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香菜味就难受,看到甜食就想吃,不能吃蚕豆,同样的辣度有人觉得辣得受不了,而有的人却可以接受⋯⋯这些与吃有关的个体差异,都可能和基因有关。 1. 闻到香菜味道像臭虫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不喜欢香菜的人11号染色体都有一个叫OR6A2的基因,此基因和嗅觉感受器有关的,这种基因对醛类化合物很敏感,有这个基因的或者这个基因没有突变的,就会比较容易把香菜闻成一种臭虫味道。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营养科吴艳表示,如果不是对香菜过敏,可以慢慢尝试从少量尝尝香菜,慢慢可能也会喜欢起来。 毕竟从营养的角度来说,香菜中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均不低,还有多种挥发油物质,能刺激食欲。日常吃香菜,放到凉拌菜里做点缀,烹好的肉类和汤的表面放几片香菜,解腻解腥,刺激食欲。 另外,别把香菜根丢掉,洗净晾干做爽脆小咸菜,或者腌肉的时候,放点捣碎的香菜根,调一下味,异味就没那么浓了,而且会有种特殊的香味。 2. 看到甜食就想吃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参与一项大型心脏病研究的6500多个丹麦人进行了基因检测发现,那些存在一个FGF21基因特定变体(总共两个)的人,比常人喜欢和购买甜食的可能性高出了大约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玲表示,看到甜食就想吃,但是也要尽量控制。甜食之所以就是因为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添加糖,比如白砂糖、红糖、冰糖,还有果葡糖浆、玉米糖浆等。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过多吃添加糖容易患龋齿,还会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少吃添加糖,最好不吃。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25克以下。家里用的瓷汤勺,一汤勺是5克,一块方糖是4.5克,一般100克糕点里面平均含糖量是20克。大家参照这个量控制总的糖摄入量。 添加糖,除了能够提供能量,基本上不含有其他的营养物质。所以,平衡膳食或者食物多样化,不包括糖。日常生活中不吃添加糖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怎么做到少吃糖?平常的加工食品,包括含糖饮料、糕点、甜品,还有冰激凌、糖果、蜜饯、果脯,都是添加糖的来源,这类东西要少吃。另外,做饭时候加进去的糖,特别是南方的一些朋友,都爱吃甜口,做菜都爱加糖,比如拌凉菜、红烧排骨、糖醋里脊、冰糖银耳羹,都要加糖,建议我们平常做饭时也少加点糖。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也少点这样的菜品,从这些方面控制添加糖的摄入。 3. 饭菜盐少了吃不下去 2016年,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上的一篇报告认为:如果实验鼠缺失一个名为Hsd11b2的基因,就会表现得特别爱吃咸,并随之出现高血压症状,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口重,饭菜少放盐就吃不下去。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营养科蒋放提醒,盐吃多了并不利于健康,还是应该少吃,如果觉得这样饭菜没味儿,可以试着减盐不减味。 平时做饭时,可以多借蔬菜本身的风味,如借洋葱、番茄、青椒、香菇等食物之味来提升菜的口感。这些食材具有天然味道的食物,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蔬菜摄入量,还能丰富食物的味道和口感。 另外,还可以再利用好其他味道,比如酸味可增加舌头对咸味的感受,炒菜时增加点酸的调味品就能少用盐,还能感受到同样的咸味,比如柠檬汁、番茄酱、醋。葱、姜、蒜、五香粉可以增加菜的鲜香,从而减少菜品对咸味的依赖,所以建议炒菜时用葱姜蒜炝一下锅,出锅前撒一点五香粉。 日常,尽量用低钠盐,并且在起锅前再放盐,可以减少盐的用量。 4. 同样辣度有人觉得辣有人则说不辣 现代分子生物学揭示,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TAS2R38基因上的几个多态性位点决定的了个体对辣的反应。对辣味敏感的人,感觉特别辣;而喜欢辣的人则不会因为吃辣而产生不能忍受的灼痛感。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续慧超谈到,鲜辣椒和彩椒可以当蔬菜吃,干辣椒可以用来调味。 新鲜的彩椒中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而且水分足、辣味淡,洗净凉拌就能把其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保留下来,绿色、黄色、红色,用来搭配着做凉拌菜非常好。跟彩椒相比,尖尖的长辣椒则辣味比较浓一些,做个小炒肉或者炒个土豆丝,都能增味不少。不过,不要烹饪过度,比如虎皮尖椒的做法就把其中很多怕热的营养物质丢掉了。 干辣椒往往辣度比较重,应注意适量,否则很容易“上火”。解辣可以喝点牛奶试试。 5. 偏爱“垃圾食品” 2015年,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两种导致人们极度渴望不健康食品的基因变异----FTO和DRD2,拥有FTO和DRD2基因变异的人群更有可能变得肥胖,因为他们大脑内的多巴胺信号使其更加渴望高热量的食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营养科魏帼谈到,所谓的“垃圾食品”,其实就是高油高脂肪的食物,只要做好搭配,就没有“垃圾食品”。 比如,我有时候想吃方便面了,我心里很清楚油盐会超标,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会不足,那我就会在煮面时只放半袋调料,加个鸡蛋、丢些青菜,饭后再吃个水果,弥补营养的损失。 再比如吃炸鸡这种高热量的食物,我会在饭后增加运动量,把多摄入的能量消耗掉,同样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6. 吃蚕豆后尿成了酱油色 蚕豆病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蚕豆病基因在每个人中都是存在的,如果G6PD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G6PD表达降低或者不表达,从而导致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等。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据统计,蚕豆病分布广泛,全球范围内约有4亿患者,我国有“南高北低”的规律,广东、云南和四川等地为高发区。每年夏初蚕豆成熟的时节,也就成了“蚕豆病”高发季。 蚕豆病的发生,有些是因为食用了蚕豆或蚕豆制品,而有些甚至只是无意间吸入路边蚕豆花的花粉。一般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发热、贫血以及酱油色尿,一旦发病应及时就医诊治。大多患儿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 天内发生溶血,因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会在数分钟内出现。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疾病,只能注重预防。蚕豆病患者不能吃蚕豆及蚕豆制品,也要远离蚕豆花,同时也要避免服用氧化类药物。3岁以内的孩子,初次吃新鲜蚕豆一定要慎重,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食用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尽快送医院治疗。 本文首发自2021-04-21 健康时报《口味差异来自基因》 本文编辑:鲁洋 审稿主任:杨小明 |
|
来自: 阳帆2b7nrd5uv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