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云往事

 节点财经 2021-07-22

文 / 威廉
出品 / 节点财经

2014年底,伴随着兰新高铁、南广高铁的相继开通,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数达到1.6万公里,超过了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里程之和。但与此同时,“买票难”依然是一个让无数人谈之色变的话题。

问题出现在了平台上。在当时,距离12306网站上线已经过去整整四年的时间,然而这个由相关部门花重金打造的便民服务平台,因无法承受峰值时期大并发请求的集中轰炸,每到节假日便会进入宕机状态,因此被很多网友戏称为“世界上最烂的网站”。

2015年春运,当人们准备再度吐槽12306时,却发现这个全国最繁忙的购票系统竟平稳度过了流量高峰。因为这一次,网站把车票查询业务放到了阿里云计算平台上,靠着弹性可伸缩的云端分布式计算能力,一举解决了登录难、扣费出错、网站闪崩等历史性难题。

助力2015年春运大考,阿里云让大家感受到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强大威力。而在此之前,不管是12306这种大型央企还是小型网络初创公司,想要保证自家网站的稳定运营,都绕不开价格不菲的硬件服务器购置成本。不仅如此,在后续的运营中,这些硬件服务器的稳定性、易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云计算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计算资源的获取方式从“买”转“租”,互联网公司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资源,不必对整个网站的业务架构做颠覆性改造就能做到“即插即用”,大大节省硬件成本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安全稳定、更具海量信息的数据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国云计算产业如同高铁建设一样展示出了“中国速度”。除阿里云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IT技术厂商、新型创业公司争先加入云计算大军,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华为云等各路玩家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场新兴的技术较量也由此展开。

/ 01 /

从阿里“去IOE”说开去

1997年的一天中午,一个名叫冯星君的香港人接到上司Larry Ellison的电话,电话那边的意思是让冯星君帮忙取消与当时我国一位重要领导人的见面,但原因让人哭笑不得:Ellison在长城上玩得太开心了,不愿回去。Ellison是美国Oracle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还有一个更加牛气哄哄的中国名——甲骨文。

Oracle公司(甲骨文中国)

在冯星君以辞职相逼之下,Ellison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决定,但也足以表明,Oracle公司在当时已经傲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更可气的是,这家数据库软件提供商,将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同IBM、EMC公司一道,持续统治着中国政企IT市场。

彼时,中国IT互联网进入最黄金的发展时期,而任何一家IT公司想要立住山头,几乎都离不开对“IOE”(IBM、Oracle、EMC)这三家公司的依赖。长期以来,它们分别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存储设备方面占据着绝对垄断优势,一起构成了一个覆盖软件到硬件的完整商用数据系统。

对于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当时最主流的IT设施构建方式就是通过自行购买硬件和租用IDC机房,然而动辄几百万一台的小型机和储存设备、几十万一年的数据服务,都让无数企业望洋兴叹。除此之外,计算设备的后期维护以及运营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在中国所有互联网企业中,最先强烈感受到IOE掣肘的,是阿里巴巴。

2003年5月,淘宝网成立;10月,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推出。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阿里巴巴的技术系统变得越来越庞杂,很快就拥有了世界一流的Oracle数据库DBA团队和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

然而,当数据库大到几乎不具备扩展可能的时候,性能瓶颈和成本压力便成了集团业务发展的难点。这时候,IOE架构已经无法满足电商平台日常的秒杀类营销推广,而对于“双十一”这样的流量高峰,如何保证服务器不宕机都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

2008年9月 ,已在微软亚洲技术研究院供职多年的王坚加入阿里,他向马云描述出一张云计算的蓝图。王坚提出了在当时来看近乎疯狂的“去IOE”计划,即以廉价的PC服务器替代IBM小型机,以基于开源的自研数据库替代Oracle数据库,同时不再用EMC高端存储设备。

王坚(云栖大会的视频截图)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马云非技术的身份一定程度上为公司“去IOE”和“上云”计划扫除了障碍,他力挺王坚,升任其为首席架构师。为表决心,马云还曾在集团年会上公开发言:“我每年给阿里云投资10个亿,投10年,做不出来再说,这是公司的战略。”

