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洲永固村:家在燕水第几湾

 丰城文旅 2021-07-15

时维五月,序属仲夏。在龙光西大道南侧,偌大的荷塘里,荷叶露出清清浅浅的绿,荷花冒出粉粉嫩嫩的尖。隔着荷塘望去,一派派高耸的楼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河洲街道永固村。

永固村又叫河湾村,古称“河湾里”。河湾的“河”,是指从新干经樟树流入丰城境内的芗水,“湾”则是指河水弯曲,形似燕子回旋。因此,这一段河水在古人的眼中,又有了燕水或燕湾的雅称。

河湾何姓是三甲、七甲、八甲、十甲的统称,古时属登仙乡二都一图。图下分“甲”,类似于现在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何姓迁入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繁衍,人丁蕃盛,住地狭窄,便逐渐扩大村庄地盘,在燕水两岸择地而居,形成前后两湾四个自然村落,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四个“甲”。永固村只管辖着七甲和十甲,三甲和八甲则隶属于孙渡街道永丰村(社区)。不过,虽然地居两湾,却是祖同一脉。

河湾何姓发脉于安徽庐江,称为“庐江堂”,在村里仍可见到“庐江遗风”的匾额。其先祖世居九江彭泽,后来迁居于清江土塘(今樟树市)。一世祖何文(字贤能,一字鑑元),登宋治平甲辰(1064)进士第,先任仁化县(今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知县,后升潮州知州,退休后择居于丰城燕湾(也就是现在的河湾)。何文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昌一、二儿子昌二仍转居于土塘,三儿子昌三则随父定居于燕湾。

昌三生子五人,排行分别是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和念八,其中念四、念六失传或分迁,只有念五、念七、念八三支人丁兴旺,发展出后来的两湾四甲。到何文八世孙何宝録,曾任元朝尚宝司卿,随元政府败退北方,再也没有回来。明朝建立以后,何宝録的弟弟何俊德迁居前湾,考虑到家世渊源久远,唐宋时期的家乘在元末时毁于兵燹,担心后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便凭着惊人的记忆绘制了一部世系图。经过几代人的完善,逐渐形成后来比较完整的世系图谱。但是在有明一朝,族谱资料仍不完整,现存的族谱是清代乾隆二十三年之后,由何大海(1678-1758)牵头主修,之前的资料尤其是谱序、墓志、传赞、艺文之类的文献几乎没有,无法了解到更多何姓先辈的人文信息。

何大海是何文十九世孙,从族谱资料上得知,在何大海这一辈,有多人通过科举或荐辟进入仕途,如何李以岁贡候选儒学训导,何梅中过秀才,何执中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解元),何敢当官任广西都督府守备……而何大海也因为二儿子何器在朝为官,获诰封承德郎、江南安徽省徽州府通判。

何器,字国重,号容庵,以监生出身,任江南徽州通判。乾隆十四年(1749)调任澎湖通判,后升四川保宁府同知,代理达州知事。其时,适逢达州发生地震,何器夜以继日,核查财产房屋损坏情况,报请上司据实给予赈济周恤,老百姓劫后余生,对何器感激不已。此后,何器调任云南永昌府(今保山市)同知,又遇到缅甸一伙流寇不断入境滋事,何器负责调运粮草军需,以确保前线战事需要。有一回运送粮草到木邦驻地,突然蹿出一伙流寇,何器率领押运粮草的士兵沉着应战,把流寇击溃。后来,何器又奉命到潞江(今属保山市)开设渡口,不幸染上瘴疾,连续昏迷三天三夜,苏醒后又马上投入工作。上司关心何器身体,安排他回家养病,可惜刚回到村里,何器就病逝了。

何器历官江南、闽、蜀、湖南等地,仁风善政,泽润民生,洵清慎勤,赢得了极好的官声。何器有兄弟六人:老大何说,老三何新,老四何足,老五何周,老六何熹,被村里人称为“一门六龙”。由于何器表现优异,朝廷不仅封赠了他的祖父和父亲,还特意安排他的三弟何新(字素安)担任石港场盐大使。何新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很快得到晋升,提拔为泰州运判。他的五弟何周(字岐山)也被安排担任河东盐运司知事。一家人都得到朝廷重用,而且都是负责朝廷命脉的盐政,可见何器深得朝廷信任。

其后,何周之子何仰峰(字中尊),援例授福建永福县巡检,署兴化府(莆田县)经历。何仰峰从小跟随父亲何周宦游河东,曾在京城当过一段时间的塾师。担任兴华府经历时,有洋人在台湾制造叛乱,何仰峰负责军需筹运,非常给力。之后,何仰峰因为平叛有功,升福建平海县(今属莆田县)县丞,摄凤山(今属台湾高雄)知县,最后死在官任。何器之孙何倬(字云汉,号晓垣),嘉庆二十三年(1818)考取举人,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类似的先贤在河湾四甲历史还有很多。

由于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灾害,两湾四甲内曾建有多处庙宇,以祈求神灵保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万寿宫(祭祀许仙真君)、兴龙庙(祭祀道教水神杨泗将军和丰城的傅祁将军)、庆云殿、三官殿等。也建有一些村级公益性慈善机构,如新桥会(建桥)、义学会(办学)、谱会(修谱)、祭田会(公共祭祀),以及各支族的支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湾何姓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在两湾四甲,有据可查的书院(家塾、书堂)就有三处,分别是燕水草堂、三余堂和秋水草堂。

燕水草堂由何李之父何德聚所建。何德聚生平喜欢读书,可以说是手不释卷,而且读的都是正史,古文、史鉴、纪略无不涉猎,谈论起人物掌故、朝代兴替如数家珍。因为爱读书,便起了建造家塾的念头,先是在康熙乙未年(1715)建了一座家塾,不到20年被洪水冲垮,便又于雍正十二年(1734)择址重建,按朱熹“筑室水中聊尔尔,何须极浦望朱宫”之意,“临水涯而筑室”,在湾畔建起了一座燕水草堂。草堂内积书满架,每天敦促子孙在此读书习经,修身养性。

三余堂记由何纳翁所建。“三余”来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儒士董遇与弟子的一段对话。据《魏略·董遇传》载,因为董遇很有才名,好多人都想拜他为师,但是董遇总是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来搪塞,让求学者自己去学。求学者说,我们太忙没有时间啊!董遇说可以用“三余”时间来读书,并解释说,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从此,“三余”成为一个读书惜时的著名典故。由“三余堂”的取名,可见建造者对子孙后世寄予的殷殷厚望。

还有一座锄经楼,是道光九年(1829)由何恕轩、何吉甫等人合力建造。“锄经”二字,也体现了建造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希望子孙后代读书人对于读书做学问,要像农民耕田锄地、渴望田地里长出茂盛的庄稼一样,肯下苦功,吃苦耐劳,才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立下宏大志向,并且勤于耕耘,肯下苦功,所有的付出早晚都能得到回报。

资料来源:《何氏族谱》《丰城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