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庄北坑:物阜民丰唱古韵

 丰城文旅 2021-07-15

秋雨霏霏,沿剑邑大桥向西约摸十公里处,一程秋风,道旁落叶飘然,从杨溪小学左转便至尚庄北坑村,远望厂房林立街路豁达,俨然小都会。顺着大道行进,迷蒙中一湖连一湖,“你猜猜有多深?”惊诧中得知它本不是塘更不叫湖,最深处达一百多米。聪明的北坑人根据地理资源形成的地势特征,造了一个专属于它们的字,而且连字典里也找不到它一一,读作一声翁。有名字记载的有十几处呢:官司、六甲、夹石、麻条、壹席、路下、猪婆、刀壩不一而足。

说来话长,北坑熊氏为主,主要有三支,有江陵堂、伯溪熊等,各支皆繁衍发达瓜瓞绵绵,遂成丰城剑西巨族。如谱载韶公一支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左右,入赘于伯溪刘氏旺而代之。韶之为人平生乐善好施,崇文读书而不求仕,种槐柳数百,尽享林泉之趣,成为伯溪熊姓之始祖。伯溪又有北溪之说,地下蕴藏丰富的石矿资源,含钙达85%左右,清代便开采,由于采石形成大坑于是改呼北坑。

早先都是人工劳力,挖坑圈递层进形成倒瓮状,采到深处可达百米,停挖后年长日久积水若湖状,所以有了北坑这道特殊的风景,也有了这个特殊的形声字:。丰富的地下资源,加上位处赣水西道,民国八年北坑便起街,成为商埠码头经济中心,取代了清代(1819年)兴起的候塘岗圩,至今沿袭。村中老人口耳相传:“青石板,黄龙地,有女不嫁北坑嫁何里?”端的是霸气侧漏。人常道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处偏是迴龙向西,水道从赤岗向狮子山、泉塘、刘坪、罗家边,经北坑流杨溪、邹家而去,因此村口右边建有迴龙庵,庵旁大水塘原来是水运码头,可以泊载50吨船位。每逢五月初,别的地方拔秧栽禾农事繁忙,老人们却记忆犹新,这是他们儿时解馋最甜美的记忆:为了招待客商宴请亲朋,笼床米粉肉蒸起来,八大碗摆起来……那阵势如同今时河西过社火,这就是当时北坑特有的立夏节。吃罢粉蒸肉,许愿迴龙庵,运灰石的商人再留恋也要启程返航了。

北坑人坐地为宝,秉承“勤俭”家训:为士者勤则事业成,为农者勤则衣食足,为工者勤则艺业精,为商者勤则财利富也……一勤天下无难事。恪守八条家规,敦亲睦族孝谨恤贫,自然富甲一方。民国1926年间,北坑乡是丰城县第五区,几经并合现为北坑村,包括高坑、桂杭组。本身村庄庞大赫然,内分上边、下边、门头、台下四小区,人口近四千。七十年代伊始,北坑石灰厂变为水泥厂,勤劳的北坑人们家家户户由过去独轮车运灰石,改成了货车运水泥,有运输专业村之称。八十年代中期全村用上了自来水,九十年代评为宜春地区“手机村”,通上有线电视,率先迈上了小康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北坑人丰年寿百岁老人多,光百岁坊有三座,可谓长寿村。

走进街里,鳞次栉比的民居簇新,交错相通。韶华飞逝,少年就学时经过丰高公路线上的北坑印象依稀仿佛,似乎寻不见旧日影迹。倒是圩场上的古戏台令人感觉穿越时光,据说清代建起,戏台两进,后为厢房前供表演,里附小院,绿柚葱然幽静,如繁华极致的一隅安宁。前台两根高高方石柱立撑,四角飞檐翘天,朱漆间绿,雕龙绘凤,檐角红鲤,图案精美,顶间藻井花纹粉金富丽,关声收音装饰俱佳,中悬一联:阜财解愠弦挥五,清越函胡石叩双。横批:吟以中音。上联寓意弹起五弦琴,可以解人之忧愁,可以富民之财物。舜歌《南风》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王安石有诗“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本联由此化来。下联言南音清越,北音函胡,戏台纵横间,曲声歌子或清越或粗犷,叩击石柱,回荡在戏台前令人沉醉。横批“咏以中音”语出《国语·周语下》:“於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小小戏台唱不完人世沧桑,悲欢离合,大大丰富了北坑人的业余生活。戏台能够历经劫难保存修葺如此,确属难能可贵,对联惜无落款署名,北坑古来有士且可为证。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坑多贤能俊才。远的不说,走在身边的老人便是河西妇孺皆知的北坑剧团团长熊长福,丰城有名的“民间老艺人”,演技精湛,教场授艺,影响深远。他能自创自编自演,他的剧团2012年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十佳民营院团”,2015年获“宜春市首届文化名团”,北坑大戏台形成特色文化“一村一品”走向全省。迈进江陵堂,更是感受到北坑英雄辈出,官宦仕家,忠臣良将层出不穷,仕农工商皆为敬重。如清未民初熊渭(1889-1951)为九江商会会长,熊元善(1908-1965)为团长,1913年出生的熊树仁为能工巧匠,制作家具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县地评比一等奖,至于建国后北坑熊氏更是俊彩星驰,不胜枚举。

江湖神佛异,北坑有神道。得天独厚的北坑内涵丰富兼容并蓄,沿着神道步行,是与戏台斜对的太子庙。庙内供奉尊神有五,中间为杨公,依次为一二三四公,相传五代十国之吴王(杨行密)时期,有结义四兄弟投军报国,火烧扬州庙时勇救娘娘,一公二公平定外围为白脸,三公四公因为冲进火中烧成红脸。更有三公神勇,倒梁砸中头部血流不止,干脆香炉覆顶炉灰止血救下娘娘,遂成黑脸,其塑像头大如斗格外夸张,最终他们以身殉国,三公加封太子神福国公。人们立祠在其牺牲的地方,年年凭吊,说来也是从此水旱无虞康宁繁衍,于是剑西八十八个村村保保争相祭祀,明永乐十三年间恐紊乱渎神而议约,附近村民多则一月少则十日轮流供奉祭祀,而今庙址北坑。虽年代绵邈,人们对英雄的景仰却未曾改。至于北坑天府庙,乃祭祀传达玉帝旨意的天神,上天有好生之德也。与之相对的是地母宫,衣食住行皆出于后土,北坑用香火的虔诚一直感恩养育的自然天地。

步出迴龙庵,伫立村口仰望古樟,时光荏苒,远去了立夏节,远去了独轮车。富裕的北坑,因为石灰的热度锤炼出男人的彪悍与刚健之气,大碗酒里满是洒脱与豪气;因为石灰的热度,北坑的女子经历岁月的磨砺,俨然家中最稳固的粘合剂,柔韧中积蓄着对日子的无限温情。远望一波秋水明静,古码头石板上洗衣的老人身影安详,不事张扬,仿佛身在繁华,前尘往事如烟却拂散水面…… 

(感谢熊胜虎、剑尘先生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