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未来医学论坛李辛发言) 医生如何避免背“不良体质”的黑锅 李辛老师:刚才杜老师提到光的问题,比如针灸和用药,如果站在系统论和信息论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信号的输入过程。我们现在太在意具体的病都有哪些针对性的穴位,哪些手法来对治。忽略了信号输入对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功能态的整体调节,传统医学是在这个水平调治人体的。 在《黄帝内经》里把针灸很清楚地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治神,接受天光,比如《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这个时候,针灸就像一个信号天线。操作者本人像是一个人体转换器,而个体生病是因为他脱离了与大自然的联通或者交换水平下降,形成了一个信息的孤岛,而相对应,体内的循环、流通也收到了阻碍。 我们的中药经典《神农本草经》,也把药物分成三类,上品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主要是在精神、信息和维持身体的自稳状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第二个层次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中医理论,补虚泻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在能量层面调平衡。在《黄帝内经》是以脉法来判断人体阴阳表里、上下内外的平衡水平,“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八个字是《素问·三部九候论》里的。 《神农本草经》里这个层面的药物归为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 第三层面的治疗,其入手处更类似于我们的现代思维,针对不同的病、不同的部位。这是在物质肉体层面的,在针刺部分就是九针,不同尺寸形状的针具,在形取形;在本草部分归入下品,是这样描述了的“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今天两位老师都谈到功能态,还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里面有两个点,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第一个是关于物质的组成,它是有结构的;而能量运行也是有结构的。能量运行的结构在中医称之为气机。说到中医治疗急症或是危重症的思路,在肉体结构或者说脏器组织功能的溃败之前,其实首先会呈现能量状态的溃败,这一点很重要。 而把溃败状态、失代偿状态调整为基本的稳态,就是中医里的“阴证转阳”,《伤寒论》的重点在这里,而不是什么方子处理什么症状。同样症状,在不同的功能态,其危险度和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六经辩证”其实是六个不同的功能态,从太阳病到厥阴病的过程就是由阳转阴,由生到死的疾病发展过程,背后是六个不同的能量衰减层次。 这几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很多,从我一个学过一些西医的中医角度来看,很多西医其实在背锅。好比这把椅子已经朽烂了,如果没发现的话,谁坐都可能突然摔倒。我们在学习西医的时候了解到,即使病人现在检查出来指标都没有问题,但病人也有可能会突然病情加重而死亡。有一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这个如果跟中医所说的功能态结合起来,就能够清楚得看到疾病的预后。 比如上个月,我在讲中医的急症治疗思路中,跟一位郑州医院的孙医生交流,他们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一个孩子发烧,进来的时候指标都正常,但在十个小时之内就死掉了,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从传统医学来看,这不是简单的发热,而是太阴、少阴状态的发热,不能按照通常的感冒发热来处理。前者是人体没有足够能量的“阴证”。这个状态下,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力、中枢调节、脏腑机能”都在低水平。举个例子,衰弱的老年人或癌症晚期都容易感冒,也容易很快转为肺部感染、全身真菌感染、多脏腑衰竭,就是因为人体的能量水平在“阴证”。整个房间湿湿暗暗霉霉的,当然容易烂家具、长蘑菇了。 这个过程在中医来看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讲得很清楚,一个人的能量状态如果到了阴证,尤其处于少阴和厥阴状态,就是有生命危险的。在《温病条辨》里,用了另一套语言:把病分为上中下三焦,三个层次,下焦病就是终末期“阴证”。 历代医家用了这些不同的语言,都在说一个问题:不能跟着病和症状跑,要看人体的自身状态的高低。也有的医生用“元气不足”或“肾阳虚”来指代这个失代偿的状态,拿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在脏器水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心脑肾功能的衰竭。 所以,如果我们的西医如果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花一点时间学一点中医的能量状态的诊断,学一些判断病人风险程度的中医思维,再加上现代医学在物质肉体层面已有的细致研究和实践,两者结合,真的是可以帮助更多危重病人,也会避免背很多医疗事故的黑锅。 