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泄利。” 2、《本草易读》:“止泄痢遗精,住崩带肠风。缩小便而除尿痛,退烦热而息淋痛。一切口疮牙消酒积,尤止反胃。” 3、《名医别录》:“小便频遗,除热止烦。” 4、《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并尿血、崩中、带下、肠风、泻痢。” 5、《得配本草》:“健脾开胃。祛肠风,治泄痢,消水谷,除酒积。” 6、《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7、《玉楸药解》:“鸡内金扶中燥土,治泄痢崩带,尿血便红,喉痹乳蛾,口疮牙疳,失溺遗精,酒积食宿,胃反膈噎,并消痈疽发背。” 8、《本草纲目》:“主泄痢。治小儿食疟,疗大人(小便)淋漓、反胃,消酒积,主喉闭、乳蛾,一切口疮,牙疳诸疮。” 9、《外科全生集》:“炙透磨粉,消久停宿食,疗疳 。” 10、《本草述》:“治消瘅。” 11、《本经逢原》:“治眼目障翳。” 12、《中药大辞典》:“消积滞,健脾胃。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疮。” 13、《中华本草》:“健脾消食;涩精止遗;消症化石。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呕吐反胃;泄泻下痢;小儿疳积;遗精;遗尿;小便频数;泌尿系结石及胆结石;症瘕经闭;喉痹乳蛾;牙疳口疮。” 鸡胗 14、《饮片新参》:“鸡内金消食积,运脾开胃,进饮食,止呕,缩小便。” 15、《药性歌括四百味》:“鸡内金寒,溺遗精泄。禁痢漏崩,更除烦热。(制酥用。)” 16、《衷中参西录》:“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若再与白术等分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胃激素(胃液素)、角蛋白、淀粉酶、微量胃蛋白酶、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还含赖氨酸、丝氨酸等18种氨基酸。 2、作用:本品有提高胃液分泌量、调节胃肠功能、增强胃运动机能、加快胃排空速率、抗凝血、调节血脂、降低血糖、减少尿量等作用。 3、药理:人口服鸡内金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均见增高,其中消化力之增加出现较迟缓,维持也较久。服药后胃运动机能明显增强,表现在胃运动期之延长及蠕动波之增强,由于胃运动之增强,故胃排空率也大大加快。鸡内金本身内并不含有任何消化酶,其对胃分泌及运动的影响,并非服药后立即产生,而必需经过一段时间,故其作用是由药物被消化后进入血液内之某种体液因素引起的。 4、临床:可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及小儿疳积等;也可用于遗精、遗尿等症。此外,本品炒炭,研末可敷治口疮。生用还可用于胆结石、尿路结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