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朝碧海暮苍梧”,矢志不渝苦追寻 ——从《徐霞客游记》说来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7-21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朝碧海暮苍梧”,矢志不渝苦追寻——从《徐霞客游记》说来

 山东 耿立新 

旅游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以放松身心、有益健康,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这大概已是共识。而四百多年前,一个人在仅有两三个随从陪伴下,撇家舍业,历时三十余年,徒步现在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跨江河、登山岳,探幽微、寻奥秘,一路游、一路记,编成六十余万字的日记体游记,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人”。他就是被称为游圣的徐霞客。其壮举为山河增色,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为游客壮胆,四百年前一介书生几近“穷游”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如今的我们呢?他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现代恐难再现的精彩景观,给我们留下了不畏前程困苦、矢志不渝追寻的精神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名存史册的旅游日。现在的旅游日5月19日就是以《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而确定的。“癸丑之三月晦(阳历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旅游吗,“我要走”,自该是喜庆出门,但徐霞客终其一生的“旅游”呢?。

徐霞客(1587--1641年),原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出生于江阴一个文化世家,家境殷实富庶。幼年起博览群书,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无意功名仕途,远离人间纷扰,22岁始出行游历,经年不辍,一路漂泊,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登历历诸峰而怀远,涉泱泱江河而思静。在其“不计程亦不计年”的“汗漫之游”中,无论条件如何,无论疲惫与否,坚持忠实地第一时间记录所见所闻所思,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地理、文学等综合资料,值得敬仰!立志概因家族传承、父亲身教。自隋朝创立科举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进阶,似乎是王道正统,为私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公可以治国理正、一展抱负。但自古也有一些具有经世之才的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甚至不愿受官家的礼节约束,隐居民间,自然洒脱。江阴徐家“先代盖南州高士之后”,就是这样的人家,期间曾经也有出仕为官者,后因宦海沉浮、命运多舛而誓别仕途,至徐霞客曾祖时,分家迁徙,隐而不出。其父亲徐有勉,志行纯洁,一生不愿意走科举、当官的路,隐居乡间,持家守业,而且在经营、持家中也不愿意攀附权贵、与达官贵人交往,闲时侍弄园艺、四处游玩。徐霞客幼年好学,十五岁时曾应童子试,而未有考取,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也未迈上,父亲见此情况,不勉强、不强迫,因势利导,鼓励他博览群书,可以不做官、但必须有学问,可谓“知子莫如父”。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徐霞客遂沉浸其中,遍览家中藏书,并多方搜集、购买书籍来读,甚至发生过在外淘得好书却没带银两,遂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的事情。史载,其年轻时,重点研读了当时能搜集到的史志方略、地方资料。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方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读万卷书”,如站在众人肩上,开阔了眼界,使其更加向往遍游祖国大好河山,曾言“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也坚定了其“行万里路”的决心和信念。

少有壮志三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何愁事之不成 出行依仗家境殷实母亲操持 徐霞客的母亲出身大户人家当地方志载其俭勤有卓识”,“性整而洁”,为人大度乐善好施通情达理勤勉达观的母亲持家有方经营有道维持一大家子人吃穿用度日子还算红火作为老来子”(其母41岁时生徐霞客),徐霞客有被偏爱的意思在徐霞客成年后伯仲分家之时其母坚持与这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帮助操持家务打理营生特别是以其精好的织布技艺组织合家女眷织布创收为徐霞客常年在外奔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徐霞客19岁时父亲因被盗贼所伤引发沉病不治而亡一直想游历名山大川描其形胜寻其幽微录其通志的徐霞客守礼制遵古法在家守孝三年后母亲亲自为其做了远游冠”,送其出门徐霞客经年不着家又不能给家庭任何贴补邻居等自然也是风言风语但徐母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予理睬从未有少许的言语影响过儿子后来母亲年事已高徐霞客一度想放弃钟情的事业徐母却以近八十岁高龄让儿子陪同去游句容荆溪等地以证明自己身体健康让儿子放心远游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历览中华文明史大概每一位圣贤之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吧如徐母以宽厚的胸怀包容儿子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倾其所有毫不保留地支持儿子走四方