理性开放的中医和西医 李辛老师: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就是医疗在人体的能量层面和肉体层面如何优势互补的问题。需要组织一批理性开放的中医和西医一起来看病、研讨,一起面对同样的病症与生命体,只是入手层次和表述、处理方法不同而已。不同医学领域的人需要从自己认知的围墙里走出来,医学的发展需要理性开放群体来推动。 举个例子,比如糖尿病的原因,来自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这个具体的部分,现代医学研究的很明确。 在治疗思路上,除了需要观测改善血糖、尿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等病理指标以外,我们可以更多调整病人的整体生命功能状态。 中医看整体功能状态的方法,以元气、正气为代表,用虚和实两个指标来分成两个不同治疗方向的大类,用六经辩证是细分成六个不同的类别。 糖尿病按中医的虚和实来看,他们的指标都有可能很高,但不同于虚症,实证型糖尿病的整个生命功能状态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血压、血脂、血管的情况,各脏器的功能以及微循环都不错,这种糖尿病不会很严重,多见于初起,并发症不多或者还没有出现,在排除了器质性的疾病可能后,如果从人体自稳态调整过程中的身心紊乱状态来调整,是可以尝试和比较的思路。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初起病患,通过中医的调治,提高整体的生命功能态,配合运动、饮食和辅助治疗、心理疏导,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很高。 另一种属于本虚型的糖尿病,本来就是多年的慢性病,或者因为其他疾病发展到了后期,他生命的整个功能都下降的很严重,皮肤过敏、微循环障碍、眼底病变等等问题同时出现,这个时候,人体进入失代偿期,常常会出现心肾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糖尿病只是在他大部分的脏器功能衰竭下降之后的其中的一个指标。这个时候更需要从整体出发,而不是简单的控制可见的几个指标。更重要的是,在虚症这个阶段,意味着人体能量水平下降到不足以支持肉体功能,所谓“多层次多脏器的损害”意味着全身性的功能下降。在“慢病管理”这个部分需要中医的介入,不仅降低医疗负担,也会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中西医协作会更好。 2017年1月我和徐文波医生在东京跟日本医生学术交流,有一位西医院长,他也在开始学习中医,能够阅读中文的《黄帝内经》、《伤寒论》。他说,目前在日本的西医界,对现在所谓的老年病、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看法,就是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和“血流变”理论在90年代初80年代末,是那个当时的的学术热点,就像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学是热点一样。 微循环障碍可以作为描述人体功能态的几个很好的指标之一,还有就是睡眠质量,这是俞梦孙院士发言多次谈到的。中医来看,睡眠代表人体中枢调节的稳定度,是人体能量能够顺利收阖的重要指标之一。饮食和排便是消化系统与代谢的功能性指标,而汗出与小便的状况可以提示人体水液代谢能力,实质是人体细胞内外交换能力。 现在有个误区,似乎大家都认为高科技体检测出的指标更可信,但从信息分析原理来看,普通检查中,类似血、尿、便检测和直接观察了解睡眠、饮食、二便,更接近于人体的整体功能态,需要重视。 肿瘤与能量的不均匀 关于癌症,刚才李教授说得很对,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癌症在一部分人群中一定会发生。从生命的原理来说,癌症是人体生命活动失代偿后的不得已的生存策略,是生命不得已的一个选择,如果我们懂得不需要那么急切的消灭癌症的话,生命是可以和癌症共存的,在共存中慢慢调整过去生活作息、情绪心理、饮食、运动各方面的失误,肿瘤也是一种慢性病,这个时候时候把医学作为保障支持手段可以比起治疗手段更能帮助病人带病生存,而非同归于尽。 从中医角度来看,癌症患者都存在全身内外表里的能量分布的不均匀现象,同时在某些局部,常常是癌肿部位的局部的高温和高压。 刚才Dan教授提到,在肺癌患者中,他们也发现某些点的光是很强的,在W&W的热成像扫描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类图像。我1997年在北京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会下属的炎黄国医馆接触到刘忠琦教授的热成像仪,当时北京只有两台,我们医院有其中一台,所以我有机会学习了三个月。我们发现从中医角度看到的虚实寒热表里,与热成像观察的人体能量变化有很大相关性,这是中医、西医和现代科技可以结合的一个桥梁:人体功能态。 昨天杜老师在放影片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几位自闭症孩子在治疗前的热成像,整体的能量都偏蓝偏绿,尤其在小腹和胃部,也就是中医说的元气和中气能量不足。 很多慢性病,比如糖尿病产生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基本能量不足,小腹和胃部呈现低温区。如果某些区域有高温高压点,这就是慢性炎症的存在可能。在中医来看,肿瘤的产生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关键性的条件,一是能量分布的极端不均匀;二是精神层面、信息层面的扭曲和错乱,这个部分有经验的中医师通过望诊和脉诊可以观察到。 