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献铎:​浅仪赊店文化广场的建筑智慧

 乡土大河南 2021-07-19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浅仪赊店文化广场的建筑智慧



作者 | 曾献铎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赊店镇文化广场2009年开工建设,我因工作关系,每天需往返几趟。途经文化广场,目睹了整个建设过程。

拆迁
拆迁工作实际是2008年开始,先是拆迁了红旗路南侧的电业局、农业局、计量所等单位。接着拆迁麻花街的房产所,饮食服务公司的营业食堂、照相室及居民三十几户。还有骡店的城建局、供销社贸易货栈的四屋营业大楼(产权归房产所)。还有其他民营门面房十几间及居民二十几户。
潘龙井

2009年开工建设广场时,首先对潘龙井(绿布场井)进行了保护修建,主要是井内清淤,围砌砖石井台。最值得庆幸的是,在房产所搬迁时,从其仓库的角落里清理出了原井口被井绳长年累月磨出痕迹的石块,现正砌在井口复原。井周围立有六角亭一座,亭上犬牙交错,飞檐挑角,琉璃彩瓦盖顶,脊饰五脊六兽。亭内上方木雕彩绘金鎏。其建筑有中原地方民间特色,又兼有山陕二省的雕刻艺术特色。

亭下除井的南北两处带石台阶的出口外是木板柱,又是廊房,形成廊廊环绕着潘龙井。尤其是雨雪天,便于游人歇息。井亭朝南面两柱上的楹联是:龙泉显圣施恩泽,古井通灵惠民生。上悬匾额:潘龙井。
这座小巧玲珑的六角亭,建在用砖石堆砌的潘龙井上,远看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后有游客称赞为“莲朵珠宫”。它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
戏楼

戏楼坐落于广场中间的西侧,皆系重檐歇山顶,用24根大柱支撑,台高三尺,台前半部为演出场地,后半部为演员化妆及休息的场地。戏楼的整体艺术造型避凝重肃穆,重灵秀清奇。它与山陕会馆内的戏楼的内外部格式都不相同,可不同年代所修建的建筑物也各有异趣,如这座戏楼的木雕彩绘都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儒家色彩。

戏楼与潘龙井的两座古建筑东西对峙,有人视其为缺点,可大多数人认为,这两处古建筑的存在是增添了这个广场中的园林气氛。

还有戏楼南北的各十几间仿古二层楼房,及广场多个建筑分隔成为几个大小不同的场地空间与层次。环环相套,互为因借。分隔之中有贯通,障抑之下有窥透,循环往复,曲折迂回。

九城门、七十二条街
这一部分大约占了广场四分之一的面积。开始建时是凸出地面约90公分高,砖土基建完成后又重新毁掉,建成了现在的凹面形状,在这土建工程完成后,准备铺设九座城门及七十二条街时,我在此遇到一施工负责人,他向我介绍说:“这黄色石(九城门雕刻石)和灰色石(七十二条街图案),分别是从内蒙和新疆订购刻制的”。
几天后,整个地标性建筑“九城门、七十二条街”完成了。可代表源流门的汉白玉石柱,有工人在此又干了两天两夜才完工,工地负责人介绍说:“这是用'金钢砂’喷出的字迹和图案”。
我站在这九城门前,望着这神秘的城门,真想一扇一扇地推开它,真想知道这城门后的玄机,真想知道那时的“榆木喷”、“九节雷”、“老白龙”等是什么样的武器。还有那七十二街,在那晨昏启闭间,积淀着赊店的风俗风貌,可它们早湮灭于时光的尘埃中了,它们决绝的,不留一点痕迹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历史的风尘到底不忍心,将当年气势巍峨的城门悉数荡涤干净,还留下这些许实物和线索,引领文物局领导一步步走向豆腐街一居民院的捶布石,翻过一看:啊!“承恩”,这不正是东北门上方,拱券外面,逢中加石刻门额,因门向北京城,有蒙受皇帝恩泽之意的《承恩》二字吗?观其字体形态,和南阳知府顾嘉蘅咸丰年间对南阳城墙进行大修后亲手书写,并石刻在西城门外的“控制秦关”浑然一体,如此髓近神似,诚属不易。

