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穴】全身十五脉络各有一个穴位与经脉相联络。其中包括十四经脉发出的十四条络脉的穴位,和由脾脏分出的一条络脉的穴位,共十五个络穴。络病已经成为当代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的热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医家所重视,其研究的范围已经涉及到中医临床各科。细细思量,络病研究的形成与深化过程,首先应当归功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久病入络”首先是对叶氏临床经验的总结,与此同时也奠定了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流注六十穴内。无此一十五络穴。一十二经。每经络各有一络穴。外有三络穴。阳跷络在足太阳经。阴跷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一十五络穴之辨也。即:手太阴络(手太阴之别)--列缺穴;手少阴络(手少阴之别)--通里穴;手厥阴络(手心主之别)--内关穴;手太阳络(手太阳之别)--支正穴;手阳明络(手阳明之别)--偏历穴;手少阳络(手少阳之别)--外关穴;足太阴络(足太阴之别)--公孙穴;足少阴络(足少阴之别)--大钟穴;足厥阴络(足厥阴之别)--蠡沟穴;足太阳络(足太阳之别)--飞扬穴;足阳明络(足阳明之别)--丰隆穴;足少阳络(足少阳之别)--光明穴;任脉络(任脉之别)--尾翳穴(即鸠尾穴);督脉络(督脉之别)--长强穴;脾之大络--大包穴。 络穴正在两经中间。假令立身叉手取之。大指次指端尽处。手腕后高骨缝列缺是也。内为手太阴肺经。外为手阳明大肠经。列缺穴交两经之中。若刺络穴。表里皆治。他皆仿此。 1、列缺穴 列缺:列,分解,裂开;缺,缺口。此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自此分支别走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处,故名。 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 【取穴位置】 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取穴时: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功能主治】 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齿痛;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掌中热、上肢不遂、手腕无力或疼痛。 【穴位配伍】 外感咳嗽:列缺、大椎、合谷、外关、鱼际(《针灸学简编》)。 喘急:列缺、足三里(《医学入门》)。 咳嗽寒痰、胸膈闭痛:列缺、肺俞、膻中、三里(《针灸大全》)。 头痛:列缺、中脘、合谷、上星、太渊、百会、头维、丝竹空、风池、太阳(《针灸治疗实验集》)。 咯血:列缺、太渊、尺泽、足三里(《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茎中痛:列缺、行间(《类经图翼》)。 牙齿疼痛:列缺、后溪、人中、颊车、吕细、太渊、合谷(《针灸大成》)。 淋痛:列缺、中封、膈俞、肝俞、肾俞、气海、石门(《神灸经纶》)。 惊痫:列缺、阳明络(《针灸甲乙经》)。 疟疾:列缺、后溪、少泽、前谷(《备急千金要方》)。 慢性鼻炎:列缺、上星、迎香、曲池、风池(《常用腧穴临床发挥》) 【理疗方案】 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或向下斜刺0.3~0.5寸,或用恢刺法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手腕部疾患。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处皮肤较薄,不宜瘢痕灸! 【养生建议】 每天坚持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每次1~3分钟,对于三叉神经痛、健忘、惊悸等病症,可以起到显著的保健调理效果。 头项寻列缺,列缺穴是大肠经上的穴位,具有多种功效,而且按摩也非常方便。如果遇到头疼脑热等问题都可以找个穴位。 列缺穴三大功效 1、头疼、颈椎病等头部疾病: “四总穴歌”中叫做“头项寻列缺”。意思是说头颈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艾灸列缺穴得以治疗,如外感引起的头项强痛、偏头痛、落枕、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等。实际上,列缺穴的功效还远不止此。 中医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列缺穴既是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又通于任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所以,这些经脉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艾灸列缺穴来治疗,如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腕肘无力、半身不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咳喘等。 2、美容: 其一,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故按摩列缺穴能让皮肤光滑细腻,也算是非常不错的美容穴。 3、戒烟: 对于要戒烟的人来说,不可不知列缺穴,想抽烟时掐掐列缺穴,能够控制抽烟欲望。 2、通里穴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解剖位置】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功能主治】 心悸,怔仲,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穴位配伍】 配廉泉、哑门治不语。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络穴。 3、内关穴 内关,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在前臂掌侧,当曲池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以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疼痛,以及休克,心绞痛,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一、定义 内关,内在之关要,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因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处取穴,手厥阴之络由此别出沿本经通过肘关,肩关上行系于心包络。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广泛应用于临床。 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内关穴的位置 二、在人体的位置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失于协调,心暴痛,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内关名之一说,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三、主治症状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治疗机理 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故内关又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四、.