刚才有专家谈到心脏病的问题,从热成像扫描和中医临床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小腹能量(元气/肾气)的绝对不足,尤其是小腹低温区加上腰以下到足部没有能量,颜色偏蓝绿,这种情况心脏就有风险了。 中医的辩证来说,这属于肾气虚,人体的能量不足,失代偿期,仅存的能量(气血)只能维持中心重要脏器,比如心脏和大脑的供应,这个时候消化系统和皮肤肌肉的能量也已经不足以保障了。 人体在没有能量的时候,为了代偿,把原本可以供应皮肤表面的肌肉,以及其它不那么重要的远端部位的能量都回收,去供应心脑肾。这个在《伤寒论》属于少阴、厥阴病阶段。这个部分,现代科技和古人思维是可以很好协作的,而且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 所以临床上会遇到一个简单的感冒、腹泻病人很快发展到肾衰、心衰、死亡,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心脏和肾脏某个具体的脏器有隐患,而是人体已经在低能量状态运行了很久,医生接手之后,如果不考虑能量水平,只是就病治病,尤其是已经到了中医说的阴证,还大量输液和创伤性检查治疗,就有可能出现意外。 输液可以快速补充血容量和加快药物吸收,但大量低温液体的输入,会消耗体内仅存的阳气,加重心脑肾的压力,尤其是在危机四伏、失代偿的少阴厥阴状态,会成为诱发人体稳态崩溃的一个原因。 真相与表述系统是两个东西 李教授谈到新时代的医学,还有前两天俞院士谈到的人类健康工程,从传统的医学或者从物理学、生命科学来说,一定是能级更高的层面,决定了能级较低的层面。中医讲神气形,刚才唐老师也谈到意识的问题,因为一定的意识状态,决定了一定的能量状态,而最后影响了肉体、结构、功能、生理病理机制方面,从精神意识到能量模式再到生理病理变化,它是一个由高到低、由未显化到显化的演化过程。 不同个体的意识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有的人意识范围很小,只关注他的日常小事,有的人意识可以通天彻地,或者能够想到全人类的事。不同的意识状态,决定了个体与外在有形和无形世界的交流范围与模式。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的人与心胸宽广、精神稳定的人身心状态是不一样的,远期的健康风险与疾病谱也是不一样的,这些结论在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研究中有很多文献记录,我们在红外热成像上也能看出两类不同的能量模型的区别。 传统医学对于个体先天与后天的能量结构、健康状态和失常状态的演化规律,是有几千年的积累和实践优势的,这个部分需要我们立足事实,以开放求证的心态,组成科学家、心理学家、中医和西医专家的团队,系统的研究。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研究的方式可以临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入口,对于目前的的科学技术、理论概念还无法探测和表述的现象和功能,可以先不急于纳入已有的医学与科学理论体系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做会令我们安心和满意,但只能在已有的认识范围内修饰,很难有真正的发现。 作为世界上不多的两种医学体系同时大规模应用的国家,这样一个针对重大慢性疾病的临床合作研究,是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的。为什么中国不能发展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医疗标准?为什么我们只能亦步亦趋的跟随西方医学的疾病分类,按此分类使用制药集团的研究结果? 目前我们只能这样,但并非长久之计。这是未来医学论坛需要讨论的。 刚才张启明教授谈到中医基本理论的概念研究,我非常理解他要表达的内容,我们都知道,近几十年的的院校中医教育质量不高,很多学生毕业后还不会治病。目前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科学》书本上表述得清楚规范的诊断、辩证的概念与思路,好像与我们的临床实践不能形成一个直接的指导作用。 这个问题怎么来解决呢?第一,首先从方法论上要认识到,所有中医的这些不同的理论,各种流派,实际上是这些医家对人体无形层面的精神与能量的变化规律的表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以当时他所能接受到的那个时代的人类基本知识理论体系的表述,我们的工作重点不在于辨析这些不同的概念,或者试图规范出一套大家都接受的概念。 真相或者真理,与表述系统是两个东西,尤其我们现在中医大学的教材是建国之后的编写的,还受到当时的政策背景的影响,以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唯物主义的基础来立论,以批判和改造传统医学的心态来完成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解决? 我觉得有可能,如果我们从环境信息、精神意识-能量-肉体的角度,也就是神气形的角度去看人体,不同医学学科的专家,跨界学科的学者,大家一起来看一些病人,一起来观察、讨论,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医学的沟通语言,这个语言应该超越现有的现代医学,也能超越过去的传统医学,但是能够为大家都能够来共同使用的未来的医学,也希望以后在未来的医学论坛里能够有这样的工作。谢谢。 演讲人:李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