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店口名士傅日炯

 诸暨弘虫 2021-07-20

傅日炯(?—1646年),字中黄,湄池人,邑诸生幼年失怙,母子相依为命他勤奋好学,少年早发,因侍奉母亲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
成年后,傅日炯赴京城游学,在那里结识了一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上虞倪鸿宝元璐山阴祈彪佳(世培)、贵州杨龙友文骢诸多名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使得傅日炯的学问更加渊博,诗文大有长进。诗文之外,傅日炯还擅长绘画,他的山水松石融汇了沈周唐寅的风格
傅日炯儒生,虽未走上仕途,也不食朝廷俸禄,但他满怀忠君报国的志向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故而为时人所器重当时,担任御史的祈彪佳就十分敬仰傅日炯,两人经常酒临风,诗文唱和只要一提及忠孝节义的话题傅日炯就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这让祈彪佳傅日炯的才思愈发钦佩有加所以后来,每当祈彪佳向朝廷起草奏疏时必先让傅日炯过目并指教
傅日炯所处的明朝,已濒临岌岌可危的地步。当时,崇祯皇帝处于“阁臣丛脞、疆吏不和”、“寇氛日炽,苍生涂炭”的难堪局面大学士们暴露出徒有虚名的本质,人人表现得细碎无大略,而负责镇守一方重责的地方官吏却在闹不团结,导致外敌虎视眈眈,老百姓陷入灾难。如此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始终找不到破解之法
傅日炯位卑未敢忘忧国,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首《书闻杂感》长诗,将一腔热血付笔端,抒发自己“草茅欲献狂瞽策,愿闭关门莫战胡”的治国方略。诗一忠义之士广为传诵,人们惊叹傅日炯的忧国忧民之心,认为这样的思想境界,怕是连诗圣杜甫都要望尘莫及了。但遗憾的是,朝廷里的人在读傅日炯的诗后,却是付之一笑,说傅日炯是个狂生
滞留京城,壮志难酬,傅日炯最终选择回家。说起那次回家,却“孝”的触发。一天,傅日炯爬上北京西山,登高望远,当看到天白云层层飘荡时,突然就有了“望云思亲”之感,他想到了老家,想到了老娘,想到人子还须尽一份孝道……想到这里,傅日炯的游兴荡然无存,速速回到住处,卷起铺盖就南还故乡
傅日炯回到家乡,除了尽孝,让自己闲下来当时,正值全国著名学者刘宗周在绍兴讲学。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浙江绍兴人。因其曾在蕺山讲学,人称“蕺山先生”。他学问渊博,秉性正直,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的殿军,在知识分子中声望很高,且弟子众多,曾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如黄宗羲、陈確、张履祥、王毓蓍等。傅日炯为蕺山先生的民族气节所感染和激励,于是毫无悬念地成了刘宗周的入室弟子。当时湄池傅氏家族里的蕺山弟子,除了傅日炯,还有傅均、傅商霖、傅雨三人。
傅日炯向来对圣贤人格的追求孜孜不倦如今来到蕺山门下,对于刘宗周提出的“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这些儒家经世致用的主张更是心领神会。在蕺山,傅日炯完成了灵魂上的又一次升华蕺山先生那里,找到了儒生尽忠报国的最佳答案。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甲申之变”是亡国之痛,各地志士仁人纷纷以死殉国傅日炯熟读《离骚》,对屈原的人格魅力心仪已久,如今又领受了蕺山先生的教诲深埋于内心深处的以死尽忠、保全人格罗之志”越来越强烈。但是,想到老母亲健在,自己尚需孝养责,则又让他的以身殉国犹豫不决。
傅日炯苦苦地煎熬着,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段痛不欲生的时光。慷慨悲歌,吟咏着一首发自肺腑的诗
国耻未伸,母命如线。势不可为,发肤将献
畜固难存,剃亦羞见赍志已濡,死不当殓
这是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之情。故国沦亡,儒士岂能苟且偷以身殉国才是最好的出路。但因为要孝养老母,亡国之耻无法得到洗刷。如此苟延残喘地活着,除了羞耻仍是羞耻。报国的理想无法如愿,就算死了也会死不瞑目
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母亲的耳朵里。知子莫若母!傅日炯的母亲知道儿子的痛苦在于两难,因为无法抉择而整天借酒浇愁她再也不忍看见儿子魂不守舍的样子,便特地跟儿子说了一话,解开了儿子心头的那个结。
