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滴之中重礼义——《论语》悟读【410】

 新用户97560OBk 2021-07-19

知书达理礼为重,见贤思齐贤作师。

《论语》第十五篇第四十一章:

【原文】

师冕见(师:乐师;冕:人名;古代乐师一般是盲人),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xiàng,帮助)师之道也。”

【译文】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告辞后,子张问道:“这是和盲人乐师言谈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

【悟读】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生活的学问包括识、技术和智慧三个部分,知识是学问的第一层次,技术是学问的第二层次,智慧才是学问的最高层次。

古人极其重视“以诗书修人品,以学问养心性”,以期达到“知书达理”。

“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对弟子们的基本要求。要做到知书达理,第一是知书,即多读书读好书,此为知识,“书是无言的老师,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其次是明理,即明辨是非,深明大义,此为智慧;第三,贵在行动,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师冕是鲁国乐师,瞽者,“师”是其职官,古人常以职官为,如史鱼、祝鮀等,师冕亦是如此。师冕拜访夫子,夫子通过“彬彬有礼无微不至”的言传身教,为弟子们树立了一个遵礼仪的君子形象。夫子的逻辑是,“自古以来,人们皆对乐师极为敬重,不仅因他们是盲人,而且是学识渊博的智者。与他们相处,须事事留心、无微不至,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帮助,才是正确的相师之道。”

本章与师冕谈话的内容没有记下,记下的却是夫子对一个盲人的关照,并由夫子说出这就是道,展现了夫子“将心比心”之高尚人格。《论语》时而高深如星空大渊,时而浅显如呼吸走路。这就是《论语》,也就是夫子的形象

点滴之中见精神。日常生活中,夫子之一言一行皆重礼仪规范,尤其是在与人相处中,时时处处体现出对于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如他与服丧者一起吃饭,一定注意控制食量,以至于常常吃不饱;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觉得对方唱得好,就一定邀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礼貌地跟着唱和。此类事例《论语》中很多,反映了夫子“克己复礼”之一贯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