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lack Coffee Club|No6.百变小红帽

 新用户3451G7HJ 2021-07-23
读书是一种信仰。

第六期:2013年12月18日

还记得上期《挖开兔子洞》的线下讨论,大家纷纷对爱丽丝在西方国家堪比国人对红学的追捧热度表示好奇。也许,在本期共读的《百变小红帽》中,我们将找到答案。

小红帽,恐怕是地球人最熟悉的人物之一。而有关小红帽的研究与演绎,西方“红”学比东方红学还更显丰富多元异彩纷呈。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了解一则童话因应不同时代背景的诸多变体,还将一窥人性与社会性在口传故事、民俗文献、儿童文学到大众文化的演进路径。

(向上滑动,查看共读大纲)

共读目标

在本书的共读与讨论中,希望我们可以思考童话之于成人和儿童的意义、人性及其社会性在童话中的流变、童话几经篡改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何在、东西方文化对童话观念传承的差异、童话中故事形态的现世价值,以及我们如何定义童话与童话如何定义我们。希望通过共读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儿童文学,对童话这一文体及其社会性演进做基本的了解,以期在日后的阅读经历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更好的透过故事本身透视其核心架构并捕捉其现世价值。

阅读进度:

 本期读书时间为1个月,分为两个阶段,至少交两次作业,多者不限。

李欧·李奥尼作品书目(红色字体为《共读绘本的一年》中提到的作品)

本期主持人:朵妈

拾贝撷英:

三三妈妈:

这是一本出版于2006年的书,书名原为《脱掉斗篷的小红帽》(LITT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这也是一本女性主义著作,虽然表面看起来分析了这则经典童话的演变,但实际上重点在于“本书旨在探索社会对小红帽的兴趣(性趣?),包括她带来的讯息和隐藏的讯息,尤其是探讨这个故事如何论述男女与性别角色,及这些主题如何变化……本书是一个21世纪的美国女性试图解开一个古老的杜撰故事”(作者序)。这位作者同时亦为专门撰写有关女性问题、拉丁美洲和海地文章的哥伦比亚国际关系学硕士。换言之,这并不是一本理论上深入探讨童话起源与演变的专业书籍,而更接近于一个女权主义斗士的借题发挥。这样的表述没有任何贬义,只是单纯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

再次重申,这本书是借小红帽的童话故事及其在后世各种变体,讨论性别意识和社会道德观转变,而非全面分析童话故事的理论书籍。所以此书探讨的也并非文学经典问题,而是关乎性别的社会问题。当然,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借用了俄罗斯民俗学者波洛普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童话(按照英文原意应是民间故事)形态学》中关于民间故事的31个功能,并用来分析小红帽的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但这部分分析主要是用来讲小红帽与电影进行对比,所以着墨不多。至于民间故事与童话故事的区别,在此就不用一一赘述,此间作者巧用转换,而翻译亦偷换概念。

本书与《挖开兔子洞》相比立意完全不同,张华对于爱丽丝是理论收集加全面印证式的深入理论研究,而此书则是针对一则童话的其中一个观点分析。《挖开兔子洞》无“我”而《百变小红帽》就是“我”。并非童话太复杂,而是成年人想太多。

从本书出版迄今又过7年,在7年之中小红帽又发生了很多转变。刚好在一周前全家观看了卡通片爱德华兄弟导演的《Hoodwinked》,颇有罗生门之风,推荐观看。


颜小鹂:

初拿到这本书,以为只是了解一个经典童话故事的演变,从成人童话演变成儿童童话的一个经过。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仅限这本书),才发现该书其实在探讨人性本色中,随着历史的变化,统治者(含宗教统治者)将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其实也就是一些寓意,也可以说是一些可能性。

从故事产生的背景时代,创作这个故事的出发点或者目的的多种可能;

从故事中心理特征分析,多种隐喻的猜想;

从故事历史的演变历程,人性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国度,说阐释的不同意义,了解或者猜测改编者的内心倾向

从故事中人物角色的 变化,看一个小小的童话带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或者说随意性与固化

从一个小童话,看到它对旁系文学体裁的影响与渗透

对我的职业而言,对一个童年读者来说,我们该传递的意图和过度解读之间关系和尺度的把握。

读完这本书,拟找两位儿童文学大师《雅诺什讲格林童话》和《莫里斯·桑达克的格林童话故事》这两本书来读一读。

Liya:

……

色情

这个词照道理跟童话很难沾上边,但在这本书当中,恕我没有那么深刻,通篇给我的信息量最大的就是这个。从广告片到电影的引章据点,我深深感受到,小红帽高级了,成年人搞完黑童话,又开始搞色情童话了。什么大野狼和脱光了小红帽共躺一个被窝,再到插画上,小红帽脸上的红晕啦,扯,太扯了。

好吧,说说误读.