顾嘉蘅,号湘波,湖北宜昌人,祖籍江苏省昆山县,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秋以翰林院编修调任南阳知府,至同治年间,先后五任南阳知府。期间,对南阳的明、清城门,武侯祠内景点,赊店镇城门进行整修,并为撰写诗文匾额楹联数幅。
咸丰年间,赊店镇属宛郡管辖区域,时任南阳知府顾嘉蘅,欣闻赊店城寨筑成,亲来视察,目睹城桓修的如此壮观,大喜过望,因他的诗文俱佳,当即欣然命笔,为各个城门题匾与对联,镌刻为石匾和石联,镶嵌在城门门额两边(匾与对联从略)。

顾嘉蘅知府为赊店九座城门的题匾与题联,了无作为城池防卫战乱的残酷气息,而富含描景抒情的文学浪漫韵味和诗情画意,抒发了作为地方官员的诗人希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文星高照的情怀与愿望。
我们今天由于流传已成为习惯,对于赊店九城门的题匾和题联是谁,民间口传有数种说法,如今“承恩”的门额石刻保存在社旗县博物馆内,无论从时间、笔迹等都能确认赊店九城门的题匾、题联都是由南阳知府顾嘉蘅亲手书写的。赊店民间还流传一说法,是顾嘉蘅写好八城门的对联后,准备收笔时,有人提出:“水门口”的还没写,顾嘉蘅笑而不语,实是为避皇讳,故没题联。

九城门七十二街的南边,是一仿古彩色大屏幕,也是广场的南边缘,但它不仅是起着广场的装饰烘托作用,更主要的是引导游客从广场向山陕会馆,火神庙,瓷器街及古码头的贯通,让游客去了解古镇七十二条街的商埠文化,酒文化,药文化及赊店人的诚信、秉忠、仗义……。
广场
近八千平米的广场全部用80cm*40cm*6cm的青石板铺设,花草树木的种植,也都按古典园林风的设计,处处透露着考究的意向,而布局的错落有致。

广场周围的石础上嵌同治二年(1863年),慈禧太后专为山陕会馆书写的御笔之宝“龙”“虎”二字石刻。该字体既有清朗秀逸之筋骨,又有清雅劲健之姿致,笔画清晰挺劲,落笔挥洒自如。所有游人到此都驻步观赏,赞扬,称真乃为我中华少有的巾帼草书能手。
石础“赊店诚信”,传说中的《赵颜求寿》,说明神仙对凡人尚不失信,凡人自身更应守信。《杯羹之让》,霸王为信守兄弟之约,放了刘邦之父。《圮桥纳履》,张良最终得到黄石公的兵书。可谓从神仙到皇帝,从英雄到良相,无不遵守诚信这一道德准则。儒家倒是有“人无信不立”等的阐述,但这一点,一向标榜以儒教立国的历朝历代都没有将之写进皇家治国理政的条文里。

可赊店人都处处无不遵守诚信这一道德准则。石础“秉忠”“仗义”,秉忠即尽职责,仗义即主持正义,讲义气。

文化广场的花草树木、台、池都是沿着周边来布置建筑的。从而有较多空间,可它空间之外有空间,景色之外有景色的无尽感,较之移步换景所构成的一些画面实体尤为重要。这也就是小广场多采用分层、隔景手法,以便造成从中见大的道理。
广场的建筑数量是不少,但几乎都是在给广场主景做勾勒、烘托、点染的。这说明广场是主,建筑是宾。建筑虽多,并没有喧宾夺主之感。

作者简介


曾献铎,社旗县赊店镇人。其作品文风严谨朴实,既有冷静的逻辑思辨,也有浓郁的情感张扬。尤其是对秦晋商贾商业文化积淀的挖掘,更独具特色。其作品《茶庄相公的一天》、《晋商的起源与发展》、《常家银匠楼》被山西省《茶道商魂》全部录用,其他作品也多在南京《老年健康》、南阳晚报、社旗《大码头》、《赊店春秋》、《宛东潮》等杂志见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