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贾雨村第一次宦海沉浮为了娇杏

 子鱼3599 2021-07-17
对贾雨村这个人物,红楼一书是故意反写的,是以贾府的视角来写的,对贾府而言,他确实不是啥好人。但穿透了贾家的有色眼镜,贾雨村的形象是另外的样子。

《贾化第一次宦海沉浮真相》

为了爱好者讨论,以及日后出书众筹等,欢迎加入张捷红楼研究微信群,请添加微信:dgk4476 或者 a13941439241 加入群聊
在红楼之中,贾雨村一直是一个大反派出现的,他的名字都是有特定含义的。书里主要是用他的号,这个本身也不是古代称呼一个人正常的状态。
贾雨村,被认为谐音是假语存,而他的名字,更有谐音意义了。贾雨村名化字是非,名字谐音是假话,字的是假是非,“假话”和“是非”于一身的人物。红楼里面,对人物是经常名字带着谐音的。贾政是假正经,而贾代化是假的话,贾代善是假的善,等等……不过我认为对于贾雨村,作者是故意写了很多反话,对他的评价是通过贾家的视角来写的。对贾府而言,他应当是一个灾星,但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和视角,得到的就可能不同了。
贾雨村应当是贾府的远亲,但到底是怎么样的亲戚,通行本交待的是不清楚的,好在红楼有诸多版本和探佚考证,还是有些端倪的。贾府到贾政贾敬这两支虽然人丁不那么多,但二公后代开枝散叶者众,贾家宗族人是不少的。宁荣二公各有四个儿子,正是贾家在京城的八房。另有旁支十二房在金陵祖籍。有关考证宁国府宁国公贾演的次子贾代修、第三子贾代儒、第四子贾代信。荣国府与贾母同一辈的,还有荣国公贾源的次子贾代学、第三子贾代仁、第四子贾代魁。不过对贾雨村与贾府的亲缘关系却交待的不多。
不过我偶然看了一个资料,写贾雨村原来他是宁国公贾演第四子贾代信长女贾收的丈夫,原姓王氏,是王家人,属于倒插门。贾雨村看过《贾氏族谱》有过目不忘之能事、对贾家上上下下几百人记得很清楚,随妻子的姓。这个资料的考据我没有看到,但如果这个仅仅是推测和假设,那么这个解释倒是非常可以解释清楚书里面后来贾雨村的很多行为逻辑。此类倒插门在古代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经常是受气,所以他对贾家的感情,是复杂的。而且贾家的衰落很快,他也是贾家的人。红楼的各种版本太多了,还有各种探佚推测的版本,包括有版本说王熙凤是贾瑞小妾卖给贾琏的等等。因此到底是啥?红楼本来就是一个虚构故事不是真实历史,笔者在此就不特别花经历去考证了。我们解读红楼,更侧重的是从古代的社会和文化出发,认识其中的潜规则和逻辑。
贾雨村被罢官,上级怎么参奏他的?书里是这样说的: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这一段里面,首先是他的下属是本府官员,用词不是本县官员,说明他应当是知府,而这里我们又要注意他的革职,是皇帝亲批的,这个再一次说明上一节分析的,贾雨村应当是翰林!因为翰林是天子门生,是在皇帝身边的词臣,皇帝是认识的,到了地方上,对翰林的职务任免,是需要非常谨慎的。所以贾雨村的免职,是参奏给了皇帝。正常的情况,督抚任免一个下属知府,给吏部报告批准就可以了,再高一点到内阁宰相们也可以决定。需要皇帝亲自决定的,是有关于翰林的任免。就如现在一个地方的市委书记等厅局级干部,政治局委员和省委书记就足够决定了,报中组部等批准走手续就可以了。要到常委才能够决定就是较特殊了,报到总书记肯定是特别培养的干部或特别的要职。
贾雨村被革职,原因其实就是“难免贪酷”导致上下不满,他革职的时候是“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么这个贪酷是指什么呢?“贪”这个字,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贪污受贿,而是被认为人性贪婪,也就是参奏当中的“生性狡猾”,该给的钱没有给。在知府的位置,有养廉银2400两,而且还有大量的陋规,下面县里的孝敬,碳敬、冰敬、节敬等,而这些钱,是属员也要沾光的,而且他在上级和相关官僚的一寿两节(生日、中秋、过年)的时候,还要同样的孝敬他的上级。就如后来书里第九十九回写的贾政在粮道位置,给上级节度过寿,需要一次孝敬的潜规则高达一万两银子,贾政也没有给,与贾政被参回京,也应当有关的。贾雨村到任,他的开始任职的各种收入,都是要按潜规则办理。贾政是勋贵有家底,可以如书里写的回到贾府去取钱,而贾雨村是穷书生的底子,哪里去拿钱?而贾雨村的养廉银都去了哪里了?我们后面再分析。