就这样,在集团内部的质疑声中,王坚怀揣阿里云的梦想上路了。在他看来,这是一场用服务颠覆传统软件硬件时代IT建设旧思维的革命。据说,这位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办公室里整墙贴满“云OS”效果图,而办公室旁的“钟馗道-争端解决室”更是时常整夜灯火通明。

可是从一开始,王坚团队就阻力重重。当时亚马逊,谷歌等国际巨头的云计算公司才刚刚成立,国内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人质疑阿里云项目纯属烧钱,一脸憨厚的王坚也被打上了“骗子”的标签,许多工程师因为看不到阿里云的未来,纷纷选择离开。

除了阿里内部,外部看衰云计算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2010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百度CEO李彦宏曾直言: “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腾讯CEO马化腾也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几百几千年后才可能实现……

或许是身为心理学博士的缘故,王坚最终抵住了“众叛亲离”的压力。从2009年2月写下第一行“飞天”系统代码,到2010年4月阿里金融“牧羊犬”成功上线,再到2012年"双十一"期间助力淘宝平台扛住191亿的交易流量,阿里云计算开始走出黑暗,渐渐迎来光明。

2013年5月,支付宝下架了阿里巴巴集团最后一台IBM小型机;8月,阿里云飞天5K集群成功上线;7月,淘宝平台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下线,阿里集团IT架构基础被彻底改变。在此之后,阿里开始对外大规模输出云服务,云计算进入高速成长期。

2014年,阿里云全年营收超过10亿元,全球用户突破100万;2015年,阿里因免费为12306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春运购票,直接推倒了中国央企和政府大范围采购公共云计算服务的"多米诺骨牌";2016年,阿里云发布人工智能ET,正式进军AI产业……

从“自救”到ToB,阿里云打开了新的生意经,而放眼国内,云计算市场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

/ 02 /

跑马圈地,巨头的游戏

如果按照严格的时间轴看,最先开花结果的阿里云,并非最早扛起中国云计算大旗的玩家。早在2007年,中国最大的IDC公司世纪互联就成立了云计算事业部(但最终不了了之,遗憾成为时代的看客),而在阿里云开始发力的2010年前后,中国云计算的牌桌上已经聚集了不少玩家。

这一时期,中国云计算市场可以说已经进入到百家争鸣的探索时期,各家公司都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它们分别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运营商军团,以及以华为、浪潮为代表的传统IT供应商阵营。

与阿里云“临危受命”不同,腾讯云的诞生多少带着几分喜剧色彩,这源于当年一场火热的互联网“偷菜”事件。2009年,QQ农场游戏大火,在自己的虚拟菜园里耕种或者是去好友菜园里“偷菜”,成了当时现象级的全民运动。为了支撑起上亿人同时在线的数据需求,腾讯不得不采取紧急扩容,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增加了4000台服务器。

当年火热的“偷菜”游戏(QQ空间)

通过“偷菜”事件,QQ空间技术负责人汤道生认识到云服务器的重要性。2011年,伴随着“3Q”大战的结束,腾讯开放云正式上线,主要针对API、流量和账号体系的开放;2013年,腾讯开放云正式更名为QCloud,开始以体系化、专业化面向全社会开放。从此,这家把ToC基因刻入骨子里的互联网企业,开启了不啻于二次创业的B端生意。

在BAT中,一向以技术公司著称的百度,反而是最不重视云计算的。IT领袖峰会之后,嘴上说不看好的马化腾很快就立项研究云计算,而提出“新瓶旧酒论”的李彦宏依然后知后觉,尽管他认为百度“天生就是一家云计算公司”,但公司第一次提出“开放云”的概念已是2013年,而真正确定云计算战略更是晚到了2016年。

百度在云业务上的踟蹰不前,与其当时偏重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阿里云、腾讯云是技术与主业的高度捆绑,那么百度云业务更像是对AI、智能驾驶等业务的配套辅助,在布局刚需上远不如AT来得强烈。2016年,百度总裁张亚勤提出“ABC”(即AI、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概念,显然还处在云业务技术的补课阶段。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争先恐后的上云大军中,拥有着巨大基础网络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们成为实力强劲的一股力量。不同于互联网大厂,由于三大运营商覆盖了全国的通信骨干网络资源,所以一开始就对云计算表现出极其灵敏的嗅觉。