看了中文版,我特别想去看看原作者的英文版原作,很好奇,是翻译误读了呢,还是原作者的立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为此,我去查阅了相关英文网站,并且询问了我的一些朋友,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我了解作者意图。和我猜度的一样,原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学术性的,而不是翻译者在副标题中隐喻的那样,与色情和诱惑无关的,是被误读的。于是,我有兴趣去找一本原版书,好好地一字一句地来读,顺便把英语也学了。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民间故事也好,童话故事也好,对于人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对照和提醒,学者们大可不必意淫太多。小时候,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没有理由;长大了,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是因为想多了。思考是必要的,但是不必要带着偏执去思考,否则会把简单的事情弄成复杂的,那就不好玩儿了。

超哥妈:

百年演变,单纯的、需要他人来保护、拯救的小女孩在人们笔下成为性感、娇娆、用枪保护自己的成熟女性,不论其间是成为“淫荡的代名词”,还是“同性恋”,或是“《高速公路》中被动反抗,拯救自己”,我觉得这是成熟,一种女性自我认知后的成熟;这也是一种进步,就如同猿人识得用工具,创造文字(不知这个比方是否正确),哪怕是偏激或无可奈何的进步,却是迈出无法回避的脚步,就如同在1697年佩罗撰写首版时那样,是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反映和所需,所以《小红帽》也一定会有更多更多的版本出现,只是她那身“红”,无论是否代表无知、娇艳、性感、挑逗,还是斗志,终究会一直穿在身上,因为她是“小红帽”呀。

深圳小刀:

这本书买回来有些年头了,数次拿起来又放下,认真读完却只有这一回。2006年的一版一刷,书名中译《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2013年新版的副标题改为“一则童话中的性、道德及演变”,是原书名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loaked:Sex,Mora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a Fairy Tale的忠实直译。译者杨淑智,印象中似乎是台湾人。旧版译文别扭、费解、不通的地方很多,读来并不愉快。在书店取下新版,随便找了一处对照。旧版第八章158页将Ernest Tompson Seton译成“塞顿”,新版这个人名第一次出现时,修订成大家熟知的“西顿”,可是同一段落的后文,还是“塞顿”。编辑疏忽粗心到这个程度,我对三联书店图书品质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一则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背后有如此多的阴暗、不堪、不宜,或许会使我们再次面对印象中一贯美好的“童话”时,生出许多踌躇和不安。毕竟,我们和孩子们,正在读着这样的童话,浸泡在这样的故事里。

……经典童话、经典作品的真实面目没那么美好,这是无论我们愿意与否都要面对的事实。《小红帽》的故事,再次说明了“抵抗式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将文学作品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积极地去发现文本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假设,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尽量避免成为他人观念和习惯性思维的俘虏。回到给孩子读童话、为孩子选书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过度焦虑。一方面,童书的生产者也在这个时代的观念约束之下,孩子们读到的,多数是经过作者、出版商精心过滤后的产品,不说迎合,也大致不差;另一方面,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既然无法也不必提供无菌的温室,不如对孩子们的判断力多给予一些信任。更进一步说,正如杰克·齐普斯在批评班特海姆的童话疗愈理论时所言,“武断地规定什么形式的文学和什么类型的故事最适于帮助儿童成长是一种文化压制”。我觉得最可行的,或许是我们将“抵抗”的阅读策略教给孩子。虽然看起来很复杂、很困难,其实只要我们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是清晰的,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很多。读过诺德曼的《儿童文学的乐趣》,我们还记得,他在整本书里使用的、倡导的,就是这种积极的阅读策略,并且对如何将策略传递给孩子提供了非常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建议。回想起来,诺德曼的书,真是值得一读再读。

空桐:

一、父权社会下的《小红帽》

《小红帽》中的外婆与小红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简化为母系关系。在父权社会,家庭里的女性已经不具备个人的主体性,只是男性家庭成员的财产,而女儿又处于被母亲支配的弱势,所以也往往是被侵害最甚的一方。

……《小红帽》最后的结局大灰狼被杀死,而小红帽和外婆完整地被解救出来,则象征着母女关系只要脱离了父权的影响,还是能回归到正常的母女之爱的。

二、心理学家眼中的《小红帽》

如同俄狄浦斯情节,弗洛伊德认为母女之间的战争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在女儿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希望取代母亲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幻想着将母亲杀死的“弑母”情结。如张爱玲《心经》中的小寒。

……从拉康的理论来看《小红帽》,在大灰狼出现之前,小红帽和外婆(母亲)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的女儿将自我与母亲混淆,此阶段的女儿认为女儿就是母亲的镜像。而之后逐渐过渡到“俄狄浦斯阶段”,因此就有母亲变异为大灰狼,讲女儿吞噬。作为女儿来说,母亲此刻已变成自己的敌人,只有杀死母亲,才能从母亲身体里再度诞生,而这个诞生区别于肉体从母亲身体里分娩出来,是女儿自我意识的诞生。只有在自我意识诞生后,母亲的身份又再度确立,而母女关系也回归到爱的本义。因此,在《小红帽》故事里,在大灰狼死后,外婆和小红帽必然重生。

