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发现临期食品就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一方面,临期食品解决了很多食品浪费问题,另一方面临期食品背后的他们,是消费理念升级的体现,值得赞扬而不是冷嘲热讽。 买临期食品突然就成了潮流生活方式。 遥不可及的“零食自由”,在临期食品店里变得触手可及。 去年开始,好食期、好特卖、小象生活等各种新兴的临期消费商家,线上线下遍地开花。 临期食品店遍地开花 实现财务自由,就是临期食品店的魅力。 社交平台上关于临期食品的各种相关攻略、笔记、探店层出不穷。年轻人不再爱花钱,而是想要在省钱的消费中寻找快乐。 省钱快乐是消费者能在临期食品店获得的东西。 过去年轻人对在超市打折区排队的中老年嗤之以鼻,但如今,他们却在临期食品店排队。 毕竟花一半的钱就能买到同样品质的食物,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当临期食品成为热点话题,这样的消费行为又增加了社交成分。 临期食品并非新的事物,这些临近保质期又未过保质期的食品,通常是从经销商们的尾货和各大电商平台囤货流出到店里的,不过受限于临近保质期,它们无法进入大型商超。 毕竟库存问题一直是让大型商超头疼的存在。 大型超市、商场中,已经上架、却没在规定时期内卖完的商品,必须放到“临期食品区”售卖。 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特价区”,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为了解决库存,才催生了临期食品的市场。 随着消费品牌们推出新品的速度越来越频繁,积压商品也越来越多。 这种背景下,疫情又让实体零售商的挤压库存变得比往年更多。这种情况下,临期食品货量在去年暴增,年轻人则是又让临期食品破圈。 多种因素下,这样一个早就存在的市场,就这样被带火了。 但临期食品的“临期”二字,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心理上的坎。 毕竟在大家的认知里,买东西一定要买日期新的,而临期和这个认知是背道而驰的。 根据食品本身的保质期长短,临期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保质期长的临期时间也长,大多数临期食品的临期时间介于45天-1天之间。 通常来说,超过保质期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时间的商品,就不给进入便利店、大型商超等,而这远远没到临期界限。 不过也难免会在临期食品里踩到坑。 买到的食品口感不好、买的临期食品实际上是过期食品,也有不良商家临期食品价格卖得和正价一样,甚至更贵。 而大众本身对临期食品的偏见也还存在,如果踩坑次数太多会加深大众对临期食品的无解。 此外,临期食品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货架上的商品不一定每次都是消费者想要的。 所以要想长久发展,临期食品质量是重中之重,稳定供货也很重要。 以全国拥有近200家门店的好特卖为例,选品的要求和门槛并不算低。做这一行,必须得对选品和库存管理都有更高的要求。 一线品牌看中了好特卖良好的货品周转率,所以已经形成规模的好特卖更容易拿到货。 而想要更容易把货卖给消费者,还是得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为消费者考量。 资本裹挟风口 每年在淘宝挑选临期商品的人都有数百万。 大部分食品在保质期还剩一半之前,就会迎来一波销售高峰。临期效应最为明显的是薯片等膨化食品的,其次是方便面和饮料。 临期食品的火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方向。 目前临期食品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不仅有完善的供应链支撑,而且在市场巨大库存积压的情况下,临期食品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毕竟对商品价格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的人可不少,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降级是现象级趋势。 对于“眼高手低”的消费者来说,临期食品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由于品类长期单一,临期食品都入不了年轻人的眼。直到去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店大量食品滞销。 产业链上游囤货积压,临期商品这才迎来了大爆发。 国内的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去年已经超过3万亿元,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最少也有上百亿元,可以说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目前和临期食品相关的注册企业已经超过20家,同比增长超过80%。 