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珍银河试飞成功!太空是富人的游乐园?这个问题其实该反过来看

 全球风口 2021-07-15

⬆︎ 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7月11日,71岁的维珍银河公司创始人Richard Branson,乘坐公司研发的“团结号”太空飞船完成了一次短暂的太空之旅。

首先“团结号”由一架运输机搭载至1万5千米的高空,随后启动发动机,最高攀升到离地面约8万6千米,也就是86公里,的太空近地轨道,6名机组人员在体验了4分钟的失重感后随即返回地球。

我非常欣赏Richard Branson的勇气,因为虽然之前已经有3次试飞,但太空旅行依然是一项危险性极高的活动。

之前维珍银河就出现过重大事故,在2014年的一次试飞中,发生了坠机事件,一名试飞员死亡,一名重伤,导致公司的试飞计划被搁置。

亚马逊前CEO、也是太空旅行竞争者Blue Origin的拥有者,贝索斯也公开批评维珍银河的太空飞船不够安全,连逃生舱都没有。

难怪Richard Branson的妻子坚决反对这次太空旅行,甚至还威胁他:“如果发生事故,我将不会参加你的葬礼。”

但这位已经年过七旬的老翁一意孤行,最终成功完成了这趟太空旅行,如此的冒险精神令人敬佩。

维珍银河在创立之初就斥巨资预定了5驾“太空船2号”航天飞机和两架名为“白色骑士2号”的运载机,由于至今还没有实现商业化,公司已经连续亏损了十几年,看来航空航天还真是个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戏。

在这个又危险又烧钱的行业中,除了Richard Branson,还有很多大富豪参与,例如创办了蓝色起源的贝索斯,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还有微软已故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维珍银河买的太空船2号就是他投资的公司开发的。

似乎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这些欧美富豪们,一旦有钱了,就开始对太空、对航天充满了兴趣。

不过我认为这个问题更应该反过来看,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人天生就是冒险家,所以他们才能成功,当上富豪,如今当他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之后,遨游太空对这些冒险家来说,无疑是最具有诱惑力的一项全新挑战。

这次刚刚完成太空旅游的Richard Branson就是一位天生的冒险家,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1972年,他在墨西哥近海的邮轮上与他的前妻度蜜月时,游船进水,开始沉没,其他游客都坐以待毙,只有Richard Branson和他的前妻跳船求生,他们也成为了这起悲剧仅有的两名幸存者。

在波斯湾战争时期,他亲自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萨达姆谈判,用一批物资换回了被扣押的人质。

Richard Branson的冒险精神也体现在他创办的维珍集团上,最近火遍全球的维珍银河只是旗下的其中一家,维珍集团是全英国最大的私营企业,旗下大大小小总共有近200家公司。

这一切源自于他17岁创办一份名为《大学》的杂志,在经营这份杂志的过程中,他突发奇想,以《大学》杂志作为媒体,通过邮递的方式销售音乐磁带。

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举措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各大明星乐队纷纷与之签约,很快就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为了大富翁。

但Richard Branson并没有止步于此,1984年,他跨入了一个与之前唱片生意毫无关系的航空业,成立了“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

这一举措被当时媒体评价为“自杀式行为”,因为航空是一个进入门槛相当高、竞争也非常激烈的行业。不过如今的维珍航空已经发展成为英国第二大航空公司,航线遍及全球。

当然Richard Branson也有过不少失败的经历,例如他推出的致力于打败可口可乐的维珍可乐如今早已不见踪影,但这对于一位天生的冒险家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站起来,拍拍屁股,又开启下一个新的冒险。

维珍银河就是他的一次全新挑战,公司创办于2004年,目标就是让太空旅游变成家常便饭,17年前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虽然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挫折,但17年后这位老爷子亲自证实了这一天方夜谭的可行性。

Richard Branson在自传中表示,很多时候他也没想好公司的愿景是什么,业务边界又在哪?反正有意思有挑战的事情,他就是会忍不住去捣腾。

可以说Richard Branson的成功就源于他对挑战持续不断的热情,这份热情从他17岁创办《大学》杂志开始燃烧至今未灭。

从马斯克、贝索斯这些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企业家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特质。他们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凭借着一技之长去从事最适合的工作,而是永远追逐心中的烈火,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冒险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在,这些冒险家们又把目光投向了真正的星辰大海,太空航天将成为这些挑战者的下一个冒险乐园,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成功者从中诞生。

我在网上看见不少人批评中国企业家,说美国的企业家都在谈诗和远方,想着怎么改变世界,中国的老板们却只惦记着老百姓的菜篮子,能不能有点理想。

其实中国企业家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让前沿技术落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1到N这个环节,而美国更强调从0到1,这个环节确实对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有更高的要求。

要理解中美之间的差异就需要对中美两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我们科技特训营特意邀请到了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的专家们来和大家进行深度交流,总共6期内容。

本周四是第一期,由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的总裁方大为先生为大家带来。方大为先生有30年的中美外交经验,对当前中美关系和未来演变趋势有深刻的洞见,欢迎大家届时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