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33|所问能答非

 周氏纵横 2021-07-23

今天讲几句:“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我们的教育或者考试,一般都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例如问“1949年10月1日,谁在北京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答案只能是“毛泽东”。假如你回答说“现在还早,太阳还没有起来”,那便是“答非所问”了。

现在的教育体系,大部分的问题基本上都有标准或者相对标准的答案。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需要按部就班地回答问题,对这些知识点,学生是要好好掌握的。如果学生“答非所问”,那基本上很难有好的成绩或者评价。不过,有时候“答非所问”体现的是大智慧,例如禅宗中的斗机锋往往就是答非所问。禅宗的问答主要是让问问题的人自己去找答案,因为就算是相同的问题,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一样。试看几例:
问:一棒打破虚空时如何?

答:困即歇去。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看得出问问题的人想要什么,当然也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回答,这只能靠自己体会,因为这个问题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对于回答问题的人来说,看起来是“答非所问”,实际上是有真修行的人。

师在洞山淘米作饭头,淘米次。

山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

师曰:沙米一时去。

山曰:大众吃个什么?

师遂覆却米盆。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当然这里只能是所谓的正常,因为不能说这个正常,那个不正常),都是回答“淘米去沙”。但这里回答“沙米一时去”,因为“去”与“留”,反映的是世间的执着,只有出世的人才真正明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第二问涉及“有用”与“无用”,还是有分别心,所以师傅把米盆一起丢了。“丢了盘”其实就是答案了,也是把“分别心”丢了,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

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山看水实畅情。

为什么说平常心合道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的,回答问题的人是想表达所谓“平常心”,也就是把握当下一刻的体验和感受。

问:如何是平常心?

师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

曰:学人不会 ,意旨如何?

师曰: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平常不是高高在上,平常不是普通的寻常,而是超越对立的平常。例如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其中一个定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也是肯定,但不是原来的肯定。所以,所谓的平常心就是日常行为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热即取凉”和“寒即向火”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们兜了一个大圈子,现在回到《弟子规》这句话,“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意思很浅白,到别人家里问“有人在家吗?”的声音要响亮,因为要让人清楚地知道;别人问你是谁,你要告诉人家你的名字,不能简单地说“是我”。当然现在有各种科技手段对来人进行识别,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答,还是要有明确和肯定的答案。

问什么就答什么,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按照我们传统教育,如果是答非所问,肯定受批评。但我们在文中的几个案例,主要是想告诉我们大众:是与非,对与错,既是有绝然的界线,又是一体的。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务必要明白是非对错,但到了中老年,对年轻时候一些人生问题的答案,或许又会有新的看法。
《弟子规》这几句:“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是要告诉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关于回答需要注意的问题,意思是要让别人知道自己,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