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神圣的大学

 老梅的碎碎念 2021-07-17

樊锦诗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最终走进神圣的大学——北大。这些教育一一浸染了她。她独自一人来到北大报到。因开学时间的推迟,她没的收到通知,晚上她睡木板上,结果发高烧。人生地疏,只能硬撑。没有半句怨言,也没有哭鼻子。放在今天,这事儿都不敢想像。现在的孩子都太过娇贵了,父母保护的太好了。

我记得我读师范的时,是90年代初,学生报到都是父母送的。当时我们班就有一个同学,一个女同学,长得非常秀气漂亮的一个女同学,她一个人大包小包扛着、拎着来了。人高马大的男同学都羞死了,文弱漂亮女孩子也可以很英雄。

樊锦诗老师在回忆她的大学时代时,我能感觉到她依然心潮澎湃,那是她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管外面是什么样的运动,北大的校园始终沉浸在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之中。这是一个学校在动荡时代中的定力,担当和职责。每个北大学子始终洋溢着为共和国现代化建设而奉献的热情,他们毫不怀疑的自信,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时代正在走来,在这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年轻人对时代的一种敏感度,及对一个时代负有的自觉自豪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朴实无华。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去奉献,奉献就是价值,而并不是索取。

时代在发展,我现在身边很多年轻人,他们大学出来之后,所有的愿望重点基本上都落在考公务员上。太过单一了。我不是批评现在的年轻人,这也是时代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成本太高了,让绝大数年轻人不得不先考虑到“安定”。只是年轻人多元化的选择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生机。

北大之所以是一个学术的圣地,就是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回顾当下,很多家长会挖空心思拼尽全力的去择校。真的无可厚非。他们无非想送孩子一个氛围更好的学校,遇见更好的老师,将来有更大的可能性。只是有时候这种需求,进入到了一种非正常的竞争状态,就显得有点病态的疯狂。但它真的存在着,就不能无视。正如樊锦诗在去北大的前夕,她的爸爸就跟她有过一次长谈,她的爸爸说:你考上了北大,未来人生将会是另外的一个天地,你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北大大师云集,学生出类拔萃。学生可以接触不同治学风格的老师,最大限度的吸收不同老师的长处,学生在主要受某个教师的影响的同时,也可以吸收其他教师的长处,这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健全的教学格局和学术生态。一个学生一辈子能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极其幸运的。何况北大是群星闪耀。

北大文理交融,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对于多元的中国文化,新的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并存,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开阔的世界视野。每个大学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为社会培养时代型人才。学校担负着时代的责任。做学校应该做的事。回过来看看当下的学校教育,活动太过丰富和频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的教书学习。弄得学生和老师都有点心浮气躁。学校不够清静,也是蛮可怕的。有的学校也一门心思拼分数,也弄得师生一身疲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樊锦诗老师在这里面着重回忆了他的两位恩师。我小学的时候遇见一个班主任。她非常的现代,敢做,敢创新。星期六她带着我们一起春游,包饺子,中秋节赏月联欢会。别的班的老师都是不会这么做的。给写的好作文分是100+2.100+5。这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爱上作文课。也影响到我喜欢码字。她发现我画画蛮好,特地领我去拜了一个师傅。这也帮助我后来成为一个美术老师成为一种可能。我一直很感念这位老师。

关注

扫描二维码


若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