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从古到今,历来如此。”母亲接着告诫儿子:“少喝点酒,酒醉人糊涂,到时候就你真的殉难了,人家以为你是喝酒喝死的母亲的态度已十分明朗,傅日炯对母亲的大义和见识感激涕零。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遇害,潞王监国。六月十三,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六月十五午,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正在进膳,他推案恸哭:“此予正命时也。”于是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他说:“至于予之自处,唯有一死。先帝(崇祯)之变,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监国纳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岂有偷生御史大夫耶?”当时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做了贰臣,玷污名教,背叛了平时所学之道。刘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做一表率。弘光元年(1645 年)闰六月初八,刘宗周绝食两旬而死。
傅日炯得知先生绝食的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他内心的“汩罗之志”终于喷薄而出。
那是一个雨天,傅日炯胡乱地戴上一个斗笠,魂飞魄散地从家里出来。他叩开傅雨家的大门,叫傅雨拿酒来喝。空气凝固了,只见傅日炯将一杯杯酒灌进胸膛。末了,他定定地看着傅雨,突然仰天长啸,喊出一句:“桓山鸟啊,你为何叫得那么痛苦?”一旁的傅雨虽以沉默伴,但他其实早已洞穿日炯的心思,傅雨接上一句:你是在担心老母亲没人奉养日炯眼睛一亮,说你不愧是我的知心朋友。“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奉养你的母亲我义不容辞!”傅日炯好生感动,又是挥泪,又是泣拜,然后匆匆离开了傅雨家。
继而来到了叔傅均的家里。他对傅均敞开了胸膛“刘先生已开始绝食,我们理当像先生那样舍生取义,唯有一死,才不枉读了那些圣贤书。”傅与傅日炯虽是叔侄辈,但也胜过志同道合的兄弟。至于他与蕺山先生,更是情投意合所以,对于舍生取义的壮举,傅不仅打心底里赞同,而且自己也有同样的打算,遗憾的是,傅均母亲不同意儿子殉国
傅日炯不再犹豫,犹豫不是大丈夫。他头戴孝巾,身披麻衣,来到祠堂,向祖宗祷告,他在祖宗面前陈述自己的思想,交代殉难的时辰。与祖宗作别后,傅日炯来到母亲家里,他要与母亲最后的告别。
母亲钱氏早已揣度了儿子的心思,竟提前为他准备好了酒菜,还使唤小孙子前来侍候斟酒桌子上放着满满三杯酒,母亲日炯一杯杯喝下。母亲强颜欢笑,言谈里却流露出对儿子为国殉难、舍生取义的庆贺。倒是日炯,当他准备喝第三杯酒时,竟突然跪在地上不肯起来。母亲问儿子为何不喝?日炯含泪回答:“儿子以一死图快乐,却留下母亲在世上悲伤,我不忍心喝这杯酒啊!”母亲说:“你喝吧!我为你的忠义感到骄傲,怎么会悲伤呢”得到母亲坚定的回答后,傅日炯一昂头终于将人生的最后一杯苦酒喝了下去。
这是母子之间的一场生离死别。傅日炯去意已决,但面对母亲,却依依不舍。他拿起酒杯去清洗了一下,然后倒上满满一杯酒,郑重地献给母亲。傅日炯端着酒说:母亲不要因我的死痛苦。”母亲露出艰难的一笑,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就这样,你劝我一杯,我敬一杯,把生离死别的痛苦,一口口艰难地咽下
时辰已到,傅日炯让母亲坐堂上,自己跪接连四个响头。
傅日炯站起来,脚步缓缓地移出家门。他一步三回头,母亲掩面涕泣。就这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后还是母亲发话:“儿啊,你别再回头啦。”
傅日炯径直来到湄池江边想起江中有一块石头名叫“罩罗石”,挺直平削,于是朝着罩罗石走去。他边走边“世污浊兮湄江清,人善时兮罗石古!唯伊人兮客何方?逍遥此兮石上旅!”吟唱完毕,傅日炯投身湄池江,唱彻了响绝寰宇的悲情。
二天凌晨1646 年六月初三,人们在湄池江中发现了傅日炯的体,只见他端坐在罩罗石上,衣冠齐整,身姿挺拔,唯独脚上被水流冲走了一只鞋。傅日炯完成“汩罗之志”,比蕺山先生刘宗周绝食而死提前了五天。
傅日炯殉难的消息很快传开,从弟傅商霖听闻后,一声长叹:“作为从弟,我该何去何从呢?”既而赋诗一首,诗曰:子有慈愇白发亲,因来种谬讥人。不知子立千秋节,即是千秋孝养人。赋罢与诸生王三善,入化成山,两人选择绝食七天同时饿死。人们在傅商霖衣带间发现了一张片,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讵云庶士可以偷生?傅商霖,成为继傅日炯之后,又一个“移孝作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
日炯死均与一起奉日炯的母亲,直至
越人为傅日炯的忠义所感动,傅日炯的神主供奉在绍兴殉节祠即今绍兴渡东桥。傅日炯成为明末殉国忠义人士,载入《明史》和《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入祠士民》,成为明朝诸暨尽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张岱在《越人三不朽图赞》中称颂傅日炯:斯人也,能痛饮酒,而熟读《离骚》,是真名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