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员项目分享 | 爱与罪,回归与治愈——通过空间重构形成的“审判之路”

 LAC_STUDIO 2021-07-23



《死亡之诗》

作者:Jumah al Dossari

把我的血液

拿着我的寿衣

我身体的残余

孤独地在坟墓前给我的尸体拍照

把他们送到世界上

致评委和对有良知的人

把它们送给有原则和公正的人

愿他们在世人面前担起罪孽的重担

这个无辜的灵魂

让他们在孩子和历史面前承担这重担

这虚度的,无罪的灵魂

这灵魂在"和平的保护者"手中受苦

这首诗的背景来自于一个被关押了五年多的巴林人Jumah al Dossar,而他写下这首诗时已尝试自杀12余次……


这个故事的背景要从2002年说起,在911事变后,美国军方在古巴关塔那摩湾的美国海军基地建立了关塔那摩湾拘留营,这是一个独裁统治的地狱,被拘留者没有受到指控和判刑,但是被拘留者遭受酷刑和虐待,人权得不到保障,他们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命运。

奥巴马总统上任后计划关闭关塔纳摩军事监狱,如果关塔纳摩军事监狱有朝一日成功关闭后,被拘留者将会发生什么……

「 设计目标 」

本次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新型的监狱模式以解决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被拘押者们,而此次设计需要梳理和面临的问题是:

一场有法律保护的审判——让无止境的关押有期限,让无辜的人得以解脱

一个有区别对待的空间环境——将空间根据人群分成不同惩戒空间和治愈空间

一条回归社会生活的道路——给关押和滞留在这个新型监狱的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 前期调研 」
关塔那摩监狱发展至今的历史背景资料调查

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走全部古巴,并在关塔那摩建立美国海军基地,并获得关塔那摩永久性租契。

20世纪后期,基地主要作用是收留在公海上拦截的古巴和海地难民。

2001年911事变,美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此为导火索。

一个月后阿富汗战争打响,美军急于了解本拉登下落,为了能有一个安全和方便的环境搜集情报,这些恐怖分子不能被关押在美国,选择关塔那摩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地方主权属于古巴,被关押的人无法拥有在美国领土上会享受的美国宪法所赋予的权利。由于关塔那摩既不是美国的领土又不受古巴控制,它独特的地位让关塔那摩监狱内被关押的犯人受不到任何一方的法律保护,虽然古巴政府想收回来,但曾经已经被强制签了永久租契,所以古巴政府并没有主动权,这也是美军敢在关塔那摩肆无忌惮的虐待囚犯的原因。基地一小部分(X射线拘留营、三角洲拘留营和回声集中营)关押了在阿富汗和其它地区抓捕的恐怖分子至今。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权问题,而古巴的关塔那摩监狱就好像是被世界隔离出来的一个角落,由于关塔那摩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法律边缘地带,享有治外法权且不必向本国及其他国家法庭报告其活动),因此被关在这个监狱里的拘留者即使没有罪名也不能请律师或者进入司法程序。因为关塔那摩监狱不位于美国,既无法受到美国法律的制裁,也同样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故存在着犯人没有被判刑但可能被终身监禁的现实情况。而由于没有国家能插手管理此事,这个监狱对犯人的管理手段越发猖獗和放肆,在监狱里的关押者们受到了很多非人的虐待和侵犯……所以即使同样是生活在21世纪,直到现在,在那里依旧发生着许多不可思议且又无法想象的对人权剥夺的现象。

国际呼声和现象


2003《纽约时报》深入采访

2004年无罪释放的三位英国人宣称被暴力虐待、性侵、注射药品、宗教迫害等暴行

2004《纽约时报》发表了一份美国政府泄漏的内部备忘录摘选章节,证实对拘留者进行虐待及弱点攻击

2005年 美国军方证实狱中前后将近200人绝食,但被强制喂食,人权团体表示质疑

2006年《柳叶刀》刊登联名信,呼吁允许绝食而死

2006年联合国呼吁对关押者起诉或释放,但被拒绝

伊朗新闻电视台报道,示威者扮成拘留犯在白宫前游行抗议

在此期间一直都有陆续出版来自监狱的拘押者内心独白和渴求的诗词集和其他影视文化作品


囚犯被虐待的场景

因为关塔那摩监狱对囚犯的暴行和违背人权的问题在国际各个领域都引起了反响,呼吁和支持关塔那摩关闭的声音越来越响,而在当时奥巴马在任期间,他是有做过一些举措去尝试关闭关塔那摩监狱,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未来能成功解决关塔那摩监狱关闭的问题之后,

1. 拘押者要如何被公平地审判?