岱弢:


《百变小红帽》是本读来轻快的书,让我看到戏剧背后的戏剧,眼睛背后的眼睛,出了点冷汗,很快又干了。可能我们的孩子未必有那么多风险,童话是西方玩具,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蛮荒之年,作为西方社会的精神基因一直到当代依然活跃,并作为“现代性”输入到东方,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征服,冒险,混为一谈,他们勇于去实践人性的本身,在小红帽、外婆、狼之间转换角色,一双清醒的眼睛是不存在的,上帝给人眼睛是为了看自己,从小红帽和大森林开始,到与狼同行,到风烛残年,一生必然尽情尽性,无怨无悔,方符合自然律法。小红帽是一个咒语,起码从读书这个范畴来看是的,它今天让我能理解一些超水平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包括我一学生,当年小红帽,后来所谓有狼图腾精神的超级女人,她是少数。……

朵妈:

读书到底是读什么呢?

人心不同如其面焉,这也注定了黑咖们的作业各有各精彩,每次都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事实上,我们正进入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社会道德体制的压迫感正逐渐被碎片化的信息终端麻醉,这也注定对小红帽或小绿帽之类的解读一定会更趋于丰富与多元,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正本清源的意义更在于厘清来路,旁征博引的意义更在于呈现钻石的多个切面,而读完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读我想读的,取我想要的,其他你爱干嘛干嘛。

插画师:Emilia Dziubak

果妈:

在今年三叶草第一届绘本剧论坛上,国际青少年及儿童戏剧秘书长Ivica Simic先生提到《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他对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狼第一次没有吃掉小红帽?”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作者对该书各种版本的挖掘和解读简直让我有点读不下去了。

……由秘书长提到《小红帽》的故事我恍以为他也在黑咖混。在国外可能稍有些文学修养的人都知道《小红帽》的渊源并非童话故事,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呢?我们读了那么多的绘本,到底有多少真正读透读懂了呢?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让注定了我对一本书一个童话的理解程度。

(纯粹学术性研究,滑动可见)

小红帽起源以及童话与传说-三三妈妈

首先是对于小红帽的起源,借用国家地理的一篇专访来大致看看西方理论研究派的结论是怎样的:

北京时间123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是一个全世界的父母都会对宝宝们讲故事,那就是《小红帽》。这个小女孩去看望自己的外婆,结果却发现她的外婆已经被狼吃了,这只狼穿上了老人的衣服,正打算用计谋把小红帽也给吃掉。

  而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主要就取决于你听到的不同版本了:小红帽最后被大灰狼吃掉了吗?是否有一个路过的猎人把大灰狼的肚子剖开来把小红帽救了出来?小红帽是不是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逃走了?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小红帽的故事已经衍生出了适合当地文化的诸多版本。比如在伊朗,小红帽是一个小男孩,因为在那里小女孩根本就不可能单独出门;而在非洲,吃掉老奶奶的不是大灰狼,而是狐狸或是鬣狗,因为那里没有大灰狼;而在东亚一些地区,大灰狼的版本也被改成了老虎。

  但这个故事最初的起源地究竟是在哪里?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杰米·塔拉尼(Jamie Tehrani)是英国杜汉大学的人类学家,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在一篇发表于《PLOS ONE》杂志上的论文中,塔拉尼指出在生物学中用于追踪物种演化路径的方法同样可以被应用于探寻民间故事的演化历程。就此,《国家地理》与塔拉尼展开了对话:

  国家地理(以下简称“问”):为何您认为科学方法或许可以被应用于对民间故事演化路径的追踪?

  塔拉尼(以下简称“答”):民间故事就像是生物的物种,它们在代代相传之中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通过口口相传,每个版本都会出现稍许偏差,这种偏差会不断累积。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建一个民间故事的演化历程就与重建生物物种之前的相互关系非常相似。我们对于物种演化的了解不够,因为我们获得的化石证据太少。与之相似,民间故事很少会被用文字写下来。我么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在缺乏物质线索的情况下重建其演化的过程。

  问:您所使用的方法叫做“系统发生学”,您是否可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答:所谓系统发生学是指你通过对上下代际之间的关联关系来重建其演化历史的过程。一种古代物种的演化后代将会在某些方面与其祖先存在相似性。通过这些线索的分析,你可以追踪到哪些物种,或者哪些民间故事版本之间存在共同的祖先。

  问:那么具体来说,针对《小红帽》的研究有了哪些进展?