资料显示,中国移动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云计算的研究和开发,并于2009年正式对外公布“BigCloud—大云”平台。2010年,中国电信启动“星云计划”;2011年8月,天翼云战略规划正式对外发布。2008年,中国联通成立云计算研究团队;2013年,首次向全球发布沃云品牌和沃云2.0云计算基础产品……

虽然三大运营商的共同目标都是“云网融合”,但在最初在战略推进上又各有不同。其中,中国电信侧重于运营策略,深挖细分领域,在安全保障和全面定制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移动更关注基于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主要从自主研发、平台建设、服务能力云化三方面布局;中国联通则是从构建生态入手,主攻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资源覆盖。

2011年天翼云计算战略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电信 )

除了互联网大厂和电信运营商,华为、浪潮、紫光等传统大型ICT公司凭借其过硬的技术传统,以及对各垂直领域的长期深耕,在云计算市场同样实力不俗。由于具有长期服务企业和政府信息化的经验,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场景的BAT,其能够快速地渗透到企业的业务层。

具体来看,浪潮于2010年就宣布由传统的IT产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大数据运营服务商转型的云计算战略1.0,这一时期,浪潮还推出了国内第一个“政务云”概念。因为有着多年的企业信息化经验,浪潮对政务云市场的理解有着较强的优势,所以公司以此为基点,逐步向“政务云”+“企业云”方向渗透。

华为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公司2007年就开始涉足云计算,可是到2010年才发布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云帆计划”,在此后的几年里,华为云一直“停滞不前”,在业内的存在感并不强。直到2015年,华为才正式高调宣布进入公有云市场,2017年云业务部门Cloud BU正式成立。巨头终归是巨头,依托多年在服务器、存储等方面优势,华为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后话。

总之,在云计算跑马圈地的初立时期,各个大厂都嗅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除了以上的巨头,诸如盛大云、美团云、中兴云、苏宁云、京东云、360云、金山云、金蝶云、新浪云等也都相继建立,试图在风云变幻的云计算市场闯出一片天地。

/ 03 /

新秀崛起,资本进场

2009年1月,盛大网络累计注册用户数超8亿,游戏生意如日中天。这一年,盛大老板陈天桥找到刚从腾讯离职的季昕华,希望他能加盟盛大研究云计算平台:“我已经完成了'King’的目标,下一个目标是成为'King Maker’”,季昕华动心了。

当时的季昕华只有30岁,但在科技圈已是传奇式人物。在此之前,他曾是一名互联网“白帽黑客”,创办过“阿拉上海”点评网、4E 网站、安全公司等,后被华为收编为“正规军”,担任华为的安全团队负责人。2004年,在腾讯CTO张志东的邀请下,季昕华又转战鹅厂,成为众多“马化腾背后男人”中的一位。

多年以后,面对江河日下的盛大网络,陈天桥想必定会感慨万千。季昕华是毋庸置疑的计算机天才,在云计算领域更是出类拔萃,但盛大云最终没能成为其作为“King Maker”的理想地——2012年,季昕华又从盛大离职,和好友莫显峰、华琨一起创立了自己的云计算公司UCloud。

UCloud公司(官网)

在巨头林立、神仙打架的云计算世界里,UCloud并不是一朵亮眼的云,但却代表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从宏观形势看,季昕华all in云端,离不开其超出一般人的行业洞察力,从后来的结果看,他也的确赌对了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黄金十年。然而从盛大云出走到UCloud创立,这位技术大神一路走来却并非期待中那么顺利,因为从一开始,UCloud就陷入了巨头的包围之中。

作为未来IT行业的基础设施,云计算是一门重资产、长周期的生意,在一般人的认识里,只有巨头才有实力和资格去做,它们有集团资源的庇护,仅凭自家生态内的业务就能过得很好。相对而言,UCloud这样的创业公司,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资金实力,都没有明显优势。