而所谓的“酷”字,可未必是鱼肉百姓。古代的酷吏,大多是清官,都是对着官这一层的酷,都是不讲潜规则的依法办事。后面的“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就是说他的“酷”,酷可以是清正之名的,就如现代西南某地用了虎狼之属,打黑变黑打,这里的话就是这么个意思。很多刚刚上任的新官,尤其是学究型的,就是比较认死理不变通,就会被认为是酷;而没有按陋规孝敬送礼,就是被认为贪,然后上级参奏把他革职,下面补缺找谁,还可以赚一笔。如果真的是我们想的贪污腐败鱼肉百姓,书中写法就应当另外的样子,贪赃枉法可不是革职就能够了事的。过去的法是皇帝的王法,枉法可能属于欺君的,都是重罪。就算不上纲上线的,如果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贪,那么古代也起码是要有抄家的。而贾雨村是没有被抄家的,是从容的“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把钱带回老家了,所以说他的贪酷,最多是没有遵守潜规则,没有遵守过去的官场陋规,也就是该给的陋规没有给叫做“贪”,依法较真不讲情面叫做“酷”,就如葫芦案冯家状子刚上来,他就大怒要抓人一样。
我们再看看贾雨村被革职的理由,最主要的是“擅纂礼仪”这个罪名,前面的“生性狡猾”就是一个形容词了,是没有力度的,有力度的是擅纂礼仪。古代中国以礼治国,擅纂礼仪是一个非常重的罪名。在被参劾以后,我们看书里介绍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书中的这个描述,背后应当是贾雨村对他的擅纂礼仪是非常清楚的,对被参的结果,应当是有所预料的。对贾雨村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不懂礼仪是怎么回事难以理解,古代科举对礼制是重点考核的,四书五经的内容之一,这个就如法学博士干法盲的事情类似的,他应当是故意擅纂的才对,那么我们关心的,就是贾雨村擅纂了什么礼仪。
何为贾雨村的擅纂礼仪?结合书中内容,应当是把娇杏扶正,犯了礼仪当中的以妾为妻一条。《大明律》里明确规定,“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大清律·户律·婚姻》也有关于“妻妾失序”的规定:“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意思是,一个男人,如果把老婆降格为小妾,要打一百板;如果老婆没死没被休,却拿妾当妻子,让她主内管家,则要打九十大板,而且,男人做的这些安排,法律上无效。贾雨村有功名在身,娇杏是女婢贱籍出身,是不能扶正的。红楼书中明确交待贾雨村把她给扶正了。虽然当初是大老婆已经死了,但指责的人可以说大老婆是被虐被气死的等等,而且要扶正婢女就要把她变成甄家养女,这个甄家肯定支持,甄夫人和封肃都会支持的,但甄士隐出家不归,没有男人家长在,收养娇杏当养女的手续,是不符合礼仪的。贾雨村立了娇杏当正妻,他就应当知道这个事情可能是要被参劾的。知府的上级督抚,惯例也是加了都御史的衔,可以用御史身份风闻言事的参奏,不用太多证据。
贾雨村被革职,用曾国藩的话说要“打落门牙和血吞”,是必须强撑住,并且云游各地要做出样子来。因此他“嘻笑自若”“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他如此表现,背后是他对自己的复职,并不那么担心。因为对翰林身份的人,所担任的官职,皇帝经常就是反复革职启用的,属于皇帝的用人之道。贾雨村的错误受到的惩罚仅仅是革职,还保留有翰林的功名,就是皇帝对他的惩戒警告,不属于一棍子打死的那一种,是很容易运作复职啥的。就算是如鲁迅的爷爷这样的黑翰林,翰林散馆被贬为知县又贪腐被革职的,革职后再科举舞弊证据确凿,被皇帝亲自判处的斩监候,结果等遇到大赦放出来以后,都复职成为了内阁中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办秘书,帮助内阁宰辅起草文书的职务)这样的官品不高的要职。正是因为这个职位,他的被禁止科举的孙子们,可以官费留学日本了。

