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上逗人笑,台下辛酸泪,一个罹患重度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自白

 晴日心理 2021-07-22

很多人都喜欢看蝙蝠侠的电影,他与大反派角色“小丑”正邪交锋的激烈情节,受到很多影迷热捧。所以,去年上映的电影《小丑》也获得了热烈反响,一时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电影中,“小丑”亚瑟是一个为人带来欢乐的小丑,擅长逗人开怀大笑,并立志成为脱口秀演员。但现实中,他屡屡受挫、遭人嘲笑,逐渐罹患重度抑郁症,并最终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影片中“小丑式”的大笑和笑容背后的扭曲心理形成强烈反差,令很多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

其实,电影《小丑》的情节并不完全是虚构,喜剧演艺圈一直是精神心理障碍的“重灾区”,演员们尤其容易罹患“微笑型抑郁症”。

曾获得过3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美国骨灰级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因患抑郁症,于2014年8月在自己的寓所中自杀身亡。

同样曾罹患抑郁症的喜剧演员还有世界级喜剧大师卓别林、“憨豆先生”的演员罗温·艾金森,国内“喜剧女王”、开心麻花中的演员马丽……

为什么喜剧演员似乎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有人认为喜剧演员比其他行当的演员挫败感更强,在演艺圈中的地位也更低。当他们在舞台上卖力“抖包袱”,观众却不笑时,演员的内心就像掉进了冰窟里,而且还不能表露出来。

因职业的性质,他们往往需要强颜欢笑、故作幽默,将快乐、阳光视为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抑郁藏起来,但他们内心的痛苦更是无以复加的。

“开心麻花”的演员马丽就说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带来欢乐,要让人开心,但你不知道的是,在舞台下伤心难过的时候,几乎没人能让你开心。”

如果这是喜剧演员容易得抑郁症的原因,那又是什么令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抑郁症隐藏起来,害怕被大众知道呢?

——是抑郁症带来的病耻感。

国外一名喜剧、脱口秀演员Kevin Breel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过TED演讲。他是别人眼中的阳光少年,是学校里的荣誉学生,但其实他与抑郁症斗争多年,有强烈的病耻感,非常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更加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后会远离自己。病情严重时,他想过自杀。

在演讲中,Kevin Breel讲述了自己罹患“微笑型抑郁症“的心路历程,相信能引起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共鸣。

点击观看喜剧、脱口秀演员Kevin Breel的TED演讲视频

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而言,病耻感是普遍存在的。喜剧演员只是其中一类人群,还有企业家、官员、歌手、高级知识分子等,往往越是有名声、有社会地位和光环的社会人士,他们越容易陷入“微笑型抑郁”。

他们迫于人际交往、工作压力和社会名誉,往往会刻意掩饰真实的感受,故意表现得积极、豁达和乐观。但如果认真、仔细观察,往往能发现他们的欢笑带有一丝僵硬,甚至给人一种做作、夸张的感觉;他们在人群偶尔沉默时,可能会流露出痛苦、悲伤的表情和眼神。

当回到家中,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他们内心积压的负性情绪才会更多地暴露出来。所以通常他们的伴侣、父母能发现更多蛛丝马迹,比如发现患者失眠、哭泣、在家容易发脾气等,但亲人又很可能以为这只是工作压力大,缓一缓就没事了,错失引导患者接受专业治疗的良机。

而长时间的伪装、不被人理解又会增加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令病情不断恶化。因此,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极高,且通常很容易自杀成功,消息一出,亲戚、好友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至亲之人更是后悔莫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如果大家发现亲人、好友有以上的迹象,一定要重视,多给予他们陪伴和积极引导。尤其是家长,必须了解抑郁症的本质,绝不能认为孩子是“玻璃心”、“太脆弱”。

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的抑郁症状背后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家长必须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孩子被诊断的抑郁症严重程度考虑是否选择药物治疗,以及是否能找到专业、高效的心理干预资源。

(最近我们推出了系列抑郁症系列文章,可点击回看:【抑郁症】

其实,随着抑郁症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其带来的病耻感相对来说是较轻的了。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更加强烈。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上医院都要躲躲避避,甚至家长用自己的名字挂号,生怕孩子留下“不良记录”。

患者也很害怕被当成“神经病”、“精神病”,害怕别人的歧视,更害怕身边亲朋好友的刻意疏远。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如此害怕别人的非议,往往意味着他们自己对疾病的本质和根源也是不了解的,严重自卑、自责,自己也戴着“有色眼光”看待自己。

所以,社会上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科普化、“去污名化”仍任重道远。

希望大众能意识到,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只是现行精神医学的“标签”。现行精神医学还有很大局限性,只能实现症状学诊断和对症治疗,还不能深入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因此,某个疾病的“标签”并不代表患者的全部,更不能决定其一生!大家对待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时应保持善意、理解和尊重。

更希望临床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医学研究人员能尽早在病因学诊断和高效化干预手段上有所突破,为“去污名化”奠定基础,并令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意识到这个疾病是可被治愈的,免于恐惧,勇敢地战胜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