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文安古城墙之怀想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7-22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文安古城墙之怀想    

北京 郑俊华   

来到文安,一定要看看古城墙。它不仅仅是砖石土沙的精心堆砌,更是历史,是古迹,是防水防盗防寇的,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一道屏障,一道功成千古,名存千古的屏障。

文安的古城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考,康熙四十二年《文安县志》载,"邑城汉令赵夔创建。”是中国北方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

其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周围绵绵一千二百七十五丈五尺,约合3.6千米,计七里一分:城高二丈五尺,约八米。城墙厚度竟大于高度,其势稳固如山。文安古城墙有五座城门;四座角楼;八座敌台警舖。池深丈余,阔三丈,外护以堤是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而建。城上可以跑车和操练。墙体是用石灰、桐油、米汤汁混合夹浆,固若金汤,屹立千年。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炮台、垛口、女儿墙等一系列军事设施组成。五城门东曰迎恩门,西曰永定门,南曰来薰门,北曰拱辰门,小南关曰作新门。

关于文安县古城墙,民国版《文安县志》有一段精彩描述:"噫!败址颓垣,固非若漆城难上,然以御盗贼则城也,以捍大水则堤也,当勍寇、惊涛之洊至,则城而堤、堤而城也。城之所关重矣哉!"是的,古文安这座小城,固然不像秦二世的漆城寇不能攀,但盗寇来了就是城,抵挡大水就是堤,当盗寇和大水一次又一次纠纠而至之时,它或者为城,或者为堤,总是尽力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战火风烟渐渐散去之后,在冀中平原,类似于文安古城这样完整的城墙一是绝无仅有。

明清以来,有文字记载的文安城修葺,就不下七次。

第一次是明正德九年(1514),知县王鼎重修,翰林院侍讲李时撰记。王鼎是正德八年来文安上任县令的,上任伊始,看到城墙颓废,其实地测量,并以挖护城河取土筑城的方法,于正德九年三月开工,正德十年秋天完工。

第二次是98年后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县令郑之侨再修。人们对这位郑县令的功绩十分肯定,在他离任时,还为他竖了一块"去思碑"。

第三次是29年后的明崇祯八年(1635),知县张上春大修。

第四次是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张朝琮重修,距上次修葺,54年。据称,大修后的东门、南门城楼极其高耸,小南门从这时正式开启。

第五次是同治三年春(1862),知县曹大俊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这次重修是上一次有记载的重修后的173年后。在城上东南角修建了魁星阁,西北角修建了玉皇阁。

第六次是同治六年(1865),"枭匪"萧四率百余众两次犯境,知县沈赓飏开挖疏浚护城河,以备盗匪。

第七次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一年,八国联军进犯,加之连年水患,城久失修,魁星阁、玉皇阁相继倾颓。知县王舒萼虽浚池挑挖,但联军炮轰北城楼,西北、东北两城隅相继损毁。

崇祯九年(1636),修城工程尚未完工,满洲兵来了。文安兵败城破,知县张上春自缢而死,朝廷又派王鈅任文安知县。但其上任两年余,满洲兵又至。他组织全城人等,誓死守城,与敌军相持了七个昼夜,终因火药殆尽,救援未至,王鈅战死。崇祯十三年,满洲兵再度围城,"主簿安衡、训导郭养性昼夜防御,力竭死难。据考,其死于关帝庙前"。

尽管盗匪、水患如此猖獗,但有史以来,文安百姓和地方知县,官以保民兴业为己任,民以驱寇图存为天职,在几百年的风雨飘摇,天灾人祸面前,表现出了坚强忠勇,舍我其谁的英雄本色。

到了当代,文安城还是相对完整的。1965年以前,东西南门都是双层门,约20米厚;北门有一个瓮城,内侧门南北向,外侧门朝西;小南门是单层门。每个城门都有一条砖砌的马道,一说可以骑着马上城。城顶基本没有了幔砖,整个城墙除了有五个城门外,城角4个,城角和城门之间也都建有炮台,旧志提到的敌台警舖,共有7个。城外层砖墙因风化有所损坏。县城内的中小学每年都要举行环城赛跑,参赛者云集城顶,环城可跑一圈。

那么,文安古城的周长是多少呢?历代《文安县志》记载为1275丈5尺,折合为现在的4081.6米,约合如今市制8里1分余。

“七七”事变,日军南侵,国军南撤,文安危在旦夕。1938年,县府无奈弃城时下令,号召各村卸砖扒墙,目的是将来我军攻城时,防止日军利用城墙固守。于是各村乘船前来,将扒掉的城砖用船运走。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窄小的城门严重障碍了交通。文安古城由此拆掉了四个城门,开了六个口子。

文安古城究竟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史上总有疑问。一说是汉县令赵夔所建;另一说法是《一统志》记载的唐废丰利县,移文安县于其城。也就是说,文安县城用的是原丰利县县城,文安县署是从现县城东北约十几公里外的柳河东故城搬过来的,且有文安故城遗址为证。

这些史学家们的精尖学术问题,在此无需细谈。我们要说的是,文安古城以及历经千年风雨与硝烟洗礼的古城墙,无论是何人所建,何时所成,却皆具立千年而不倒之象态;都有挺身阻挡任何天灾人祸之气度;都是文安人们心中的一道流风叠韵的风景。

如今的文安古城,虽经风侵雨蚀岁月更迭,已千疮百孔,面目非昨,但那一片片仍披着点点星光的青砖;那一垛垛仍回荡着汉唐将帅马嘶的遗堞;那文安洼多河入境水涨船高的风水地脉;那地势低凹,却气度宏阔文安意象。却如那堞垛,那角楼,那城,那墙,那威武不屈的文安精神,经久巍然屹立在古洼淀丰饶的大地上。

辛丑年份的这次文安之行,虽未能尽睹古城之风采,但自感也非憾事。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自然留白?谁能说这不是再次成行的一个天然铺垫?

月之夜,灯之下,潜读“崇尚文礼,治国安邦”这个短句;解析“西有雄安,东有文安”这份气场,思绪在悄然兀立的古城墙下,去去来来。细数这砖缝里的点点弹痕,点指墙体上的斑斑水印,徘徊忘返。

诧叹,古城墙今文安,诗也,时也,史也,势也!

郑俊华,北京大兴人。大兴、丰台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小小说、诗词、散文等曾发《京郊日报》《小小说月刊》《人民日报》《百花园》等。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吴金城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