据季昕华回忆,在UCloud成立初期,团队既无背景又无资金,见过不下一千个天使投资人,但还是“知音难觅”。无奈,季昕华只得卖掉房子筹来400万创业资金,公司才得以经营下去。

幸运的是,作为最早一批创业型云计算公司,UCloud恰逢赶上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的集中爆发期,从2013年逐渐火热的移动游戏,到后来电商、O2O、在线直播、互联网金融等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风口,基本上都没有错过。这是UCloud在巨头围剿中能够发展下来的良好外部条件。

在UCloud创立前后,另外两家需要提及的云计算公司七牛云和青云(QingCloud)也都相继成立。青云的创始人名叫黄允松,之前在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工作近10年;七牛云的创始人兼CEO许式伟,与季昕华一样有“出逃”盛大云的经历。

与UCloud相当的成立时间、相似的创始人背景、相同的市场环境,意味着这两家公司与UCloud一样会遇到资金窘境、巨头压力以及市场迷茫的困扰。如何在夹缝中获得生存空间?这些独立云平台们选择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突围。

首先,UCloud同巨头们死磕公有云市场,把重心放在了游戏领域的数据服务;青云选择公有云、私有云双花齐开,从主攻金融到逐渐渗透到零售、能源、政务等领域;七牛云的定位是打造一站式数据管理的云平台,凭借直播、短视频的火热成功“出圈”。

事实上,巨大市场前景的诱惑,吸引的创业公司远不止以上几家。例如,天云科技、友友天宇、天润融通、云立方、天维信通、天睿共享、中云网络等在2011年就已入驻北京云基地;而后,数梦工场、白山云等后起之秀也先后成立。资本市场对云计算的关注开始持续升高,经纬中国、启明创投、IDG、元禾控股、中金甲子等投资机构接连入场,企业融资消息不断。

以白山云为例,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年轻创业公司,由于赶上云后市场的红利期以及资本市场的爆发期,在云计算领域迅速崛起。公司以数据内容为切入点,为企业客户提供中立的基础设施、云原生安全、开发者引擎等产品及服务,是国内领先的边缘云服务商。从2015年4月成立到2016年底,仅仅一年半的时间,白山云就先后获得阿尔法公社、融玺创投、火山石资本、银河资本等多家机构的5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进入2017年,云计算市场引起了资本的狂欢,仅当年上半年就有十多家公司获得融资,规模超50亿元,其中包括UCloud 9.6亿元的D轮以及青云10.8亿元的D轮。2018年,金山云获得了7.2亿美元的D轮融资,白山云分别完成了3.3亿元的C轮融资和2.4亿元的C+轮融资,华云数据获得Pre-IPO轮10亿元融资……渐渐地,中立云平台出现了不少独角兽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了二级市场。

可以说,创业型公司的出现,让大厂林立的云计算市场有了新的可能,它起码能证明,云计算并非绝对的巨头游戏,基于中立、专注和灵活性优势,中小型云平台也完全可以生存下来。当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商业社会里,任何云计算平台都不能保证能独善其身,因为一场更加激烈的战争已经开始打响。

/ 04 /

战争打响,二马争锋

一边是政策利好,一边是市场风口,行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2013年前后,国内各路云计算玩家已经基本上集结完毕,互联网大厂、传统IT巨头、三大电信运营商、创业新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此时他们面前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海外云计算巨头。

事实上,在中国公司跑马圈地之时,美国科技巨头已经在云计算领域耕耘数年。1996年,Compaq公司(后被惠普收购)就提出了云计算概念;2006年,亚马逊推出AWS(弹性计算云服务),标志着云计算作为新的商业模式正式诞生;到了阿里云成立前的2008年,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巨头均已经架构起自己的云服务平台。这其中,亚马逊AWS更是行业绝对的引领者。

看到了中国市场的绝好前景,美国云计算公司开始强势入局。2013年5月,微软宣布其云计算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正式落地中国;2013年12月,亚马逊AWS宣布通过采用“前店后厂”模式进入中国市场;随后,IBM宣布将其最先进的云架构技术SCE+引入中国……国内公司们开始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列强入侵”压力。

