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小说‖【雾天脱险】◆张连勋

 白云之边 2021-07-16

作者简介
张连勋,笔名那慕汗。退役军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钱币学会理事。

雾天脱险 

深秋的凌晨,大雾突然弥漫,笼罩着涝淄河东岸的村庄。一小队鬼子和伪军,鬼鬼祟祟的从南桥据点摸到了村庄的跟前,悄悄进了村。
顿时,村里的犬吠声此起彼伏,惊醒了睡梦中南桥区委的文书兼财务的王叔。王叔迅速起床,出屋门看到漫天的大雾,听到狗的狂叫声越来越近,知道肯定有情况。再者,昨天晚上听区委书记说,上级通报说地下党内部出了叛徒,区委可能要遭敌人的破坏,得近快做好转移的准备。想到此,他没来得及与家人们打招呼。麻利的收拾着常背的那个包袱。
这包袱里面装有区委的全部财产共计七块现大洋,还有一本物资账本。最为重要的是,这本子上记录着为八路军筹备的军粮、军鞋和绵衣的存放地点,这些物品都秘密隐藏在附近村庄的党员家中。鬼子早已经对它们馋涎欲滴,存放地点如果暴露,这些辛辛苦苦筹备的物资一但落入敌手,赤胆忠心的党员和家庭,定会遭到鬼子的惨害。保护好军用物资,保护好这些党员家庭,是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王叔想,就是豁上这条命也决不能让鬼子得逞。
王叔轻轻地关上屋门,想躲避一下敌人的搜捕。院门是不能走了,街道上肯定有了鬼子,他只能翻出西墙逃离。脚跟刚刚在院墙外落地,就听见自家的院门被敌人拍的“咔咔”作响。王叔立刻沿墙外向南面跑。跑到了村南头,王叔借着雾色,隐隐约约看到前边有人。好像是俩伪军,还没来得及躲避,就听见对方大声喊道:“站住!再跑就开枪了!”老王听见“哗啦、哗啦!”的声响,那是伪军拉枪拴推子弹上膛的声音。
沉着冷静的王叔刚站稳,恰巧,一团浓雾弥漫过来,遮挡住了伪军的视线,王叔见状撒蹆就向东跑去。忽听见身后“呯!呯!”两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王叔习惯的摸摸肩膀上的包袱,借着朦朦胧胧的晨雾,像箭一样的向东方飞奔而去。
“咣当”一声,撞开了王叔家的院门,鬼子带着一队伪军搜遍屋内不见王叔,伪军头目伸手摸了摸王叔睡觉的被窝还热乎,“报告太君!这土八路跑了。”这时,村南响起了枪声,鬼子下令“撤回村南追捕。”
鬼子和伪军一窝蜂似的在后边追着王叔,鬼子小队长“乌哩哇啦”的喊叫着,伪军头目边追边叫喊着“快!别开枪,给我抓活的!弟兄们,抓住太君赏现大洋两块!”
王叔越过一片空野,隐约见前边是一片墓地。他明白,这是吕家的大墓田地,占地几十亩的墓地,硕大的坟墓堆土群,也能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追击。他没来得及细想,一闪身钻入了那片墓地,与敌人在坟墓和墓碑间周旋了起来。敌人进了墓地,成了无头苍蝇,东一锒头西一棒槌的乱撞,硕大的坟墓挡住了敌人的视线,王叔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躲避着敌人的抓捕。天逐渐放亮,王叔在想,如与敌人继续周旋下去,等天亮雾散,将很难脱险。
墓地的东侧有一条小河,哗啦啦的河水流淌着,河面上雾气格外的浓。王叔借着浓雾,趟水过河向东跑了一段距离,见眼前有一口农家灌溉用的水井。他心生一计,解下肩膀上的包袱,在井台附近用手挖了个坑,将包袱里面的现大洋和账本裹了裹埋了起来,然后将衣服包起来扔在井台上,又将两只鞋子脱下来,摆在井口边。造成跳井自杀的观场,诱敌上当。
王叔向西看了看,发现敌人还在墓地里打转游,仍然能听到敌人的搜捕叫喊声。自信的王叔想,敌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等雾散尽后一定会追过来,可恶的鬼子你就来吧。
他站起身,拍拍身上的泥土,乘着忽浓忽淡的雾气,赤着脚向着北边的村庄快步离去,尽管野蒺藜扎的两脚生痛,此刻,王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的甩掉敌人。
村庄的最北头有一户人家,这是区委的一个地下联络点。这户人家姓赵,赵允就是联络人,区委书记曾跟王叔说过,在紧急关头,可启用这个秘密联络点,并告诉了王叔的接头暗号。“咔咔、咔咔、咔咔!”用接头暗号三次叩门,门里一男人轻声地问:“是卖豆腐的吗?”王叔立刻用暗语回答:“是啊!黑铁山豆腐,可炖可炒。”
门轻轻地开了,赵允上下打量着王叔,见他赤着脚又风尘仆仆,是区委熟悉的同志,就说:“快进家,进屋。”大门又悄悄的关上了。进了屋,赵允招呼老伴赶紧做饭,并询问着王叔的情况。王叔简要的将被敌人追捕的经过讲述完毕,赵允说:“我已接到组织的通知,咱们内部出了叛徒,区委书记和大部分人员昨天晚上都已经转移。你这段时间先在这里避一下风头,过几天再转移。”
天亮了,狡猾的敌人追过小河。当看到水井口的包袱和鞋子,误以为王叔投井自尽。鬼子们“哇啦”着,伪军头目说:“报告太君!土八路可能是淹死了。”鬼子和伪军,拿上王叔留在井台边的鞋子和包袱,回他们的据点去了。
晚上,趁着夜黑星稀,王叔悄悄的来到井台边,挖出了那七块大洋和账本,又回到了秘密联络点躲藏了起来。因为王叔的身份已经暴露,在组织的安排下,王叔把大洋及账本交给了赵允。几天后,王叔又在敌后的另一地区,担任了新的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