2. 治疗的空间及后续关押该如何设置?

3. 怎么提供给拘押者不同的、有区别的惩戒反省空间?

4. 如何安抚拘押者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让他们快速适应与其脱轨的社会?

5. 他们最终该如何走上这条审判之路呢?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未知的,所以基于上面的调研和对面临这些问题的反问,也是后续我对于监狱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 设计过程 」

基于前期调研的情况,下一步工作是前期的归纳整理以及更详细的调研工作:

1. 按时间线整理上文提到的政治历史背景因素;

2. 对基地进行详细的现状调研;

3. 探索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求;

4. 从形制上、行刑理念和目的等方面,了解监狱的历史发展进程。



| 核心问题提炼 |


1和2这两点我几乎是同时完成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更为深入的前期调研,并且有条理地整理资料,找出矛盾问题的核心并放大问题的核心点,提炼出核心问题便于进行设计思考。我在研究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一书后,简单的来说,我把核心问题归纳成人道主义、系统性和再教育三方面。

首先关于人道主义福柯利用“纪律”一词的多义词来指代现代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纪律”不仅是权力对身体进行干预、训练和监控的技术,也是一种产生知识的手段。然而,这一学科技术非常复杂,深入到社会的细节,并且伴随着一整套的方法、知识、描述、方案和数据。正是从这些细节中体现了现代人道主义的意义。

其次是系统性,福柯认为,惩戒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遵循了三个标准化的要求:

(1)分级监控要求一切都清晰明了。

(2)以“奖惩”双重机制规范和纠正执政行为。

(3)检查是前两者的结合。它把知识的形成与权力的运行联系起来。可以说,检验是建构知识的一种权力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是再教育的问题,可以说监狱被认为或被要求是一个人类康复的机构。当监狱对拘押者进行监禁、再培训,从而让其变得温顺时,监狱只是简单地模仿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稍加加强。从一开始,监狱就是一种“法定拘留”形式,不仅有额外的惩戒任务,同时也剥夺人们在法律制度中的自由以进行改造。

此篇幅完成后,我接下来则是对现有基地、监狱现状、周边环境等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并以图文的方式并整理到了一起。




| 设计目的 |

新监狱的目的是能够使拘押者跟以往的人生告别然后开启新的人生道路,因此需要:

1. 用空间让他们自省(空间的特殊性)

2. 利用空间对心灵产生的影响

3. 房间的尺寸以及对光线的利用

4. 空间氛围,考虑是采取集体主义时期机械式还是现今注重人权的形式等

5. 把空间的构思放在精神层面上

6. 兼顾惩罚和修复功能,空间对心灵的影响是亟需讨论最重要的点


| 案例分析 |

最后一步是对监狱历史发展研究归纳: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监狱来源于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和修道院——修道院中用于关押修道士的卫星院,其形制被后来的疯人院和监狱所直接借用。

17世纪建立的罗马圣·米歇尔监狱(布局是以供囚犯劳作的大厅为中心,左右各十个牢房为单元,由两端组成三列组团而形成的60间牢房的建筑),不管它是否适合刑惩,都作为广为使用的监狱形式固定下来。

18世纪的根特监狱,首创了辐射式(轮幅式)形制 ,监狱被设计成从中心院子向外辐射的8个单元组团的形式,它的原型也是来自圣·米歇尔监狱。

奥本式在根特式内置单元牢房的形制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单间内置式牢房。

风车式监狱的形制是由根特式和单元细胞式结合后形成的,此时的监狱不再以惩罚为目的,而是以宗教的角度出发,给拘押者提供忏悔的空间;在18世纪后20年,这种形式是欧洲最流行的监狱模式,与澳本式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外置牢房。而且是首次在监狱中使用了管理学分类隔离法,将犯人按照年龄、性别、情绪状况等等分类监禁,这种分类方式一直影响至今。

与之齐名的是电极串联式,长长的走道将牢房一分为二,串联起来,影响了非常多早期的监狱形式,当时非常多重要的监狱纷纷依照这种形式改造监狱。

全景监狱(圆形监狱):中央是供狱卒使用的塔楼,可以看到所有囚犯的牢房,这些牢房组合成圆环空间环与塔楼周围,窗子全部朝向塔楼,囚犯不能确定是否正在被狱卒监视。

监狱的形制上从第一座鉴于的诞生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早期的高墙篱笆的强有力隔离到现在呼吁倡导开放式或者社区化的监狱建筑。