Image

古代皇帝的御人之道,就是天威难测,随时的升贬,波动比现在要大很多。我们注意这个对贾雨村的处理,没有刑罚,没有抄家,更重要的是没有革去功名,他还是翰林。这个非常重要,相当于现在的撤职没有开除党籍保留行政级别。贾雨村对此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嘻笑自若”,他的任何怨言,都会被不友好的人给皇帝打小报告的。他对娇杏的处理是“家小人:属送至原籍”,这个家小当然就是娇杏以及她生的孩子。他离开娇杏,应当也是知道所谓的“礼仪”与之有关的。这类错误怎么处理,就是看皇帝的心情,可以是道德败坏,也可以是小节问题,可大可小,皇帝也是在观察贾雨村被参革之后的态度。在明朝以后,明清是一个特务社会,锦衣卫是盯着大臣的,作为翰林的贾雨村肯定是在盯住之列,会不断有人向皇帝报告他的行为。而贾雨村“游览天下胜迹”,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表现得依然在追求理想之中,文人的沽名钓誉的终南捷径。
后来贾雨村通过林如海,找了贾政和王子腾,得以复职,不过我们要注意这个复职不是简单的逻辑。很多人说是王子腾和贾府的权势帮助了贾雨村,但这个直接的想法,也与古代官场逻辑是不符的。首先王子腾是军职,是武职的官员,染指地方文官任免,在历朝历代都是大忌,皇帝需要的就是文武之间泾渭分明和以文制武,文武官员二者的关系绝对不能反过来。而贾政则是工部官员不管吏部的事情,官员复职是属于吏部,而且贾政自己才五品官,贾雨村的是四品官,级别也不对。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贾雨村的免职,是皇帝免的,那么贾雨村要复职的话,不是下面其他官员可以操作复职的。就算皇帝开了金口说革职的官员可以起用,那是对其他普通官员说的,皇帝免职的官员,重新启用还是要皇帝首肯才可以的。
更关键的是贾雨村的启用复职,不是恢复原职或者降职使用,而是直接获得了升迁!这个就太诡异了。在古代官员被革职后再启用复职,能够是原来级别的职务,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是要从更低的职务做起的,同时要获得升迁,几乎是不可能的。升迁等于是说原来革职,是革错了,这不是复职是平反。
贾雨村初次任职知府是甄士隐后来去的如州,历史上的如州指如皋,是明末清初是泰州府,后来才改了属于通州(南通)。后来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明朝的应天府是南京,是首都之一,清朝叫做江宁府,清朝是两江总督在江宁府,江苏巡抚在苏州,搞的是类似的双省会格局,江宁府也是江南最重要的要缺。明清的两江比现在的珠三角地区要更重要,江宁府的地位,等于是现在的广州或者深圳特区,是超级核心城市。泰州府与金陵知府,那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差别。金陵明朝是两个首都之一,清朝则是两江首府,那个时候还没有上海的概念,泰州也不如旁边的扬州和通州。广东的两广也不如两江,用现在类比,应当是深圳特区才好。相对泰州,则是广东的梅州湛江之类的了。
同样是知府,也是不同地方的知府差别巨大的。对此古代也是有评估的标准,比现在要更明确和细致,类似于现在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的区分。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虽然都是四品知府,但是简缺和中缺一般给初次当任知府或当任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初次任职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正式任职三年,而是由督抚奏请朝廷,署理知府职务一年;要缺和最要缺则授予现任知府中很有经验的官员。