。把它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是理想的药物。脑血栓形成患者常吃大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三、宜同时服用维生素A、C 如把维生素A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能有效地预防脑血栓形成。如患有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塞的病人,同时服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C,将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宜坚持功能锻炼治疗后遗症 (1)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属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膝、伸膝、屈肘、伸肘、挛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椅子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在第一阶段的功能锻炼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以及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向右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量力而行,不宜过分疲劳。同时可做患侧上隘平举、抬高、上举等动作,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浮肿。卧床休息时也可主动伸屈手臂,伸屈手腕,并拢手指,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等等。 (3)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做到生活自理。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锻炼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楼下楼,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慢跑。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情况好的病人还可打乒乓球、拍皮球,使手脚更趋灵活。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要有信心和恒心,这样才能收到良效。 五、脑血栓形成患者三忌 (1)忌吃高脂肪饮食。如果吃高脂肪饮食,将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速血栓形成,故患者忌吃高脂肪饮食。 (2)忌饮水过少。饮水过少亦能导致血液粘稠或浓缩,加重病情,故患者宜多饮茶水,使血液稀薄,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3)忌大便不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