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命难违顺天时——《论语》悟读【413】

 新用户97560OBk 2021-07-22

天命难违,顺其天时。

《论语》第十六篇第三章:

【原文】

孔子曰:“禄(赋税、爵禄,此处喻政权)之去公室(诸侯的家族)五世矣,政逮(dài,及)于大夫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了鲁国公室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的三家子孙都衰微了。”

【悟读】

应时而动,适时而谋。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应时而变”,是君子的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生命智慧。中庸之道是极佳的处世之道,是和谐之道,与中庸相关的概念叫权(即变),权的基础是人的道德

面对世道之变幻莫测,一等人制造机会,引领变化;二等人等待机会,把握变化;三等人失去机会,被动等变。

“禄之去公室、政逮于大夫”,是春秋时代权力下移的政治特征,本章承接上一章““季氏将伐颛臾”,是夫子针对鲁国现实所作的一个论断。看似小事一桩,其实揭示了夫子之历史演变的哲学

鲁庄公死后,文公即位。庄公之子襄仲担任要职,多次出使齐晋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逐渐权倾朝野。因襄仲居曲阜东门,故称东门氏。东门氏专权,开启了鲁国“禄之去公室”的时代;三桓是指鲁桓公之后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他们是鲁国公族,势力强大,与东门氏之间从未停止过对权力的争夺。

夫子“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之结论,应该是主要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理性的判断。其一,无论是东门氏还是三桓,皆是对制度的破坏。一个国家,抑或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企业,皆须重视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旦被破坏,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再伟大的事业,也会走向败亡;其二古人坚信凡事皆有支撑其运行的能量与动力,这个能量与动力是有限度的,也称“气数”,气数消尽,其事必亡

本章夫子之内容,重要的意义还在启迪我们对中国历史演变哲学的研究和正确使用。中国之历史演变哲学,本质上是唯心史观,是一种“”的史观,任何违背天命天时的都将走向哀亡。传统文化之源《周易》,主要是一种关于“变易”的哲学思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顺应天时,对应现代的概念,应该是遵循规律,顺其自然,不与趋势对抗。

宇宙万物,风云变幻,人生亦然。真正的智者,顺其天时,应时而变,应时而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