不过好在,外来的和尚并未念好经。一方面是“水土不服”,更大的原因在于“斯诺登事件”后国内的强监管政策,外资云服务商要想获得国内“牌照”困难重重,微软、AWS、IBM们不得不选择与国内IDC服务商合作的方式曲线入华。以微软为例,Azure要想在中国开展云服务,需要在美国服务器上构建一份后通过跳板机复制到中国的服务器上,最后才能启动发布流程。

总的来看,在国际市场无往不利的美国云计算巨头,在遥远的东方碰了一鼻子灰,中国云计算市场上的主角,依然是中国云计算公司。并且让太多人意外的是,国内云玩家之间的较量,是以集体向海外云计算公司降价示威的方式正式打响的。

国内云服务基础产业图谱(艾瑞咨询)

2013年12月18日,在亚马逊AWS宣布向中国地区推出公有云计算平台的当天,国内云计算公司进行了大规模促销活动。先是阿里云宣布云服务器ECS、关系型数据库RDS、开放存储OSS价格全面下调,最高降幅高达50%;紧跟着腾讯宣布云数据库礼包免费送、注册送千元代金券,带宽、云服务器等服务全场6折;金山云当天上线“金山云矿机”,用户注册金山云之后就可以租用“天蝎云平台”实现零硬件、零电费以及全自动挖矿。

这一期间,阿里凭借其在公有云上先声夺人的优势,以及云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机遇,迅速登上中国云计算市场金字塔的顶尖。阿里身后,腾讯、华为、中国电信、金山、百度等巨头也穷追不舍,大有诸侯争霸之势。值得一提的是,入场并不算早的腾讯云,因为庞大的产业生态以及在B端上的深耕,已经成为阿里云最大的竞争对手。从2014年开始,降价抢市场是两家平台竞争的主要套路,也是整个云计算领域的经典名场面。

2014年3、4月份,阿里云宣布将云服务器、云储存和云数据库价格全面大幅下调,其中11款降价的ECS云服务器中最高幅度达30%,用户使用较多的0-500G一档直减42%;5月,腾讯云紧跟阿里云步伐,宣布云服务器和数据库全线降价,降幅高达53%,其中云服务器更将低至3折。

2015年1月15日,阿里云宣布“不收一分钱”与12306合作,为12306系统承担75%的流量,打下了业内最值钱的广告;1月18日,腾讯云在渠道伙伴大会上宣布滴滴成为其代表性客户,并表示滴滴已经把业务迁移至腾讯云,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滴滴在补贴大战中胜出的重要因素。

2016年10月,阿里在杭州举行的云栖大会上宣布,中国区云产品价格全线下调,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据统计,整个2016年财年,阿里云一共下调价格将近20次。为了给对手“还以颜色”,2016年11月,腾讯云宣布旗下四大核心产品全面调价,最大降幅3折,成为其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调价。

2017年3月的深圳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CDN再次降价,降幅最高可达35%,流量单价最低只需0.17元/GB,几乎击穿行业底线;11月的广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DN价格又一次下调,其中,CDN降幅25%后,带宽单价最低只需16.2元/Mbps/月。再看腾讯云,2017年3月开出一分钱来竞标厦门市信息中心外网云服务,直接将对手置于焦虑尴尬的境地,11月29日,腾讯紧随阿里云身后,宣布CDN价格再次降低47%……

腾讯云“一分钱”竞标厦门市信息中心外网云服务项目(中国采招网)

当年,王老吉与加多宝掐架,和其正倒下了;苹果和三星大战,诺基亚没落了;美团和饿了么竞争,百度外卖消失了……伴随着阿里云与腾讯云的激战,两家公司逐渐站稳行业头部。2018年资料显示,阿里云以40.5%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腾讯云紧追其后,市场份额占据15.3%,并成为亚太市场增速第一的云平台。而不管是电信运营商还是IT供应商的云玩家,尽管各个实力不俗,但在价格战的冲击下都似乎沦为了配角。

/ 05 /

格局初定,强者恒强

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提出过一种论断:“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后经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们的整理,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马太效应”。