临床应用举例 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突然增至每分钟120次以上,患者自觉心悸、眩晕、头昏眼花等。针刺两侧内关穴,取中等刺激,平补平泻。使针感在经络末端应答,以治原发心疾,使心率得平。 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心率在40~60次以内,患者自觉头晕、胸闷、心 悸、气短,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率增快,针用平补平泻,刺激不能过强以免反而抑制心率。 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若身边无药可针刺内关穴。取双侧穴位,用较强刺激同时行针,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高血压病:舒张期血压升高的患者,伴有头昏、胀痛、颈强、胸闷痛等症状,而动脉硬化尚不太严重者。针刺内关穴治疗效果很好。用较强刺激可使舒张压下降。 胃痉挛:发作时胃痛剧烈,针利内关穴同时配用足三里,双侧同时进针,取强刺激.具 有明显的解痉止痛作用。 呃逆、呕吐(胃寒型):针刺双侧公孙、内关,行捻转泻法,强刺激,并保持针感。以行气降逆,温胃散寒 2.7梅核气:与合谷、少商组合,能明显地开郁化痰,消除梅核气。 癔病:本病多由情志所伤或精神过度紧张所致,其症状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重者不言、不食。针刺内关穴强刺激,重者配人中针刺。 阴虚火热:与合谷、少商、三阴交、太溪组合,可使津液上输咽喉,达到润燥作用 。 胸胁痛: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眩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症多因肝旺脾虚,痰湿中阻,气逆犯窍。用内关与天枢、太冲组合,内关理气和胃,降逆化浊为主,天枢醒脾化湿,太冲平肝降逆为辅,三穴相合,一补一收,一化一运,一降一和,配伍精当,故能全收。 胃脘痛(寒邪犯胃):针双侧公孙、内关,快刺入,强刺激,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咽喉痛:与合谷、少商组合有良好效果,尤其对急性患者甚佳。 胸胁痛: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落枕:以内关透外关,两穴相透,交通气血,调补阴阳,故病可愈。 痛经(气虚血亏型):取 双侧内关用捻转补法.三阴交、素髎均用平补平泻法.三 穴共用可理气养血,活血止痛,升阳固脱。 治疗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 发生晕车时:可用大拇指掐在内关穴,可缓解症状。 五、治疗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 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对心、胸、胃、神经性疾病均有效。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按摩方法: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按摩治疗的种类 内关防治疾病甚广,是多功能、高效用、适应范围广的重要腧穴。 对呼吸系疾病的效果:内关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甚效。 对循环系疾病的效果: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用双内关,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治心律失常:内关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整均有良效。治高血压病及对高血脂病人均有一定效果。 对消化系疾病的效果: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治胃肠疾病,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及精神系疾病的效果: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肋间神经痛,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六 、按揉内关穴巧治胃病 一旦感觉胃不舒服,就轮流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胳膊的内关穴,经常是在胃疼得要命的时候,通过按揉内关穴,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保养胃其实特别简单,就是经常按揉内关穴。可以利用坐车或者看电视的时间按揉内关穴。内关穴在腕的横隔纹上中间2寸凹陷处。一定要以自己手的中指第2个关节为“1寸”,千万别拿尺子量,穴位找不准,是不会起作用的。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樊永平点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经的络穴。文中作者用的是中指同身寸取穴法,即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此法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准确定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内关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针刺可以直刺0.5~1寸,用手按压同样有效。按时要用力,否则就难以达到治疗作用,同时,还要揉,揉按如同针刺的行针,以加强刺激,增强效果。每次按压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按压时间太短也会影响疗效。通过按揉内关穴治疗急性胃疼,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平时经常按揉内关穴,对胃起到保养作用,完全符合针灸学的原理,简便易学,值得推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配合揉按足三里穴防治胃病,因足三里穴也是胃 七、相关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 312经络锻炼法的创始人祝总骧教授推荐的简单易行有效的按摩方法。主要是按摩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 左图:合谷穴 右下:足三里穴 所谓“312”,“3”指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的按摩;“1”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2”是两下肢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活动。 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 内关穴取穴:略。 足三里穴取穴:把一只手的四指放在膝盖骨的下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去按压与小指的交界点,这里就是我们所要找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自古以来就是长寿保健穴。 