成行全靠个人坚持不懈初心不改朝碧海暮苍梧”,就象海子的诗所描绘的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想都将会有发自心底地微笑徐霞客追求远游致身”,钟情山水为诗和远方从未停止他追寻的脚步初始先是凭兴趣游览了风光旖旎的太湖又北上古徐州兖州登泰山之巅泰山乃五岳之首选择从泰山开启探岳之路看来也是有所考虑的只是此次登泰山徒留了脚印未见相关详细的记录更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不知其是从岱庙经红门中天门南天门一线还是汉武帝行经的东御道一路抑或是从西边的桃花坞甚至是不走寻常路等等都不得而知就这样如风一样穿过天街登上极顶飘向天空又了无踪迹如果说太湖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可以举步即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对南方人而言毕竟不是想来就来的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先生登山后是一种什么心态和感觉是否如杜工部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接下来的二十年他开始专心致志游历遍游浙黄山北上嵩山五台华山恒山等扬州南京瘦西湖等也一并游过然后历时四年游江浙湖广云贵等地最后一次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腾冲),不知是劳累还是当地气候不幸染病而致双足残疾终止游历被送回老家次年去世于是东到洛伽山即今之普陀山),西至云南腾冲北及燕地盘山南到广东罗浮山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间留下了其跋涉的足迹

一路行来他无畏山高水长徐霞客生活的年代起自万历跨泰昌天启止崇祯年间在明初洪武人口大迁徙后经休养生息至明末据国内部分专家的意见此时人口大约近明朝峰值一亿五千万左右但即使如此毕竟疆域辽阔显得村庄稀疏而徐霞客坚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游之名山大川虽经隋唐僧道宋儒及善众开发修缮世之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于是他山高入云处蹑云沟壑纵深处探壑虽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温良之景更有峭壁巉岩草木盘垂”、“怒涛倾注轰雷喷雪的恶劣处境所去之处几无陶渊明所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也多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佳日多的是路阻且长”,艰难险阻,“路多迷津”,不辨海陆甚至一石如劈如行刀背”。于是他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用脚步丈量大地叩问大自然。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在外风雨难料食宿无常期间多少次途中风雨交加无处躲避多少次攀绝处上下不得求天不应多少次误入歧途夜半难归还有蟊贼拦路抢劫涉远绝粮以及荒郊野外的诸多不便现在道路畅通交通方便景区里有索道游览车等代步工具一天几天下来都会有人望而却步想想四百多年前的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啊步履不止每天都在这种艰难困苦中穿行意志何其坚据说当时其因双腿残疾被送回家后江阴官员到家探望时问道何苦来哉徐霞客答道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名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履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如此引以为豪而非遗憾何等胸怀

一路走来,他对山水更加钟情。胸有群书,心怀壮志,无意官场,独钟山水。在真山真水面前,徐霞客也是个真性情者。他骨子里对名山胜川之爱是大爱,是朴素的、单纯的、是发自肺腑的;见美景而喜上眉梢,游庐山瀑布,喷雪震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游天台山“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攀历忘苦”;处险地也是心有惴惴,“下瞰深潭,毛骨俱悚”,“心目眩怖”;有时心情又异常迫切,“然而梯飞阁其上,不胜神往”,“雨廉纤不止,已神飞雁湖山顶”;有时为明日能否顺利与他梦里的山水相会而忧而喜,“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一门心思在山水,纵脚下万壑,纵绝壁四合,纵奔涧鸣雷,纵凌空无倚,也不舍最后一步,非穷尽不可。爱也山水,恨也山水,忧也山水,思也山水,以身许山水!