嗅到了商机的资本,也开始投资一些做出来规模的连锁商店。 比如好特卖HOTMAXX就是典例,目前和旺旺、费列罗、汉高等20余个品牌建立尾货合作关系。 但是好特卖目前不招加盟商,只招门店经营合伙人。 也就是一个店铺运营管理者,负责店铺的日常管理。在支付了一定金额的保障金并且承担薪金和水电费之后就可以开店。店铺营业额12%作为合伙人每月收益。 据说好特卖和垄断性的上游供应链合作,可从诸如宝洁、联合利华、星巴克、雀巢等快消公司处以两折的价格拿到库存货。 好特卖称已先后与500余家知名品牌商合作,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库存商品经销商。 去年GMV已经突破10亿元的好特卖,计划在全国新建8个区域大仓,并且未来3年,年销售额突破百亿。 实际上,好特卖的快速扩张离不开资本。公司从2019年至今已融资四轮。 去年先后获得两轮投资,一个是云九资本、金沙江创投的数千万元人民币,在此之后拿到了日出资本、金沙江创投的A+轮新一轮投资。 好特卖不是唯一被资本宠幸的玩家,还有不少玩家也和资本对上眼。 比如成立于天津的食惠邦,或者南京的本地临期超市——小象生活,均拿下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欧美市场,售卖折扣食品的连锁超市已经很成熟,但目国内尚处在青涩阶段。 对于这些新兴临期食品企业来说,经历了市场扩张期之后,只有新的突破点才能制造出差异闯出一片天地。 风口起来的时候围观群众还在观望,但资本已经早已把临期食品摆上了投资的日程。 推算出来的“百亿临期市场”,吸引了大把投资人。 有媒体报道,今年3月份的一次行业活动,“11个项目下面,坐着一千多个投资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想薅临期食品羊毛的年轻人,最终被投资人薅走了羊毛。 网上咨询“临期食品连锁店如何加盟”“辞职开个临期食品店”的普通人,也越来越多。 资本市场和小创业者都蜂拥而至,想要分一杯羹。 最后谁能真的分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厂家和商家亏掉的那份钱,被之前利用信息差、渠道差从事临期食品行业的人赚走了。 如今走红的临期食商品店,已经不是信息差和渠道差这种赚钱逻辑了。 有了资本加持,他们可以直接与品牌谈合作、供应、售价。 结语 精通网购的Z世代,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购物都很熟练,没有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他们,把品质、价格、品牌视为购买的关注点。而临期商品,恰恰解决了所有痛点。 线上的临期商品售卖渠道比线下要多许多,只要网上搜索临期,就会蹦出海量商品信息。 甚至有一些店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是这个赛道的玩家了,足以见得临期生意其实是一门线上转到线下的生意,实际上线上玩家要比线下玩家早出生了许多年。 而且不乏粉丝过百万的店家,一个月的销量成千上万。 也有人自己开发了APP,比如好食期和甩甩,吸引了很多商家入驻。在好食期上,每种商品都标明了保质期,方便消费者选购。 事实上,没有人能完全实现按销定产,所以临期商品是一个会持续存在的事物。 临期食品大热背后离不开年轻消费者高昂的消费热情,热爱分享的他们又把临期食品频频推上热搜,为临期食品打开了市场。 更重要的是,临期商品市场潜力巨大,创立于2016年的好食期,2018年就完成了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2019年平台用户数接近1亿。 但临期生意就如同赌博。 商品临近保质期,如果售卖不出去,将全部由卖家承担巨大的损失。 而且临期食品良莠不齐,难以甄别,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都要有一双火眼金睛。 临期生意从来都不是一门新的生意。如今的临期食品不再是处于灰色地带,而是被搬上了台面了。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店里卖了。 新的并不是这门生意,只是做生意的方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完 同步更新以下平台 雪球 丨 搜狗号 丨 人民号 丨 新浪看点 学习强国 丨 同花顺财经 丨 凤凰号 丨 艾瑞网 蓝鲸财经 丨 中金在线 丨 云掌财经 丨 企鹅号 界面新闻 丨 澎湃 丨 品途网 丨 科技先生 富途牛牛 丨 老虎证券 丨 Twitter 丨 大风号 潮起网 丨二牛网 丨 大鱼号 丨 易车网 丨 钛媒体 百家号 丨 今日头条 丨 搜狐号 丨 网易号 价值中国 丨 CnBeta 丨 腾讯博客 丨 虎嗅网 新浪微博 丨 脉脉 丨 封面新闻 丨 天极网 蚂蚁财富丨 一点资讯 丨 哔哩哔哩 丨 知乎 通信人家园 丨天涯论坛 丨 新浪博客 丨 财富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