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观感一百壹十捌——所有看不懂的以后都会懂,所有放不下的终究会放下

 谁知西去路 2021-07-16

点击蓝字加关注

2017年岁尾,电影《芳华》名声大噪。我听说,这个故事充满“好人不长寿”的争议,今天来看一看。

电影开篇前5分钟是一群风华正茂的舞蹈演员正在指导下翩翩起舞,他们正当最好的年龄,像栅栏里的鲜花,但什么时间开、开几瓣、什么时候闭都规定好了,指导员尖锐的声音把旁逸斜出的枝叶砍掉,把他们变成“最好看的样子”。尽管整个故事有些悲悯的味道,他们仍然美丽到不真实,值得深深怀念。

20岁的人喜欢想象明天,50岁的人容易怀念昨天,青春是永远书写不尽的眷念。年轻人笔下的青春是一汪清水,浅底水清,而走过更多人生轨迹的人才更有资格书写青春,是记忆里曲折神秘的峡湾,深不见底、清凉透彻。

然而,每个人只是某个时代下的微小粒子,我们存在于一个未知、有序的结构中,我们甚至不能觉察任何一个粒子的消灭到底能对结构产生多大影响。同一时空下存在的生命连接成一个年代,与更多年代连接成大的时间单位,做着有规律的运动。而人类对未来是无知的,这种未知的恐慌感逼迫人们去思考记录来处和去处,人的一生,虚虚实实,稍纵即逝。

电影《芳华》有一句名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文工团里的刘峰和何小萍是“善良”的代表,他们也是“不合群”的代表刘峰是所有人眼中的“大好人”“完人”,非常受人欢迎,连猪圈跑了猪都找他帮忙,何小萍因为家庭和性格原因极端不合群,连出汗多体味重成为被人耻笑的把柄。为什么刘峰和何小萍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不被命运眷顾?因为他们人性上的特点过于突出。刘峰把好人做过了头,“好人”就脱离了群体,何小萍想着离开无视自己的家庭就能重获新生,但性格命运被家庭深深影响,使得她被一个更大的集体无视。

《肖申克的救赎》有一句经典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从正面角度来理解,制度规范是文明的产物,它能使集体从无序变成有序,个体便能从集体中获得更多安全感。但它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容易使人陷入“集体无意识”,“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文工团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不同层级、不同性格的人在集体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他们需要用各种方法巩固这个位置。首先要戴上集体的“模具”削去自己过于个体化的部分,“扬长避短”贴近集体,满足自己的利益,比如郝淑雯利用家庭背景压制别人,林丁丁想利用自己的条件嫁高官做儿媳。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相互靠近的时候先闻闻对方的气味,若气味不相投,就容易不合起冲突。何小萍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命途多舛,没有被真正爱过,缺少爱人的能力,她没有选择戴上“模具”,没有主动融入集体,始终像一个孤独的斗士面对世界上所有的冷漠与不公。当刘峰淡出人们视线时,只有何小萍为刘峰鸣不平,因为看过太多世态炎凉,何小萍能够看透人心而不是规则,甚至以一己之力对抗集体,不愿意再跳舞。这一点犯了集体生活的“大忌”,因此何小萍也体验了一把被捧上“神坛”又被一巴掌拍下来的感觉,最后派往战场。

不能融于集体并不妨碍一个人善良温厚,虽然他的心只够温暖一个或少数人,正如战场上的刘峰和何小萍渴望牺牲,渴望证明自己,他们更愿意用自己无名的鲜血温暖更多人。

电影极端克制地回忆了那个年代,任何一个逝去的年代永远无法复制。总的来说,《芳华》里的每个人,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时代左右的人。明亮的青春是残酷的,再好听的配乐也掩盖不了时代洪流的声音。当我们将所有人的恩恩怨怨放在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中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些错失的爱情、不解、积怨,多年后仅是脑海里翻腾的浪花一朵而已,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再次温习开篇的这段舞蹈,刘峰和何小萍站在舞蹈队和乐队旁边,自始至终,他们就是局外人。电影是跟随萧穗子的视角展开的,忽然发现,如果能像她一样“人畜无害”,保持一种洞彻感,平安无事地过一生,那就很好了。

所有看不懂的以后都会懂,所有放不下的终究会放下。

往期回顾
●电影观感一百零四——此生与你相遇,即是永恒
电影观感一百壹十壹——春天走在路上
电影观感一百壹十柒——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甘之如饴
特别话题——《琅琊榜1》的女性形象:“无解”即是“解”

关注我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