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之——红拳起源——从黄帝到周秦汉唐——欣赏使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少年行》

 三辅 2021-07-12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之——红拳起源——从黄帝到周秦汉唐——欣赏使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少年行》

陕西军事武术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黄帝时代,文治武功值得高奏《凯歌》黄帝帝为少典氏之子,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炎黄部落皆生成发展于陕西,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黄帝长于姬水,故姓姬。黄帝伐炎帝,杀蚩尤,以土德王,称黄帝。黄帝为百业之首,著有《黄帝用兵要法》,《黄帝用兵要诀》等,《隋志》记载《黄帝兵法》共八种。《世本》云:黄帝“有臣挥始作弓,臣夷目作矢”。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也记载黄帝“服牛乘马,作器用,作弓矢”; 黄帝“ 作指南车,制阵法,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轩辕黄帝传》说的更具体:黄帝“举力牧以为将,此将相之始也, 又得风胡为将,作五牙旗及烽火战攻之具,著兵法五篇。又以神皇为将”,“臣龙纡者,有勇有义,亦为将。”黄帝“于是又令作蹴踟之戏,以练武士,令击毬也。”黄帝乃与榆罔合谋共击蚩尤,以玉为兵。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既擒杀蚩尤,乃迁其庶类善者于邹屠之乡,其恶者以木械之。帝令画蚩尤之形于旗上,以厌邪魁,名蚩尤旗”。“黄帝又与榆罔争天下,榆罔恃神农氏之后,故争之。黄帝始以雕鹗鹰鹯为旗帜,以熊罴貙虎为前驱,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帝北逐獯鬻之戎,诸侯有不从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定。帝以伐叛之功,始令岐伯作军乐鼓吹,谓之《箫铙歌》,以为军之警卫,《棡鼓曲》、《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玄朱鹭》等曲,所以扬武德也,谓之《凯歌》。”这就是高奏凯歌而还的出处。《古今注》说:“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黄帝成为中华军事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为尧、舜、禹,夏、商、周三个朝代所传承创新。

而红拳“武礼”的起源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朝。《周礼》云:“以鼖鼓鼓军事” 在周代,角力是一种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周代的“讲武”习俗中,就包括有当时称为“角力”的力量的比赛。《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知,从每年阴历十月开始,周天子就下令要武士们练习射箭、驾车和角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战国墓出土的一块长方形铜牌,从画面上显示有两个人,他们均赤着上身,穿长裤、短靴,一人想用“抱腰“式取胜对方,另一人则以“大抱腿“方式企图把对方托举起来,双方在进行搏斗。《史记集解》注释说:“应韵曰:战国之时,稍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为'角抵’。”

春秋战国及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红拳招式招法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拳勇一词,但到秦时尚无拳术这一专门的名称,意思与之相近的有手搏 苏林注:手搏为卞,角力武戏也。”《文 考》说:“ 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镰,讲武之礼,罢为角抵。“这里的“讲武之礼”,即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武艺活动,也就是说在秦国并天下之时,角抵已经在军中作为“练兵”的内容并且开展的比较活跃了。《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这与红拳演练套路中放炮十大响等招式招法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到了汉代红拳在吸收全国武术营养的基础上,已经有了简单的套路。到了汉代,红拳的前身——角力、角抵、“击膊拊髀”等已经有了套路的雏形,成为经常表演的一项竞赛活动。汉代角抵在张衡的《西京赋》、班固的《汉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尤其是《手搏六篇》为汉以前关于徒手搏斗技术的的专门著作,也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拳术古书,更是证明了拳术在陕西关中当时的盛行之状。《汉书·武帝纪》记载:“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可见,汉武帝时盛行角力比赛,经常在京城长安举办大型的竞赛活动,三辅关中方圆三百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参观。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强令全国各地豪侠及富户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这些豪侠和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现今咸阳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有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奉行“不打不相识”,“打完再说事”;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两晋南北朝时期,角抵运动衰落,隋初期的隋文帝曾一度禁角抵。隋文帝禁角抵,一是因为角抵铺张奢华,;二是与一再颁布“戎旅军器,皆宜停罢”“的禁武令有关。然而这个禁令不久便废弛了。

以红拳为主的武术运动在唐代重新复苏,盛极一时。唐太宗命吕才、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依唐朝建国前征代四方事为内容,演为《秦王破阵舞》(又称七德舞)。舞者百二十人,披甲执戟,声韵慷慨。舞时擂动大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也足以激昂志气,振作精神,使人观乐舞、爱武艺,而不忘军事创业之艰难。公元702,唐京城长安开始实行武举制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的创立无疑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尚武任侠之风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唐代宫廷中设有专门的角力选手,在唐朝的宫廷里有个内园,里面多是体育表演的健儿,《新唐书》上说“内园恒备角抵之徒”。唐玄宗“每赐宴设醣大阵山车、旱船、寻楂、走索、飞剑、角抵诸戏”。唐武宗“颇好田猎及武戏”。据《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描述:“角力戏,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既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各种杂戏表演完毕,由左右军擂鼓助威,专业角力壮士赤膊上阵,进行比赛。

长安城习武人数众多,习武之风盛行,民间武术侠客常常仗义行侠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武士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唐朝诗人王维对此进行了高度礼赞。

王维诗《少年行》显示出唐代强烈的武术色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一群急人之难、豪侠任气的少年武林英雄,对陕西关中少年游侠进行了热烈的礼赞,显示了汉、社会武术少年踔厉风发的英雄主义精神面貌。读了使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少年行》全文如下,大家共欣赏: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