爱山者智、乐水者灵。是胸中的山水奔涌,在撩拨着他的情思,激荡着他的情志,不得不挥动如椽之笔记录下其与心中山水的真情对话。《游记》中对山水的描绘无不是真情流露。如雁荡山,“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也”,奇景奇观能不感叹?如黄山,奇峰错列,众壑纵横,赞叹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才有了后人概括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嵩山的山“秀色娟娟媚人”,嵩山的松“肤如凝脂,洁逾傅粉”。“枝繁叶茂,干云俊物”,是“俊”;水石融合,“备极研丽”,是“研丽”;如此种种,是写不尽的珍爱、是悠游其间的乐趣!

一路游来,他揽山水入怀,修身养性。爱,就意味着付出;喜欢,就要有所舍弃。魂牵梦绕的祖国山水似乎超越了家庭的小爱。离别家乡骨肉,抛却舒服温馨的家园,“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一方面,他如苦行僧一般,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有时日行六七十里,非近途也;有时独自前往,随行人不能随从;有时“不暇晨餐”,有时仅煮粥充饥。一方面又领受着赏心悦目、身心愉悦的惠赐,“山鹃映发”“落照拥树”、木秀石奇,意甚乐之,物质和精神上的此消彼长,增其功德修行,修的是心,践的是行,立的是言。荒野之处,除了山水,还是山水,动辄挨饿,栉风沐雨,还有独上险绝处的无奈。路途之艰,莫过竟日不见人烟,漫漫苦旅中的长夜寂寂,最是寂寞难忍受。他把自己修成了山,铮铮比肩,与山同立;修成了山上靓丽的风景,融进自然;修出了卓然的高度,众山环立;修成了山上的玉兰芳草,散发着沁人芳香。他把自己修成了水,或汹涌奔腾,或溪流汤汤,或迸珠戛玉,或幽雅出尘。历史上四处游历的先贤也不少。孔子曾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齐等列国十四年,意在推行他的理想,虽登过峄山、泰山,涉过沂河,却无意山光水色。期间如飘萍无根基,大队人马饱一顿、饿一顿,曾被围而绝粮,还被说成“累累若丧家之狗”。归来后仍有心从政,无奈被敬而不用。诗仙李白,在十七年求仕期间,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了洞庭湖、扬州、湖北安陆、梁宋、齐鲁等地,留下了许多触景生情、极具浪漫的精彩诗篇,是着意山水更心系朝堂。唐玄奘西行,往来大约也是十七年,心中虔诚,无意山水,带回了657部经卷,促进了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和传播。但他们志多不纯在山水,各有目的。倒是谢灵运,游山陟岭,纵情山水,游则必险峻、幽深之地,不畏险阻;出则必呼朋唤友、华车相伴,堪称豪华游,只是心中的高官厚禄的火种不熄,最终误了卿卿性命。相比之下,独有徐霞客少年立志,矢志不渝,一意山水,寻幽探微,勘误、补校先人记录,留下一部具有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广泛价值的山水游记。而且文笔上乘,写景记事客观真实,写景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精于求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可惜,时不假日,好人命运多舛,中年离世,否则如果游遍中国,承前所记,该会留下多少宝贵的资料啊! 

“朝碧海暮苍梧”,徐霞客终未为自己谋得一处如斯佳境,一生追寻,终还是回到故乡,与其列祖列宗相伴,继续演绎“高士之风”,但也算修成正果,造福后人,不再奔波!

 作者:耿立新,笔名、微信名孤村,男,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曾在区内多个部门、乡镇工作,现任区政协常委。已出版个人诗集《走过那座山》、《空山新雨》,参编多部资料书籍。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淄博市地方文化学者咨询组成员,淄博市作协会员,淄川区作协顾问。2017年度《中国诗》签约诗人。《走过那座山》曾获首届“蒲松龄文艺奖”文学作品类一等奖。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李           

友情提示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