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棉花消费国,却在棉花价格问题上受制于国际影响,其主要因素在于中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自给自足。 中国每年大约要使用1000万吨棉花,但目前国内产量只能满足700万吨,缺口300多万吨长期依靠进口。况且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已呈现下滑趋势,进口压力进一步加大。 全球每年可供出口的棉花不超过800万吨,其中大约500万吨要流向南亚缺棉国家,300万吨流向我国。由于今年南亚诸国灾害严重,其进口棉花的迫切性势必更多地挤压中国进口的份额。 一方面,进口份额的不足客观上拉升了棉花的价格,加上一些国际资本有意囤积和抬高价格,致使进口棉价节节攀升。因而,“物以稀为贵”的国际市场局面自然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进口份额的不足又将棉花需求的压力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国内供需矛盾在短期内进一步加剧,加上一些游资炒作,致使国内棉价也节节攀升。因而又形成了“物以稀为贵”的国内市场局面。 难怪国家动用储备棉干预市场价格未见成效。从今年8月开始,中储棉分次抛售达100万吨,储备家底所剩不多,但并没能遏制棉价继续上涨的势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战略措施,我国或已进入“高棉价时期”。 笔者认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棉花需求受制于人和稳定棉价的问题,必须扩大棉花种植,提高棉花单产,做到自给自足。 举国上下应该要像抓粮食产业一样狠抓棉花产业,毕竟吃饭穿衣两件大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 首先必须恢复和扩大种植面积。10年前最高时曾达9000多万亩,而10年后的今天,较之以往减少了1000多万亩。为什么在需求总量上升的情况下,还会持续发生种棉面积萎缩呢?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种植棉花与其他作物比较收益偏低,有的棉农干脆改种粮食或其它经济作物,从根本上脱离了种棉的产业体系。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恢复过去9000万亩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亩,使中国的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这样,通过扩大面积就能使国产棉的总产量趋于自给自足的水平。 其次必须努力提高单位产量。要加大科技兴棉力度,强化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起色,比如新培育的三系杂交抗虫棉比常规抗虫棉增产25%以上,制种成本可降低60%;新疆石河子今年每亩单产籽棉达900市斤,几乎比内陆棉高出1倍。如果全国棉花单产都能提高25%甚至接近石河子的水平,那么,中国棉花的总产量一定会超过自给自足的水平。 因而,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措施得力,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自给有余。 (刊发于2010年11月10日《中国产经新闻》) 网址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804/22058423949.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