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如何形成的?

 昵称55301288 2021-07-13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的轴心文明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之一,绝对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而这样的历史渊源来自于中国在各个领域体现出来的强大向心力,溯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那么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一、政治上,中国在先秦时期逐渐趋于“大一统”的形式

1、在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上,三代之前的“大一统”思想逐渐发展

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而来的。根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证明,中国第一个文明王朝应该是夏王朝,在夏王朝之前,存在着早期较为成熟的文明形式,只不过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文明体系,但一定具有一定的、与后世文明类似的文明特征。的确如此,夏朝的前一个文明系统,是虞尧舜禹的神话传说时期,在此阶段有什么后世“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当然有,最明显、最典型的就是在尧舜禹时期的治水事件。大禹治水的传说都家喻户晓,但是在大禹之前也有多位人士去进行治水,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但是后续又发生了洪水灾害。由于历史太过于久远,许多东西都是不可追溯的,所以在一些传说中,难免会有一些夸大或者不符合事实的成分。

但是类似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地球的各个区域都出现了大洪水,不止是在中国,西亚和欧洲都有明显的文献记载,但是由于其文明的特殊性,中国对待洪水的态度是治理,但是西亚和欧洲对于洪水的态度是逃避,建造“诺亚方舟”逃避洪水。

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当时的统治者需要调动极大的人力、物力来投入到洪水的治理上(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并不能直接参与洪水治理,所以应该将控制人力和物力的权力暂时交给了大禹,故后来为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一定需要专制集权,并且一定需要较为复杂的国家机器对于一系列的事情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结构发展是要比其余地区的政治发展速度要快的多。另外,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国土面积过大,就算是当时的远古时期,控制的国土面积也是相当大的,不然不会有“九州”类似的政治地理概念。

国土面积的庞大,也决定了操作治水的国家机器必须是高效率并且是较为复杂的,同样在治理权力上,也是要求有巨大的权力,至少这样的权力能够调动全国范围内的人力和物力。

故中国在远古时期的政权就已经朝着集权化发展,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国家机器得到了“倒逼升级”,政治上领先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向心力越强以及后期的政治上的“大一统”创造了必要条件。

2、三代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得到了加强

三代时期即为夏商周时期,在此时期内,政治上的“大一统”得到了加强。夏朝并没有明显的文献资料,但是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上来看,夏朝的国家机器明显得到了加强,夏朝开始有了国家监狱的产生,对于军队的指挥和控制也较以往加强了许多。对于具体的官僚体系的变化,由于没有过多的文献资料,故没有办法进行叙述。

在商朝时期,由于甲骨文的出现,使得有大量的文字资料。从中可以得出,在商朝国土面积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江西、湖北等一些地区都发现了商代的墓葬,足以说明,在当时的商代国土面积比夏朝扩大的一个版图的大小。不仅如此商代的国家机器持续复杂化、先进化,商代实行的官僚制度是内外服制度,也就是类似于分封制的雏形,但是并没有分封制的体系完善。

对于已有的政治结构,商朝的统治者分为两个层次,内服和外服的管理,使得在政治结构上形成一种“同心圆模式”,外服的政治调度必须要根据内服来,说明外服算是内服的附属地,有可能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并没有取得外服的绝对控制权,但是统治模式呈现同心圆模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西周时期,政治上的向心力持续加强,国土面积扩大到另一个巅峰,直接控制当时的北方,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对于南方的统治,也达到了长江以南,西南和西北都已经可以控制四川和甘肃一带。版图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中国了。在如此大面积的国土之下,需要更为复杂的国家机器以及更为集权的政治制度。

故此政治模式的同心圆模式的向心力在不断加强。原来商朝规定的内外制度已经不足以管理西周的整个地区,需要更细致的统治规划,故此分封制和礼制出现了。

分封制将分封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五个等级都可以被分封到一定的地区,在自己的封地上,有控制军队以及自任官员等绝大的独立自主权。但是有个不变的阶级秩序,就是低等级的人需要服从高等级的命令,所有等级的人们需要服从周天子的管理。

可能周朝的统治者还是觉得这样的政治制度不够严密,向心力不够强,故创造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对于已有的分封制进行不同程度的维护并且制造合法性的依据。

礼制在现在可能被算为一种文化的范畴,但是在当时应该是属于一种政治范畴,因为礼制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法律的作用,属于国家机器的范畴,故属于政治。但是后来西周统治消失,礼制不复存在,但是礼制产生的影响还在,产生的影响可以被归为文化的范畴,因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的需求更为强烈,各个诸侯国都不要安分守己了,都是在争夺中央的政治控制权,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一个政治中心,至少在那些诸侯的心中是这样想的,到此,政治上的“大一统”几乎于完全形成。

二、文化上,“大一统”的发展程度也是极为迅速的

1、各民族的文化认知逐渐趋于统一

除去明显的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发展以外,文化上的“大一统”的发展也在进行,只不过发展的界限并没有政治上的如此明确

文化上的“大一统”简而言之就是由各个民族文化组成的,在其中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各民族的文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如果不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是无法进行完整的文化上的“大一统”;二是各民族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同一个共同观念,就算没有这样共同观念的存在,那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必须是依附在此共同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很明显,中原地区的各民族乃至周边地区民族都是具有同一个观念,当然,一些意识形态相差太大的周边民族,比如一些游牧民族,是没有这样的共同观念,但是是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影响自己的意识形态的。

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跨出血缘的范畴去寻找新的资源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地,一个新的地域性社会逐渐形成,地域关系逐渐在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的重要地位。

各民族同样如此,一起融入地域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打破原来的血缘束缚,与各民族之间进行一定的文化交流。通过联姻、联盟甚至是一些征服来获得地域化社会的承认,这些因素都是地域化的表现。

那么在其中由于政治的特殊性,故此文化上也在逐渐形成一种向心力,就是所谓的包容精神,放大点说就是和平精神。因为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包容必不可免,所有的文化交流取得一定的成果都是在包容的平台上进行的。故各民族的文化认知是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统一。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一统”发展极为迅速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实在是太过于剧烈,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并不是国家,只能算是较为独立的诸侯国,国家的主权以及其他的一些必要权利,当时的诸侯国没有完全获得。在战国时期,国家逐渐独立,形成一个个完整的国家体系。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但是在战国时期真正能够继续发展的,也仅仅只有十几家,在思想文化上,“大一统”意识逐渐对于这些思想的筛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思想上逐渐形成“大一统”。

三、总结

“大一统”如果细致划分,那么应该不仅仅只属于文化上的概念或者政治上的概念,应该是哲学上的概念,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故此中国历史及其事物的变化规律,也应该从这个哲学概念中找到答案,仅仅探究政治和文化概念上的含义是不够的的,但是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左传》

《周礼》

《诗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