3个穴位按压每两秒一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分钟。(应该不成问题,坐公交或者排队无聊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手上的穴位)。 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大脑和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使全身尤其腹部9条经脉血气运行得到改善,是一种比较缓慢的经络锻炼,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这3种病和腹式呼吸的关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压病的原因是肝阳上亢,肾气阴虚,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阳下降,肾阴上升,一般需要延长时间到10分钟,并放慢呼吸频率到每分钟4次甚至更慢可更为奏效。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胃经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这两条经脉的血气活跃,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够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静状态下思想集中于丹田,使9条经脉包括肝、肾经的阴阳达到平衡而入睡。 2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也是经络锻炼,这是因为经脉是以一种立体结构和肌肉联系在一起,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必然带动有关经脉的组织结构活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激活经络的方式。有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强和疾病的控制。 健康身体,从年轻开始。 按摩内关穴防治疾病甚广,按摩方法是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穴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按摩双手的内关穴,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治心律失常: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均有良效。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系统及精神类疾病的效果: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八、相关的激光治疗仪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伸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激内关穴可以主治的病症是:心悸、心痛、眩晕、头痛、失眠、胃痛、呕吐、呃逆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内关穴对心脏具有以下的调整作用:(1)对异常窦性心律的双向调整作用。过速的心率可使之减慢,过缓的心率可使之加快。 (2)增加急性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血流量。 (3)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2.内关穴在腕部,与桡动、静脉紧邻,而且也是百姓大众熟悉的穴位之一。根据病情,需机器增强照射效果时,取穴非常方便。 九、按摩内关穴治疗婴儿呃逆 婴儿吃奶后呃逆的发生率高达40%左右,严重者伴有吐奶;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婴儿可因呛奶阻塞上呼吸道而窒息,故不能忽视。常规用喝糖水或温开水以刺激胃肠协调蠕动达到止呃的目的,其特点会降低婴儿对母乳的需求量。因此,我院在1993年创建爱婴医院期间,为有效地实施母乳喂养,在有关中医针灸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按摩婴儿内关穴治疗呃逆,取得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 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中的揉法对患婴进行穴位按摩【1】。取婴儿内关穴(掌后距腕2厘米的两筋间)【2】,用大拇指放在穴位部位,呈螺旋形顺时针方向重复按摩,用力均匀。按摩次数和力度应根据呃逆轻重而定,轻者按摩婴儿单手内关穴10~15次即愈,未愈者换另一只手继续按摩10~15次即愈;轮换按摩双手不愈为重症,须加大力度按摩,让婴儿啼哭并哺乳少许。 成年人呃逆西医认为系胃肠功能紊乱而致膈肌痉挛引起。中医认为系气机逆乱所致,胃气冲逆而上,呃呃连声而不能自止的结果。而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吸吮和吞咽动作不协调,致胃囊中吸入空气存留而刺激膈肌痉挛、胃气冲逆而上引起呃逆。因此婴儿打呃发生率远比成人高。 按中医针灸理论,穴位经络联系各脏腑,脏腑病症可在体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治疗【3】。内关穴属于手厥心包经,始于胸中,出属心包经,下行至横膈膜,有宽胸利气、利膈、止痛、止吐的作用。因此,揉法按摩穴位,气随经络至膈肌,可解除膈肌痉挛、宽胸顺气以达治疗呃逆的目的。 揉法按摩是推拿疗法中推、拿、揉、掐、按、运等手法之一,由于此法接触面较大,易选准穴位,故治疗效果好。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婴儿皮肤,必要时可用婴儿粉、润肤油等涂于按摩部位。 十、应大力推广按摩内关穴治病 按摩内关穴,其部位暴露易于取穴,不受时间、季节等条件限制,且操作简单,便于普及,疗效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人人均能掌握使用,故值得大力推广。 十一、在体育方面的应用 毫针刺激对运动后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受环境场地的限制﹐可以做为辅助恢复疲劳的方法之一。因此毫针刺激内关穴可视为一个安全﹑简单﹑经济的恢复疲劳的方法﹐可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教练﹐帮助选手做为保健与辅助恢复疲劳的方法。 4、支正穴 支正穴(zhī zhènɡ xue) 【取穴位置】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解剖位置】 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布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 【功能主治】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穴位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阳经络穴。 5、偏历穴