  答:有证据显示,小红帽的故事最早是由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创作的,他在17世纪时便将这个故事写在了纸上。但也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小红帽的故事有着更加古老的起源。他们指出这个故事最早源于11世纪时比利时的一首古老诗歌,它被一名教堂牧师记录了下来,据传其讲述的是当地农民们之间流传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说有一名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一只狼。

  而我的研究结果认为,尽管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数故事版本都源自夏尔·佩罗的故事,但他并不是最早讲述这个故事的人。我的分析证明这个11世纪的古老故事版本的确是现代小红帽故事的“祖先”。

  问:那么有没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可能起源于亚洲?

  答:的确有人认为小红帽的故事可能起源于东亚,随后才向西传播,并且在此过程中明显地分成了两个分支版本,分别是《小红帽》以及《狼和七只小山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两个故事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没有人能够论证这两者之间的确实关联性。有一种说法是这两个故事版本都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传说,因为这两个故事都带有明显的中国元素。

  但我的分析结果显示,东亚起源说可能并不成立。如果这些故事版本的确起源于东亚,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东亚的那些故事版本风格应当更接近于古老版本的《小红帽》以及《狼和七只小山羊》。但实际上,它们的风格更接近后者的现代版本。举例来说,在东亚地区的版本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语句:“你的眼睛可真大呀!”而根据考察,这样的描述是在相对晚期的版本中才出现的。这就证明了11世纪比利时的诗歌起源说可能是更加可靠的来源说法,这是目前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故事版本。

问:那么《狼和七只小山羊》这个故事的情节大致是怎样的?

答:这个故事说的是一只年老的山羊有事离开家,它告诉小羊们在家里的时候不能给任何人开门。但没想到的是此时一只大灰狼正站在门外并偷听到了这段对话。于是当老山羊走后大灰狼便来到门前,假装自己是老山羊,试图引诱小山羊们开门。小羊们上当了,它们打开了门,大灰狼冲了进去把小羊们都吃了。在故事的最后,老山羊回来后发现了一切,于是她决定跟踪大灰狼并找机会杀死了它,随后切开大灰狼的肚子救出了小羊们。

问:究竟是什么让捕食者假扮成亲人的情节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的故事情节中都那么流行?

答: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故事里的捕食者都是某种隐喻。它们其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人们并不总是像他们平常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而这是生活中需要知道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便是那些你认为值得信赖的人也会出卖你。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信任他们,他们才最容易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

问:那么,探寻这些故事的起源,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们可以将民间故事作为追溯人类历史的一种标记物,显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如何相互交往,并可以追踪人们在世界各地的迁徙路径。

我认为这里有一个范围更广的有关人类想象力的有趣问题。这些故事中蕴藏着幻想,经验和恐惧。它们是阅读的极好方式——借助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了解我们真正在乎的东西。

这篇研究的原文地址在这里,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

http://www./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78871;jsessionid=572C7D81CEA3D7B19958664184B5F5F5

接下来,我想说说童话与传说。

这里是网络给出的童话定义:

童话是一种小说题材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写给小孩子的,文字通俗,像儿童说话一样。一般童话里有很多超自然人物,像会说话的动物、精灵、仙子、巨人、巫婆等。在现代西方文学的写作方法中,“童话故事的结局”(fairy tale ending)通常指的也是快乐的结局,就像大多童话故事中公主和王子一般。

在许多文化中,恶魔与巫婆等常被认为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这时童话就可能变成传说,如此一来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也会更觉得故事是一段史实。但是和传说与史诗有所区别的是,童话故事往往会在故事内容中多加入一些对实际人、事、物未必是真实的描述以增强故事性。通常故事的起头都会用“很久很久以前……”来开始对整个故事的描述,而非真实事件所发生的时间。

几个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童话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文化中广泛被发现。童话故事可以口述或写作的方式存在,但仅有写作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使得童话故事确切出现的年代难以考证。但就所流传下来可考的文学纪录而言,童话故事至少已经存在超过千年。在西方,早期的童话并不被称为“fairy tale”,而是被视为短篇小说的文体。“fairy tale”一词被认为最先是由法国作家d'Aulnoy女士所提出。时至今日,童话故事的流传仍以写作方式为主。

早期“童话”的听众群除了儿童外还包括成人,后来,随着格林兄弟所搜集整理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以及其他一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童话这一文体被正式与儿童相联,并且这之后这种关联性日渐加深。

在童话的分类上,民俗学者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以及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形态分析法。(详略)

这种分类法显然将民间故事列入了童话的种类之一。

1928年问世的《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构成了全书的轴心。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Black Coffee Club|No1.《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Black Coffee Club|No2.《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Black Coffee Club|No3.李欧·李奥尼+《共读绘本的一年》

无科幻,不人生——你是否认识一个叫安德的孩子?他曾经拯救了这个世界,可他自己……

Black Coffee Club|No5.天啊,追上那只兔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