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盾书信研究: 一部中国文化的史志

 吴越尽说 2021-07-17


作者:俞前

       北塔(原名徐伟锋)是盛泽走出去的诗人、学者,曾承担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茅盾书信研究”,其成果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5月出版。

       茅盾先生既是著名作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还是新南社社员,与吴江也有缘。1923年,吴江人柳亚子与邵力子、陈望道发起成立新南社,经陈望道介绍,茅盾先生参加了新南社,1925年还曾到吴江参加活动并进行演讲。1949年,他在北京与周××等人一起参加了南社、新南社联合临时雅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不少著名作家语焉不详的简短书信,经过人们的考证和阐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北塔作为茅盾研究的有心人,用了几十年来的知识积累、阅历储备,阅读了大量书刊、网站资料,包括茅盾的作品全集、选集、回忆录、日记、文章等,其他相关书信,还有有关他的传记材料、研究成果等,然后进行研究分析。我有幸较早地读到了他的书稿,他在《自序》里写道:“我把有关的资料,尤其是那些在信息或观点上相互不同乃至相反的资料,都深入打量、反复比对,用本证法、旁证法去求证。用排除法去掉那些没用的,用假设法留下那些存疑的。”以个人之力,成系列、有规模地研究茅盾书信,最终出版专著的,在北塔之前是没有的。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以北塔在中国传记文学领域权威的《传记文学》杂志开设的茅盾书信研究专栏里的文章为基础,精选了茅盾从1919年至1980年的25封通信,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研究和文化解读。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一大批历史名人的轶事,如蔡元培、钱锺书、巴金、周作人、俞平伯、赵朴初、施蛰存、戈宝权等;也让我们认识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始末,如“五四”时期的火热话题、《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小说月报》改名、红学界关于曹雪芹卒年大论战、中国最初引进印度电影、中国与波兰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同时,让我们了解了茅盾先生的人生轨迹,如为输入自然主义文学呐喊、抗战文艺刊物《文阵》和《新文学大系》的编辑、提倡白话力挺欧化、与周作人“被损害的民族文学”的讨论、与张××对非宗教运动鼓与吹、内行见了要笑掉牙齿的《满江红》《鉴真大师象回国巡展纪念》的题诗……

       我阅读着茅盾的书信,同时品味着北塔的解读,仿佛在阅读一部中国文化的史志,既让我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又让我领悟到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时,我也能体味到北塔对茅盾先生、对中国文学的一种赤诚之心。

       中国茅盾研究会原副会长、《茅盾全集》(黄山版)主编钟桂松先生如此推介本书:“北塔先生的《“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是一部研究十分扎实的学术著作。这部著作,以它别具一格的选题和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解读,填补了茅盾研究的空白,是茅盾研究史上有学术高度,有历史厚度,有根有据,可读可赏的著作。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的出版,这是北塔文学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我想,这对我们吴江的文学朋友,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

2021-07-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