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有2次机会翻盘,都被大臣阻拦,“文臣皆可诛”我觉得很在理|明朝|明王朝|张居正|文臣

 一个普通读书者 2021-07-13

每次翻开明史,都像是吃一块年糕。初闻有一股浓浓的稻米香,嚼过三五口便心有所。绝不是不喜欢明朝,只是内心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

学者高晓松先生曾评价明朝说,明朝是个“三无”朝代,一没有明君,二没有名将,三没有名臣。虽然比较羡慕晓松老师渊博的知识,喜欢他诙谐幽默的聊天方式,仰慕他谈笑风生的潇洒气度,但他说明朝“三无”,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自明朝建立以来,有名有号的皇帝除明太祖朱元璋以外,再就是明成祖朱棣、万历皇帝和末帝崇祯,与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传位十六帝的王朝,显然有些不相匹配。真正细嚼明史后才发现,明朝有一大特点——重气节上到皇帝下至大臣向来以“不怕死”闻名历史。

明朝的皇帝虽然谈不上明君圣主,但是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次数最多的王朝。先后有四位皇帝御驾亲征,留下一段“天子守国门”的美谈,明成祖五次亲征北伐蒙古;明宣宗幼年跟随祖父朱棣亲征,明英宗挂帅土木堡;连明武宗都能打一场“应州之战”。明朝的贤臣更是如此,海瑞、于谦、张居正也都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明一朝,宦官一直不断加强。终于到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时,大太监魏忠贤得以出头,并迅速把明朝推向没落的悬崖边。朱由校二十二年“半工半读”的皇帝生涯结束,朱由检(崇祯皇帝)承继大统,一上台先把魏忠贤拿掉,明朝一度出现中兴之势。

崇祯与所有亡国皇帝一样“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是祖宗作孽报应在儿孙身上,绝非崇祯自身有过错。女真崛起于关外,早已对大明王朝觊觎已久。朝堂内已经是一块朽烂彻底的木头,任凭崇祯皇帝一人之力,“宵衣旰食,夕惕朝乾”自然无济于事。崇祯心急,越着急越乱;崇祯的想法都很好,只是朝中没有张居正和海瑞那样的能臣干将。

崇祯的努力,还算有效果。内部李自成虽然声势浩大,基本上不会是正规军的对手。崇祯两次告捷(宁远和宁锦),让女真人不得不缓和对明朝的作战方针。此时,历史曾给过崇祯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若是崇祯能够人品爆发,恢复往昔的国祚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历史没有假设。

一是锦州告急,和议清军

崇祯十五年,锦州边关告急,眼看要被女真人一举拿下。战报雪片似地送到崇祯皇帝面前,崇祯如坐针毡,急召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对策。陈新甲搬出宋朝玩过的办法——议和。不得不说,陈新甲是朝廷中为数不多的明白人。先把清军那头稳住,再腾出手专门应对李自成,这是最明智的上上策,崇祯皇帝也欣然同意。

准备和议的使团尚未动身,崇祯皇帝临时变卦,把陈新甲砍了。原因是陈府管家失误,把议和的密奏误以为“塘报”流传出去。陈新甲对此事确实有责,但不至于连命也搭进去。何况眼前正是用人之际,革职降级做做姿态就好。没想到朝中一帮“忠直”大臣搬出儒家大义来压皇帝,崇祯无奈只好把朝中唯一知兵事的明白人按律处斩。

二是联合闯王,划分天下

两年后,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已经攻入都城,得天下如同探囊取物。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李自成突然冒出想要与崇祯议和的想法。让此前投降的小太监杜勋给崇祯带口信儿,说“望陛下赏银两一百万,双方划分天下,自己只要山西和陕西两地作为封国,若是和议达成,大顺军会与明军联合北征清军”

眼看江山社稷已经不保,能够用两个地方保住国祚,这样的买卖实在太划算。大明王朝疆域辽阔,丢失山西和陕西两地又能怎样,将来解决完清军后,再想办法弄回来就是。崇祯皇帝犹豫不决之时,又是那帮大臣再次拿出祖宗遗训,认为祖宗基业寸土不可与人,明朝义正词严地拒绝闯王的美意,斩杀使者告诉李自成“尽管放马过来”。

按理说李自成是穷人出身,他不过是想要点钱,赶紧给他打发走人。他与女真人不一样,女真人是想要大明王朝和崇祯的老命。闯王一怒之下攻破皇城,逼得崇祯皇帝投缳煤山,只有太监王承恩陪伴。那些动不动抬出祖宗遗训的大臣去哪了,要么一哄而散收拾家当携妻子爱妾逃亡,要么衣冠楚楚列队站好开门迎闯王

崇祯皇帝临终时说“文臣皆可杀”,不是没有道理。至少对崇祯一朝来说,满朝文臣尽数诛杀,或许有那么三两个人是真冤,若是隔一个杀一个,则有大批漏网之鱼。

明史越读越心塞,到崇祯时实在令人不忍卒读。好皇帝遇上一群迂腐大臣,纵有神力相助,也是回天乏术。

下期提示:海瑞为人刚正不阿,张居正专横跋扈,为何张居正的历史评价要远超海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