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南面的知多半岛被三河湾和伊势湾环绕着,有着著名的南知多温泉乡以及以酿造纯谷物原酒闻名的三得利知多威士忌蒸馏所。在100万年前,这一带为东海湖,湖底自太古以来的堆积地层富含铁分,成为优质的陶土原料,并且在低温下也很容易烧制成型,非常适合制作大型烧物。再加上优越便利的海运条件、平缓宽广的丘陵斜面和丰富的森林木材,使得知多半岛自古以来就是烧窑的中心。从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的古窑址有三千多个,是日本古窑址最集中的地方。知多半岛中部西海岸靠近伊势湾的地方,就是六大古窑中规模最大的烧物产地常滑。一般认为常滑烧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曾经在这一时代的经塚里出土了常滑烧广口壶,里面放有装着经书抄本的铜制经筒。常滑烧以瓮、壶、瓶、碗、钵和酒壶等日用杂器为主。最重要产品是高三四十厘米的陶瓮,也有一米以上的大瓮。这些壶和瓮通过海路运输送到东北和九州等日本各地,除了日常使用之外,也常常被用作埋葬品和佛具,日本各个主要城市都有常滑烧出土。其丰富成熟的制陶技术,也影响了信乐和丹波等其他产地的制陶产业。陶土里富含酸化铁,因此烧物颜色主要有赭褐色、灰黑色和赤黑色,很少施加彩釉。烧成后在器物肩部和胴体形成浓淡不均的自然釉,有着质朴之感。在装饰上以简约为主,多用线条组合图案。常滑烧的陶土不够细腻,再加上大量生产需要追求速度,所以跟其他烧物相比,常滑烧有着野性美感,更显粗野豪放,雄浑大气。据说常滑三代城主水野监物身为战国武将,也非常喜欢和歌和茶道。他曾送给千利休一种算盘珠子形状的小瓮,千利休将其作为水指与云龙釜一起用在茶会上,并称其为“はけもの”水指。“はけもの(化物)”在禅语里的意思为“不识”,又取《碧岩录》第一则梁武帝与达摩大师问答中“不识”之意,代指达摩祖师。(帝曰:“对朕者谁?”摩云:“不识。”)千利休之孙宗旦后来就称其为“不识”水指。另一方面,在安土桃山时代,其他窑元都在制作茶陶,而常滑没有制作茶陶。据说这是因为水野监物没有给织田信长进奉这种小瓮,织田信长曾经发布禁令,禁止常滑窑烧陶。江户时代后期至末期盛行煎茶文化,常滑的匠人就制作出茶壶。后来,杉江寿门堂在1854年以宜兴紫砂壶为模本加以改进,烧制出朱泥急须。到大正时代在全国普及,直至现在仍为常滑烧的主力商品。像是昭和平成年间的常滑烧作家三代山田常山就是唯一一位以制作茶壶被指定为人间国宝的大师,其弟子村越风月也是著名的茶陶作家,他使用以陶土与沙粒配比的“梨皮朱泥”当陶土,有意追求那种粗糙的美感。另外他还精心考虑陶土在火中的窑变可能,烧出的作品呈现黑色与红色的渐变和对比,非常美妙。山源陶苑的三代家主鲤江优次出于常滑当地人对常滑烧发展的责任而创作出TOKONAME系列茶具。这是他经过长年的实践摸索而烧制的,虽然没有施加釉药,但是陶土里混合了色粉,成品有着淡雅柔美的颜色,在海内外广受好评。在比利时和荷兰都有专营店,从接受订单到完成成品需要等待数个月之久。常滑站附近有陶器步行街,狭窄的街道上密密麻麻摆满了明治之后烧制的陶土管和烧酒瓶。说起陶土管,这是为了响应明治政府铺设下水道的利民政策而设计出的近代化新产品,在高温下烧制,结实耐用。大正之后常滑的陶瓷建材风靡一时,东京的帝国酒店旧主馆就是使用的常滑烧砖瓦,在1923年东京大地震时免遭崩塌。常滑也是日本最大的招财猫产地,市内摆放着巨大的招财猫,还有一条“常滑招财猫街道”,摆放着39尊招财猫。现在我们常见的拿着金币的二头身招财猫是在1960年出现的,一跃成为火爆商品。 在常滑烧散步之道闲逛,就像在迷宫里探险,烟囱、窑房和作坊,这些满溢昭和情绪的建筑物让人们回想起昭和初年那繁盛的光景。到匠人和手作家的工坊里参观,再到利用旧民居改建的小铺瞄瞄,在小清新咖啡店坐坐,再带一两件心仪的时尚手作回家,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THE END...
从零开始制作,非常有意思。不自己做就感觉不畅快,手艺决定一切,全都依靠自己。出发的路都是耀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