所以贾雨村是只当过普通知府不满一任就被革职的菜鸟,而去当金陵应天府的知府,那可是举国瞩目的要缺,是不可能的。甄士隐老婆娘家的如州,属于泰州府,类似于现在的三四线城市,而金陵的地位,古代叫做应天府,与北京顺天府对应,地位至少相当于现在的深圳的位置,比一般省会都要重要,古代肯定属于核心一线城市,贾雨村从泰州知府到金陵应天府知府,相当于现在的河源市被撤职的市委书记复职变成了深圳市委书记,这样的改变,显然是升迁了一大截,而且是朝野瞩目的升职。
为啥贾雨村能够在王子腾和贾政的运作下升迁到应天府?其实我们如果认可贾雨村是王化,然后入赘贾家成为贾代信的女婿,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的革职是因为“擅纂礼仪”,其实就是娇杏扶正,一般的奴婢扶正还可以补办手续变成甄家养女,但如果是勋贵贾家的入赘女婿,纳妾都是说不过去的,还扶正女婢,那可就更说不过去了,皇帝一定是要严惩的。而他原来姓王,按照红楼里面一个姓氏多是一家人的传统,他可能还是王家的远亲。这个是否符合礼仪,其实就是贾家和王家两家人是否认账的问题,如果两家都认了这个娇杏的扶正,娇杏的儿子还是入赘带来的子嗣,那么就符合礼仪了,贾雨村当然就可以升迁。贾雨村科举高中,士的身份本来就可以收纳一个妾,又无子嗣,更可以纳妾,另外娇杏即使是婢女,但贾雨村与之相识于穷困潦倒,也是受到推崇的,因此到底符合不符合礼仪,人为主观因素极大。对贾家王家而言,让贾雨村飞黄腾达,远远比让他成为一个负心女婿,对家族帮助大多了。这个是王子腾和贾政的家事,他俩完全可以操作的。两家联合与皇帝说,当初参劾他革职的“擅纂礼仪”问题不存在。
不过贾雨村应当是真的喜欢娇杏,三年后上任还想着她,最后顶着罪名去娶她并给她扶正了,算是对娇杏有情有义了。贾雨村对娇杏应当是朝思暮想才对,书中第二回封肃回来说“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贾雨村在轿子之上,在一群看热闹的人当中,娇杏“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娇杏已经认不出他来了,但贾雨村依然把躲在门后只露出部分脸的娇杏给认了出来。贾雨村为了娇杏,真的是付出了代价,算是性情中人了。
贾雨村被贾家家族接纳认可,应当在林黛玉第一次入贾府的时候。在第四十八回,平儿说贾雨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平儿嘴里的“认了”是指什么?应当不是认识、结识啥的。怎么“认了”?应当是认了他的倒插门亲戚,算作是贾家人了。说话时这个“不到十年”的时间跨度,正好是贾雨村带林黛玉到京城,带着林如海的书信,找贾政聊复职一事的时候。而在平儿骂贾雨村脏口的时候,他可是当朝一二品的大官了,平儿这样的贾府奴婢,还可以说他“饿不死的野杂种”。贾雨村在贾家人的眼里,地位就是低下的,这个也与入赘女婿在古代的实际地位是相符的。家族里面的赘婿地位,就算你在外多大的官,也不会改变。国事与家事,是两个层面,就如清朝的权臣尹继善的母亲是侍妾,当尹继善官至总督时,徐氏仍“青衣侍屏偃”。他生母想要在家里能够坐着,是皇帝发话干预,给了诰封才解决。从红楼书里贾府一直看不起贾雨村的角度,他更应该是入赘女婿。如果是远房宗亲或者结拜认亲,不用等到贾雨村官场发达了,被点了翰林就会另眼相看了,就如听说薛宝琴要嫁入梅翰林家,贾家人的反应立即不同。
综上所述,把贾雨村第一次宦海沉浮的细节挖掘一下,我们可以知道还有书中暗写的很多内容,贾雨村是翰林这个细节被藏起来了。贾雨村被贾家认可了以后,当了应天府这样举国瞩目的要职,不是复职而是平反。贾雨村是翰林,任免都是出自皇帝,已经在皇帝的用人视野之中了,那么贾雨村日后飞黄腾达,没几年就补授大司马,大家就可以理解了。贾雨村的形象,红楼一直是以贾家看不起他的歧视视角来写的,形象有很多扭曲。因此红楼对贾雨村也是假话假是非假语存,他的真实形象是需要重新认识的。
 
未完待续!
斜体字为引用通行本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