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竞争对手在挖我们的人?

 潇潇徐行 2021-07-12

在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稀缺的今天,主动出击挖人显得更加直接有效,为什么很多企业都采取定向挖人尤其是向同行竞争对手或友商挖人的招聘策略,这是因为定向挖人有以下几个好处:

(1)挖人的过程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一些企业为了获取竞争对手或友商的信息,会考虑约一些从目标企业离职或拟离职的人员,通过面试面谈获取公开信息中无法获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非常真实且有价值的。当然,有一些职业素养较高的人员对此会非常敏感,如果只是一般的信息可以做交流,但如果涉及项目、技术、财务指标类的保密信息,可能就缄默其口,这种员工你更应该考虑录用。

(2)挖人的效果立竿见影

大部分企业通过同行挖人最直接的想法还是因为挖来的人可以马上发挥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良机。不可否认,特别针对于新业务,在各类型岗位上挖来一个行业经验丰富的熟手,将大大缩短自己摸索培养的时间。

(3)挖人实现弯道超车

对竞争对手尤其是标杆企业那里挖人,尤其是大牛级人物,可以很快弥补自身的短板,实现快速跟上对手,并且实现弯道超车。

(4)挖人是一种竞争策略

这个目的就有点不单纯了,通过挖取对方的人才甚至全盘端走,哪怕暂时安排做另外的项目,不涉及直接竞争,但也起到了瓦解对方团队,从而让对方失去战斗力的作用。财大气粗、简单粗暴的大厂可能会用这招。

一般企业常用挖墙脚的姿势有以下几种:

(1)委托猎头机构挖人:最为常见的方式,自己不好处理,让猎头或人才机构委托招聘。

(2)HR团队定向挖人:HR直接寻找目标企业的人员。

(3)通过内应挖人:通过目标企业离职员工进行挖人,有时一挖一连串,甚至把一个部门都可能端掉。比如去年闹的沸沸扬扬的高德诉滴滴不正当竞争事件,也是由挖人引起的。

当你听说竞争对手在挖你们的人,这时需要立即做出反应,如果后知后觉或者放任之,后果将很严重。立即做出反应的短期策略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了解情况:针对挖人要及时了解情况,哪些企业在挖自己的人,他们的基本情况和优劣势,在挖什么样的人,他们通过怎样的吸引人才的策略在挖人?后续有可能还会挖什么样的人?现有人员还有哪些人可能会被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你才能在后面的挖人应对或挽留工作中做出针对性的防御。

(2)离职应对:如果能提前得知核心员工的离职意向,提前做一些挽留的工作,挽留的成功率将远远大于他提出离职后再进行挽留的成功率。如果很不幸,我们有没有及时了解到核心员工的离职倾向,他突然提出了离职,这时第一反应首先是先封锁离职的消息,一旦所有人都知道他要离职这个事了,挽留基本上就不太可能了。

离职挽留最重要的工作原则是真诚沟通,重点在于留心,在了解了第1项情况的基础上展开攻心工作,探寻他想离开的真实原因并寻找对策,即使留不住,也要为后续的管理改善提供参考。如果确实是公司重要的核心员工,要考虑争取资源来尽量挽留,这时候难免会与公司现有管理体系相冲突,比如晋升标准、薪资标准等,这时就需要平衡,有时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3)人员替补:在挽留的同时,也要考虑好应急预算,做好离职人员替换计划,做最坏的打算,如果还是无法留住他,又不能影响正常的业务工作,谁能马上顶上?是提拔晋升一个?还是轮岗调动一个?还是由上面的某人先来兼顾?还是说通过职责的重新划分调整来分解工作?如果这时你发现“人到用时方恨少”,就证明平时的人才储备和替补机制有问题了。

(4)思想动员:如果外部挖人的动静很大,而不是个别人的挖取,这时就不能以封锁消息的形式来应对了,比较好的做法是针对外部挖人状况,在公司内部组织开诚布公的思想动员会议,主动谈谈有竞争对手挖人的行为,开诚布公的谈这个事,当然,最终回归的重心还是留人。主动沟通的目的是避免小道消息满天飞,消除不利影响,也向员工表明公司的态度。

(5)规避风险:严格规范离职工作流程,充分利用好离职员工30天的工作交接期,做好做细离职交接工作;对于核心的人员,还要做好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的履行手续,包括竞业限制协议生效的正式通知、每月落实到位补偿金等,这个都是为了后续万一产生纠纷的证明。竞业限制目前最大的难点就是举证困难,威慑力还是有的,一不注意就涉嫌不正当竞争,上升到违法层面。

(6)追本溯源:如今只要是一个行业内竞争企业,上至老板,下至销售、HR,同行业内不同企业间都很熟悉,虽然是竞争对手,但也不至于你死我活,竞合(竞争+合作)才是常态,谁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不然在行业内的名声就容易臭。所以,如果实在挖人太过分,不妨尝试下这个做法,严重点的让老板和老板之间打个电话直接沟通下这个问题,只要老板之间说一句"兄dei,挖人能轻点么?",大家就都懂了。轻微点的由两个企业的HR之间沟通下,在挖人这事上形成默契,毕竟谁也不愿意背负一个恶意挖墙角的名声,一不注意还会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在行业不好混。

上面谈的这些是短期的措施,更为重要的是有长期策略,建立长效的人才竞争优势,否则永远就是被对手惦记你的人才,你还偏偏留不住,别人即使不挖或随便诱惑一下,就有点坐不住,这都是需要花内功去修炼的。这些长期的策略和措施包括:企业文化、中长期激励、人才梯队、个人发展、薪酬福利等等,就不在此文赘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