2020年1月,苏宁官方发公告称,因业务调整,苏宁云商城停止销售服务,并将于4月底正式停止运营;紧接着,美团云也对外发布公告,表示其公有云平台将于5月底停止对用户的服务与支持,并回收资源。

很明显,国内云计算市场已经走过了千帆竞渡的混乱时代,伴随着行业洗牌加速,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玩家愈发强势,而中小型云服务商则是愈发艰难,在大浪淘沙中逐渐消弭。马太效应之下,强者愈强,云计算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根据IDC在2019年发布的跟踪报告,2019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4.2亿美元,从IaaS+PaaS市场来看,阿里、腾讯、AWS、中国电信、华为分列前5名,共占据74%的市场份额。根据Canalys最新发布的报告,2021年Q1,我国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达到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与百度智能云作为四大巨头,共占据国内超八成的份额。

2021年Q1中国主要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市场份额(Canalys)

具体来看,阿里云凭借先发优势,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与市场拓展,率先跑通了商业化,在金融、制造、交通、医疗、政务、电信、能源等众多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连续5年稳居国内第一,合作伙伴业务连续三年增长超100%。2021年第一季度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2018年成为全球三大公有云服务商,服务区域覆盖中国、美国、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阿里云的最大对手腾讯云,近年来一直以接近全国20%的市场份额位列全国第二;2018年9月30日,腾讯召开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云业务被全面激活。但由于华为、百度等竞争对手的追赶,腾讯云的市场份额被挤压,目前已经被华为反超,居于全国第三位。根据Canalys最新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腾讯云占全国的市场份额为13.7%。

再说华为云,尽管起步较晚,其真正开始发力是在2017年云业务部门Cloud BU成立之后,但因为背靠强大的集团力量,如今已经实现弯道超车。截至2020年底,华为云上线超200个云服务,覆盖了laaS、PaaS、AI、IOT等各个领域。根据Canalys的最新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华为云占全国的市场份额为19.7%,季度涨幅同比增长116%。

“新瓶旧酒论”一度成为业内笑谈,但凭借“云智一体”的独特竞争优势,几近淡出“BAT”阵营的百度在云计算领域总算扳回一局。与华为云一样,百度云也是一名“后来者”,差异化上,平台主推大数据分析和AI能力输出,在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表现突出。据IDC报告,2020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24. 1 亿元人民币,百度智能云处于该领域的第一。

面对大批竞争者,三大运营近年来也在着力通过“云网融合”巩固自身优势。其中,中国电信天翼云确立“2+4+31+X+O”的资源布局,中国移动实施云改战略打造“N+31+X”的布局,中国联通升级沃云战略推出“31411+N工程”。总的来看,三家之中电信天翼云表现相对突出,目前在国内混合云市场、全球运营商云市场以及IDC业务国内综合排名均为第一。不过,在IT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冲击下,运营商云所占份额并不太高,如何在5G时代实现业务突破,也成了三巨头面临的最大难题。

对于独立云公司而言,当下可谓有喜有忧。2020年1月,UCloud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2021年3月,青云科技宣布正式登陆科创板,被称为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混合云第一股”。不过从两家公司的市场表现看,UCloud上市一年市值缩水近半;青云科技因“毛利率低”“现金流紧张”问题而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伴随着市场格局的初步稳定,云计算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技术转折期。目前而言,底层IaaS和PaaS市场已经日渐成熟,而企业级SaaS服务市场则将迎来新的爆发式增长。作为云服务中最上层、最直面用户的一环,SaaS赛道需求旺盛,其产品也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 。如今,以用友、金蝶、微盟、有赞、销售易等为代表的SaaS服务商在各细分领域已崭露头角,云计算战场上的新混战也即将开始。

/ 06 /

结尾

从微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科技公司正一步步追平与美国巨头的差距。云计算时代,我们在完成“自家建设”的同时,与国际巨头也有了正面同台竞技的资格与实力,在全球企业全面上云的大趋势下,中国云计算公司能否打败强敌实现彻底的弯道超车,我们且拭目以待。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