而现有的私人监狱、社区监狱、电子虚拟监狱等等,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型监狱,无一例外地在使用早期的这几种监狱形式(现在的监狱进步主要体现在监控、安全,和节能技术等方面)。

| 空间构思 |

基于上述所有的研究,我对接下来设计方案的整体空间构思为:审判是整个空间架构的起始点,既是公共空间也是贯穿整个设计的中心,因此空间的大致架构就是通过审判空间一步步进入到不同级别的独立牢房。

| 建筑形体推敲 |

1. 这些囚犯将从关塔那摩湾转移到新的试验点(监狱)。经过这次审判,依据拘押者的所作所为,他们将开启不同的新的生活。▼


2. 确定好线性的路线后,做出空间形体。▼


3. 被拘押者分为恐怖分子头目、下属、受虐变态者、无辜群众和未成年儿童。他们被划分到不同的区域并且将被区别对待,我们在“道路”上方组织不同的功能空间。▼


4. 这些不同的功能空间块会随着地形发生偏移和交叉。▼


5. 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细化空间功能。▼



「 模型和出图阶段 」

阶段性过程的部分草图展示

思考完大致的形体关系后,我们先细化平面布置,由建筑主入口也就是审判之路开始的起点进入后,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审判点,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分为先后关系,性质最严重的拘押者会被安排在最接近入口处专门设置的全景监狱和忏悔室内。依据场地的地势,“审判之路”呈一个往上爬坡的形式逐渐往上走,越往后则是无辜的拘押者,他们可以得到心理诊疗和过渡空间,而这些空间相比较前面的牢房来说会更加温馨、明亮、宽敞,内外部使用的建筑线条也会更加柔和,材质也会更多地使用木质来增加柔和的空间体验,而对于既没有犯罪行为又没有严重心理伤害的拘押者来说,考虑到被关押的时间过长,可能一时无法快速地融入现今社会,因此我们在末端的公共空间提供了许多帮助性的功能性空间,不仅开放了图书馆、运动健身等休闲娱乐活动室,还提供了一些技能培训的教室,让这些与社会脱轨的无辜者能在进入社会前有一个缓冲,让他们进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这条审判之路走到尽头是一个坡顶,我们在这里设置了一片空地,因为关押在内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中东地区和其他各个国家的人员,他们最终必定是要回归自己的祖国,而与古巴相连接的道路交通较为闭塞,且周围曾经被布满了地雷和炸弹,稍不注意就会有被引爆的风险,因此我们设置了空地作为停机坪帮助他们回归故乡。

大致定稿的阶段性平面布置草图

方案模型则根据平面布置、大致体块、不同空间所需材质以及内外空间细节慢慢调整修改,在模型的处理技法上较为简单基础,在这里也不做赘述,然后我们比较顺利地确定了最终效果▼

整体的出图阶段也比较轻松,没有特别的技巧,整体风格为了渲染烘托出这一问题事件的沉重氛围,所有图纸均采用了黑白色调,然后利用一些小场景的展示和连续剖面的展示来陈述这个建筑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前期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而后期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前期工作的冗赘和繁琐,所以在最后的表达上都尽量做得简单明了,直切主题,对于整个作品的排版布局等也都是按照整个思考逻辑进行布置的,可以说这个项目的表达和设计都是比较直观明了,且比较简单的。

「 结语 」

这个项目我想要表达的不仅是对于平等、人权、和平的向往和渴望,在未来这条“审判之路”不管以什么方式实现,但我知道这个美好的期许一定会得以实现,蒙受冤屈的人们一定得到解脱,然后回归自由。而做这个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希望它能让关塔那摩监狱得到重生,还希望在世界上每个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地方都能有这么一条光明公正的"审判之路",为前途灰暗的人们带去希望和光明。

同时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也收获良多,不仅仅是对设计技巧和逻辑等的学习,而且也学习到了很多非建筑的知识,比如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与监狱相关的知识,但在这个项目完成之际,我也能够相对全面了解到了很多监狱方面的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希望未来我能再接再厉。


「 项目导师 」

邓倩昕

建筑设计师

LAC STUDIO 资深导师

LAC STUDIO 建筑方向学术主管

UCL

Urban Design,Master of Architecture

华南理工大学

Architecture,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建筑学学士,建筑学硕士,毕业于UCL Bartlett(QS建筑专业排名全球第一)。曾任职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曾在全球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AECOM(艾奕康建筑设计与咨询公司)担任城市设计师、项目城市设计师。


推 荐 阅 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