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伟天英 2021-07-18

先提一个问题:如果可选择生活,你更愿清醒,还是更愿糊涂?

如果愿糊涂,其实不用看鲁迅,看自己就好。如果更愿清醒,鲁迅先生的一些话,是非常值得品味的。

现在我们熟悉的一些语句其实都出自鲁迅先生笔下,比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就出自鲁迅《小杂感》文,这篇杂文创作于1927年,虽然并不长,内容中却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警句。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今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大先生”鲁迅外表犀利冷峻、内心火热的特质,吸引了许多观众。

历史上真实的鲁迅先生,内心所思所想是怎样呢?《小杂感》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是我们今天要分析品评的: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和尚与道士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人们往往憎恶和尚,不憎恶道士?鲁迅先生的话往往是暗含深意的,所以自然不会是和尚长得不如道士讨喜之类原因。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我们可以从这二者所代表的宗教开始讲起。佛教和道教对我们生活都有影响,因为它们在中国的历史都有上千年了,“儒释道”是中国人哲学意识的三种不同形态。

儒家是春秋时期先贤孔子创立的学派,随着时间推移早就脱离了单纯学术范畴,变成古代王朝主流的思想意识。

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这些儒家思想内容核心根植在中国人的脑海里,规范人言行举止,决定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人自己通常是不会把儒家当宗教的,比起儒家的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和道教两个对比而言更“出世”,但区别也是很明显。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佛教是外来宗教,据考证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4到5世纪时广泛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武一宗灭佛”,但佛教依然能牢牢扎在中国土壤,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信奉佛教,比如隋文帝杨坚和他妻子独孤皇后都是虔诚佛教徒。

道教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虽然和道家不能划等号,但很多东西的确是从道家学说发源而来。

老庄之学,黄老之学在古代都曾流行且影响到了今天,老子讲上善若水,庄子讲逍遥游,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这样的理念在道家和道教中都有体现。道教,还包含了医药学和民间巫术、甚至阴阳学说等等。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老子这个道家创始人,最初其实是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古老的道家学说,和今天我们对道教一贯印象“追求长生”也不一样。

鲁迅先生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在每个人心中答案可能都不同,在我看来,至少和尚不是单纯指和尚,就和道士一样是代表着某种事物,或者说某种思想认知。

这里“和尚”与“道士”是站在对立面的。

佛门有个传说“虎溪三笑”,讲晋僧慧远与道士陆修静、诗人陶渊明(儒家代表)三人见面笑语甚欢,彼此之间十分和气,传为“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美谈,这个故事从唐朝开始流传。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但据考证,陶渊明427年去世,慧远416年圆寂,陆修静461年才南游到庐山(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修道,这3个人怎么可能在一起相谈甚欢?

最大的可能就是南北朝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现象出现了,人根据现实编了这样一个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宗教形态的东西,都可能是人为需求制造出来的,所以,宗教的思想,会反映人的精神意识,而且,宗教的内容是可以根据人需求变化而变化,适应时代的。

佛教和道教都有修行,但修行方向不同,前者是今生严持戒律,求脱离苦海来世幸福,人的种种欲望,在其教义中是种种罪行;而道教不讲来世,主要是修今生,人部分欲望是得到正视的。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道教没有说这个世界的存在就是罪过,而是寻求人与环境的平衡,比起佛教来世的虚无更接地气,对人的本性予以了尊重。

稍微了解中国历史上“崇佛”与“灭佛”的原因,就会明白,“崇佛”是皇帝用佛家教义教化民众,尤其是乱世人心浮动,社会秩序混乱,苦难重重,人相信了来世幸福,就会甘于忍受现实苦难;

而到了隋唐,佛教太盛时僧侣多达30多万,寺院有4万多所,僧人不劳动不纳赋税却待遇好,甚至很多官员都一心崇佛废了正事,佛教的不良影响开始出现,“灭佛”应运而生。这说明了什么呢?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说明一昧想来世,完全忽略现实,于人的世界其实是无益的,唯有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点,人才能称之为人。

人应该有人格,不做跪在地上的卑微奴隶,正视自己的内心需求,面对不公敢反抗,面对现实能思索,而不是给你一个理想的模板就跳进去,懂此理者,自然就懂了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