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窑哥窑新论之十六 到底是亲兄弟、表兄弟,还是江湖兄弟? ——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再探讨

 瓷海拾珍111 2021-07-13

三、对官窑、哥窑气质的解读

高濂的《遵生八笺》对官窑、哥窑的艺术风格有一句很硬核的话:“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这是很有见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北宋发展登峰造极的高度,其发展成果对书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品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像汝窑、官窑、哥窑等一批瓷器,艺术上尽善尽美的追求,也创造了一代美学。这些器物既无精美的雕饰,也无艳丽的纹饰,只以简单洗练的造型之美以及釉色纹片开裂之俏所幻放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来追求其至高的艺术境界。其古朴浑厚而不失精巧俊秀的造型,比例协调、曲线优美、形态恰到好处的神妙,给人以多一分显肥、少一分则瘦的艺术惊叹。其釉色以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玄远之色,创造出闲散淡远的自然之美,这既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又契合文人与士大夫祥和静美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匠师们“因土制宜”,竟将一抔普普通通的紫土升华为“紫金土”,从而巧夺天工地创造出了“紫口铁足”。特别是官窑、哥窑的开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中国陶瓷艺术贡献出独特的“金丝铁线”之美。

宋五大名窑中,只有官窑、哥窑型相近、气相通、神相同,对其气质解读可以加深对五大名窑的理解。

1.大宋之气。大宋之气是什么?大宋之气应该包括文气、财气、雅气、道气……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概括得最准确:“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大宋之气是从夏商周而来,中间经汉唐“养其根”“加其膏”的儒释道的集合体;是由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立其根,中间经真宗、神宗等不断发酵的以文治国方略的化合物。至北宋末期、两宋中期,宋徽宗秉大宋之气之精华,以其本人不可模仿、难以超越的文人气质,创造了其他瓷种和窑口对官窑、哥窑一直在追仿、但又一直难超越的历史。

官窑是宋徽宗秉大宋之气而形成的执政意识的产物,哥窑是宋徽宗秉大宋之气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唯其有宋徽宗,才会有汝官哥;唯其有汝官哥,我们才会更好地解读宋徽宗、理解天水一朝。所以,虽然窑址未找到,但是,官窑、哥窑一定是诞生在北宋徽宗期间。南宋修内司官窑的发掘者认为:“从老虎洞窑址南宋层遗迹的保存情况看,龙窑为长条斜坡式,长约15米,这种长度的龙窑在同时代的越窑系窑场中不多见,两座素烧炉,平面呈马蹄形,用香糕砖错缝平砌,炉壁外侧依炉形砌成护墙,墙和炉壁之间用黄泥填实,起到保温的功能。这种窑炉是北方地区常见的半倒焰式镘头窑,在浙江地区的青瓷窑场中很少见到。”(《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文物》2002年10期)再试想,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入东京汴梁,虏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高宗继位后仓皇南渡,最后在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于临安(今杭州),在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高宗就已置建郊坛,并用瓷器作为礼器举行活动。南宋朝廷仓皇无措之间,不大可能一下子就创作出官窑这样的顶级产品,其修内司一定是“袭故京遗制”的产物,即大宋之气的一脉贯通。

图16:宋哥窑灰青釉花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微信号:liuguochenwx.刘国臣  河北承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