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应廌

 海曲上人 2021-07-18

李应廌

李应廌字谏臣,号愚庵,又号柱三。日照城太平桥人(日照市东港区人)于明崇祯十二年生于日照城太平桥(巨峰镇辛留村),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享年66岁。

康熙丙辰(1676年)科进士,康熙二十五年提督顺天学政,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三十一(1692)年,被授内阁大学士光禄大夫正一品,封其妻梁氏为一品夫人,同时封其父李簠、祖父李永培、曾祖父李时勉均为光禄大夫太常寺少卿,封其母、祖母、曾祖母均为一品夫人,连封四世。康熙三十四(1695)年官方在其家乡日照县城正阳路修建牌坊,正门横匾有康熙帝御笔“四世一品”。李应廌是康熙朝著名公卿、学者、书法家和诗人。

出生日期1638

出生地日照城太平桥人

字号字谏臣

逝世日期1704

别名太师
李学士
康熙称其为“肱骨良臣”

代表作品《四书文稿》
《宁拙堂诗文稿》

主要成就康熙朝著名公卿、学者、书法家和诗人

本名李应廌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人

更多

    基本内容

    康熙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敕封光禄大夫,累封四世一品。著有《四书文稿》、《宁拙堂诗文稿》行世。 李应廌自幼聪颖好学,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人学范仲俺,文学唐宋八大家,诗学杜甫,书学王羲之,尤精虞世南。诗、文、书皆造谐颇深,康熙丙辰(1676)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晋日讲起居注,司经局洗马兼修撰,会试同考官,官修明史会典。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命提督顺天府(北京)学政,所聘教谕皆当世名儒。训士以穷经学古为先,造士以忠君爱国为急,严禁请托,提携孤寒。贪官污吏有干涉学政者,他不避权贵,照律严办,一时文风大变。因其在任忠于职守,康熙特命再续任。二任期间,对广宣镇大学尤为关心。看到此校师生苦寒,就为其置义田数十顷,作学校经费,通州学棚倒塌,他捐资重修。另看到本府各州、县每年接待费用数千金,皆由百姓负担,就下令全部免去,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因而八府百姓刻石立碑颂其功德。

    期满,归里赋闲,闻康熙帝御驾北征,不远千里将自己所捐军需送往前线,康熙见后大悦,又命他提督修理永定河及南河。受命后,时常和河工一起,抬土运柴,与河工共甘苦,朝廷所拨经费,自己分文不沾,全部用到治河上,并赔上不少奉禄。

    卒后,康熙帝深为悼念,御制祭文,奉送祭品,派登州府知府,到灵堂致祭。

    人物生平

    李应廌明崇祯十二年出生,今日照市东港区人。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举人,任东昌府临清州学正;

    康熙(1676年)丙辰科进士,二甲第十一名,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乙未科会试同考官,陞右春坊右中允、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

    1686年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修明史会典,提督顺天学政;又特旨接任三年,陞左右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讲、侍读,后特旨改授京堂补太常寺少卿。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陞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三朝国史、政治典训一统志副总裁;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诰授光禄大夫,官升一品,上封三世为一品,即“四世一品”,1694年罢职归里,1695年建“四世一品”牌坊。

    1696年康熙帝亲征“厄鲁特”部,李应廌捐车十辆,马三十匹,运粮支边。

    1699年以运粮议叙头等军功,复还原品,二月十二日至德州桑园镇接驾请安谢恩,十三日送驾,三月至平原,四月至至临清,五月初十日故城接驾。十一月奉旨修永定河,十二月奉旨修南河。

    1702年十月接驾至宿迁,1703年三月至武家墩接驾,后送驾至淮南、金山、扬州,五月奉旨回籍,六月十七日议叙修河功加二级。

    1704年二月十九日病逝。康熙帝制祭文,并遣官致祭。

    附:谕祭

    维康熙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皇帝制祭文并派官员前往致祭:

    谕祭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五级又加二级李应廌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应廌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灵。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身之报,名垂信使,聿昭不朽之荣。

    主要成就

    李应廌是1676年丙辰科考取的进士,此年他三十七岁,那年的状元是彭定求,与很有名的词人纳兰性德是同科进士,当时纳兰性德考了第七名,李应廌考了第十一名,二甲十一名,这些新兴学者的聚集,对清代康熙的早期执政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康熙二十五年提督顺天学政,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八月十六日,康熙皇帝颁布诰命,授李应廌为光禄大夫,封其妻为一品夫人;继封其父李簠其祖父李永培、曾祖父李时勉均为光禄大夫太常寺少卿加五级。诰封李应廌之母牟氏、祖母朱氏、曾祖母张氏均为一品夫人,连封四世为一品。

    康熙三十四(1695)年官方在其家乡日照县城正阳路修建牌坊,正门横匾有康熙帝御笔“四世一品”(今四世一品坊已经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的运动中被拆除。)。

    李应廌自三十八岁考取进士后一直在京城任职,政绩卓著,影响极大,是清代著名的公卿。崇祀乡贤,懿行载《日照县志》《青州府志》《沂州府志》《山东通志》。著有《四书文择》《宁拙堂诗文稿》《谈资行世》等著作。

    四库全书》里有记载,说李簠跟著名诗人王士祯、山东文学大儒安丘张贞、曹吉贞等一批人士都往来甚密。其中,《聊斋志异》中的“邵士梅传”就是蒲松龄根据李簠讲述后整理而成。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平复噶尔丹叛乱。李应廌闻讯后,立刻动员当地士绅募捐钱粮,并不顾年迈体弱,将募得的军需送往前线。当时捐了十一辆车,又动员募集了近百匹马,李应廌亲自押送,带领大队人马千里迢迢运往漠北,路上还得了病。千里送军需,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国之忠臣,为何不用?

    清康熙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98年,康熙帝钦点李应廌与左都御史于成龙一起疏浚河道,加固岸堤。完工后,康熙亲自命名这条河为永定河,取意百姓安康,永远安定。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永定河、南河和高堰迂三地的河道治理,被康熙帝视为“股肱良臣”。历史上,康熙帝曾六下江南,了解东南地区社会和民生疾苦,其中三次由李应廌陪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