【解剖位置】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功能主治】 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穴位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络穴。 6、外关穴 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取穴位置】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穴位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功能主治】 功能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主治病症 ①头痛、偏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 ④瘰疬。 【穴位配伍】 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 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颈项强痛、肩背痛; 配后溪主治落枕; 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配大椎穴、曲池穴治外感热病; 配阳陵泉穴治胁痛。 【穴位按摩】 按摩方法:拇指按压。 按摩此穴,能疏通臂部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消除小臂麻木肿胀的感觉,使小臂变得纤细。 7、公孙穴 公孙穴: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位置】 【功能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穴位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穴位治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8、大钟穴 大钟,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络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平太溪下0.5寸,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支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其内的浅静脉向前注入大隐静脉,跟腱前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多。在跟腱前,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 【功用】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病;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 3. 其它: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9、蠡沟穴 【取穴位置】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位置】 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功能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穴位配伍】 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穴位治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络穴。 10、飞扬穴 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取穴位置】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取穴时正坐垂足,稍稍将膝盖向内倾斜,一手食中两指并拢,其他手指弯曲,以食中两指指腹顺着跟腱外侧的骨头向上摸,小腿肌肉的边缘即是该穴 【功能主治】 散风解表,通络止痛 风湿性关节炎、痔疮、眩晕 此穴具有清热安神、舒筋活络的作用。长期按压这个穴位,能够治疗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疮等疾患。这个穴位,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精神疾患,也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长时间站立、左立或者步行,都会引气腿部肌肉的疲劳,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腿部肿胀,此时,轻轻用力敲打刺激飞扬穴,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体内上火、流鼻水、鼻塞时,以同样的方式,轻微用力敲打这个穴位,也能够使疾患症状得到缓解。 【穴位配伍】 配阳谷,治头眩眼痛 配肾俞、复溜,治肾炎 配长强、白环俞,治痔疮 【理疗方案】 正坐、垂足,分别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按揉左右两侧穴位,每次按揉1-3分钟。 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养生建议】 飞扬穴的功效可祛除烦躁 当出现胸中憋闷、心情烦躁或想摔东西时,可令病人趴到床上,用手捏拿病人的小腿肚,即飞扬穴与筑宾穴(承山穴两侧向下对着捏)。这时病人会大痛,几下就可以了,基本上病人会在第二天头脑清凉,胸中舒畅,不再烦躁。 按摩飞扬穴速治感冒 感冒似非大病,痛苦可不小。受常年频发之苦者,屡见不鲜,且常可继发多种疾病。微信:汉道艾灸。防治本病,不可忽视。针刺飞扬穴(外踝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防治感冒简便而效速,治愈率高,疗效可靠,患者易接受。极具“可重复性”。 飞扬一穴除慢性腰痛 慢性腰疼是指疼痛持续一月以上的脊椎两旁的肌肉痛。 1)以一手拇指随鼻腔慢慢吸入清气,渐渐向下按压飞扬穴至最酸胀时,缓缓吐出浊气,停留6秒,如此9次。 2)拇指缓缓拨动飞扬穴皮下组织5-15分钟,同时配合转动腰部。 3)拇指从飞扬穴向下直推49次。 4)以一手掌心按揉飞扬穴3分钟,并以掌心热敷1分钟结束。每天多次。 每天搓擦腰部5-10分钟或睡前在床上作腰部锻炼也有很好疗效。 11、丰隆穴 丰隆穴系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即丰满,隆指突起,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于本穴会聚而隆起,肉渐丰厚,故名之。《会元针灸学》云: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 【取穴位置】 丰隆穴是人体的一个穴道,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丰隆穴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功能主治】 ①头痛、眩晕。 ②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 ③癫狂。 ④下肢痿痹。 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高血脂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症;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 【穴位配伍】 配冲阳,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配肺俞、尺泽,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主治咳嗽,哮喘。 配照海、陶道,有涤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痫。 【理疗方案】 患者仰卧,伸腿勾足,取丰隆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垂直进针,迅速刺入皮下,进针1-1.5寸深。待针下有沈、涩、紧感为得气,得气后施以徐而重之手法,使针感传至二、三趾部,针感随时间延长而呈持续性加强,直至出针为止。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日为一疗程,其间休息2日。 适应症:高脂血症。形体肥胖或善忘语迟或思维迟钝或痴呆嗜睡,头胀、眩晕。 丰隆穴的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当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 【养生建议】 有人觉得嗜睡可能是由于天气原因、或者自身疲倦,困了自然多睡一会,殊不知,嗜睡是可能引起疾病的,糖尿病、脑血栓很多都会接踵而至。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用中医按摩的方法对付嗜睡,那就是按摩“丰隆穴”。 这个穴位在小腿外侧面,外踝尖上8寸,胫腓骨之间。有人反映说这个穴位不好找,其实你只要找到大致位置,当摸到某个部位特别敏感,疼痛得厉害,那就是丰隆穴了。这个穴位采用针灸的效果最好,要由专门的针灸医师操作。 如果针灸不便,按摩这个穴位也能起到燥湿健脾、豁痰开窍的效用,每天只须花上你1~5分钟的时间,甚至在你看电视或是等车甚至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就随手完成了。 12、光明穴 光明,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络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主治小腿酸痛,下肢痿痹,偏头痛,目痛,夜盲,近视,癫痫,乳部胀痛,及白内障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 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疾病】 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肾俞穴、风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间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胆经络穴。 【穴义】 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功能作用】 联络肝胆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鸠尾穴
取穴方法: 鸠尾穴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人体鸠尾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穴位解析: (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 (2)尾翳穴。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穴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 (3)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故名骭。 (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 (5)骬。胸前骨也。 (6)尾。尾,余也。,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 (8)骬骬穴。 (9)臆前穴。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 (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 鸠尾穴意义: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任脉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主治疾病: 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穴治呕吐。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14、长强穴 长强穴(chánɡ qiánɡ xue) 别名:橛骨穴,穷骨穴,气之阴郄穴,龟尾穴,尾翠穴,骨骶穴,尾骶穴 长强穴是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的一个穴道,又名尾闾穴。长:循环无端,长大,旺盛;强:健行不息,强壮,充实。古人修练气功,小周天即是打通任督二脉,以意导气,起自督脉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接任脉,下行循胸至脐腹,抵会阴复合于督脉,气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止,故名长强; 【取穴位置】 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肛门动、静脉分支。分布着尾神经后支及肛门神经。 【主治功能】 主治遣精,阳痿等与肾精相关的病症,肾为作强之官,长强之名也可能与此有关。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小儿惊风、尾骶骨痛、痫症等疾病。现多用于癔病,腰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 配承山,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痔疾,便结。 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主治大小便难,淋症。 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主治脊背疼痛。 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穴位按摩】 众所周知,肾为生命之源,中医认为,肾是作强之官,长强穴名字的得来也和此有关系。按摩长强穴,能治疗神经痛、遣精、阳痿等与肾精相关的病症。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按摩长强穴,能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等多种症状。 按摩长强穴的手法:俯卧,双脚稍稍分开,用手指揉、按压长强穴,每次揉4分钟,双手交替按摩。每日2次。 15、大包穴 大包穴: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位置】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功能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穴位治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络。 艾灸:每天艾灸10-15分钟,可强心,缓解胸胁痛。 殷都翟俊凤中西医结合诊所:你身边的健康顾问。公众号联系人:赵先生,手机号:18568446039,微信号:HNayzds,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铁西路与芳林街交叉口向西50米路北。 |
|
来自: 昵称5780705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