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的终极形态

 空山茶话 2021-07-23

艺术之所以得以产生,是因为人类这种情感动物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抒发、寄托、传递,并最终感受那些独特的情绪、情感,——没有蕴含情感的艺术形式与作品是不存在的。
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将蕴含、承载情绪、情感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艺术形式与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通俗得讲,一种艺术形式所能承载与表现情绪、情感的种类与可能越多,其艺术价值越高;一件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绪、情感分量越多,强度越大,其艺术价值越高。
这就是我之于艺术的“情感说。”
艺术价值的高低,就看其中情感的多寡。当然,这也需要通过“对的方式”将情感附于其上,也需要通过“对的方法”去正确领略其中的情感,——那是另一个话题,在此点到为止。
* * * * *
通常的艺术形式包含了创作与欣赏两部分:前期的创作阶段创作者将情绪、情感施加于作品之上;而创作完成之后,便是受众欣赏艺术作品,体验其中情绪、情感的阶段。
同时,大多数艺术形式的作品也都是以有形的物质形式存在的。如书稿、画作、胶片、唱片等。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了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人。一些必须假手于人的艺术形式就会使用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来作为这类艺术作品的物质载体。
主流的艺术形式,其“创作”与欣赏”阶段往往是豁然割裂的,比如写作完成之后再发表,唱片录制完成以后再发布,电影、电视摄制完成之后再各平台播放等等。这破坏了情感传递时重要的连续性,如横刀断瀑,戛然断裂。但人们似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或者认为,理当如此。
于是我们经常听人说,“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何以遗憾?

有形之物难完美,而以既定的物质形式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在其完成之时就已注定了某种“缺憾”:人类的认知在发展变化,这就相当于用相对无限的时间、空间来对既定的作品进行随时的重新审视,这就很容易挑剔出些“不完美处”,以至于总会让人认为情感表达得不够充分、不够准确。比如认为这个段落这样铺陈会更好啦,这段副歌那样处理会更出色啦,这个桥段那样演绎张力会更大啦,如此种种。

那该如何规避这种“缺憾”?或者追问一句,为何要“规避缺憾”呢?

因为艺术既然是为了承载与传递情感,而有形之物又并非“完美载体”,那问题就变成了:

如何使艺术中的情感传递流畅、充分、完整?

那么我给出的答案是,去实现——
创作与欣赏的同时性
炒菜还讲究个“锅气”呢,何况艺术……
还是回到艺术的起源——祭祀。无论是祭祀过程的掌控者(祭司)还是体验者(受众),都被要求同时参与到这个祭祀过程中去,——没有说阅读了此前祭祀活动的文字记录或浏览了相关内容的壁画就算是祭祀了的。
再说到近代,无论是西方歌剧、舞剧,还是中国京戏、曲艺,也追求个“现场版”。这都是在最大限度的保证“创作与欣赏的同时性”。
创作与欣赏的同时性也最大限度的确保了情感传递的流畅、充分与完整。能有此效果,就是因为其情感传递过程是直接的,而非间接的。你听这个人在你面前演唱所获得的情感量,相比于在唱片、电视、电脑上感受到的情感量要差出几个数量级。这种悬殊的差异,有过一次对比体验就能够充分感受到了。
再打个比方,你对爱慕者当面倾诉衷肠,绝对要好过你打段文字、录个音、发个视频,甚至于找人带话儿。
那你可能会问,“同时性虽好,但很多艺术形式本身就实现不了啊?比如书法、文学、雕塑……”
这涉及到你怎样去理解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作者创作完成艺术作品后,再供观赏者欣赏。但我们深究一下那个所谓的“创作过程”,难道就没有欣赏的成分么?——有的,而且还很充分!只不过这个“欣赏者”就是“创作者”本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一定会反复感受、体会并修改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是第一观众”。
为何王羲之着人送橘子时还要附上一张便条?让捎橘子的人带句话不就完了!——他一定要写,因为那字里行间有他挥洒而出并欣然享受着的奉橘的情感,而这是捎话者所不具备的。
肚子都疼成了那样,张旭还不忘泼墨挥毫记录之。为何?就是因为笔走龙蛇间,他也在享受着自己那份喷薄的情感,——虽然此时肚痛难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各领域的爱好者其艺术造诣并不很高,却仍能坚持不懈、全情投入,并乐在其中。如书法爱好者、篆刻爱好者(比如我)、声乐器乐爱好者、舞蹈爱好者等等。就是因为他们在“创作”的同时,也在“欣赏”着自己的创作,——自得其乐。这种正循环一旦形成,别人的评点也就无关痛痒了。
乐人之前先乐己,这是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基础。而这也是当下很多传统艺术一条可能的出路——让人们在其中获得创作的乐趣。就比如书法、篆刻,不一定非成什么大家,只要能乐在其中,自得其乐就足以支撑这门艺术走下去。问题是,你能否帮助人们在这其中找到他快乐的源泉。
好像又跑题了,那我们回来……
当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实现了同步,我们就要进一步关注——
创作与欣赏的交互性
难怪传统艺术领域里总有人慨叹“作者已死”:作品一旦创作完成,那欣赏便成为了观众单方面的事情,——基本就相当于“作者已死”。
如果还遵循我们的“情感说”来理解,那这种情感的传递过程显然只是单向的。而你也知道,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才能使情感的传递与感受更充分、更准确,避免歧义。
如果是你与苏轼在月圆之夜把酒畅谈后,看他提笔刷刷点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你便断然不会再把它当做是对情人的思念之作;
如果你就是那岑夫子、丹丘生,想必也不会再把李白的《将进酒》当做是春风得意时的抒怀了;
还有,很多艺术追求“现场感”,也正是基于这种“交互性”:演员用自己的技艺承载着情感传递给观众,观众用专注与掌声、呼喊声回馈给演员;演员在正向反馈中获得了满足与自信,进而更加倾心的表演。
曾有一年的春晚录制过程中,条件所限,杨少华、杨义父子俩只能对着摄像机说相声。说了几分钟后,老爷子实在绷不住了,“列位辛苦,烦劳台下哪怕安排一位笑出个声来、喊个好的观众都成!”——相声这类艺术形式是非常需要“交互性”的。
交互即反馈,它保证了创作过程始终能走在那条对的路上
上面说到,有形物质作为作品情感的载体,有着先天的缺憾。而“交互性”天然就是用来弥补这种缺憾的,或者说超越这种缺憾,——原因就在于“交互”使情感的传递与感受更充分、更准确了。
甚至于,交互一旦充分,这种艺术形式是否存在一个有形的艺术作品都变得不重要了。记得一次,几杯茶过后,同饮的萧人旻昊兄即兴一首,与茶韵甚搭。曲终人散,余音袅袅,如今犹在耳畔。事后想再奏此曲而不得。
更有甚者,当作品以“在创作中欣赏,在欣赏中创作”的交互方式产生时,其结果很有可能会远远超出预期。
如果我告诉你《红楼梦》是聊出来的呢……
作品,是艺术的副产品。很多时候单纯的交互并不产生什么具体的作品,但情感的流动却已经非常之充分了,——如果不追求什么物化价值,那也无需有副产品产生
此时你对艺术的理解应该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还有——
创作与欣赏的唯一性(当下性)
本质上讲,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因为无论是你还是那条河都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这也就意味着你每次踏入那条河的过程都是唯一的,踏入那条河的体验也都是唯一的, 踏入那条河时所激发的情感也都是唯一的
即便两次观影的效果都一样,但至少你,已经不一样了,你对这部影片的认知与感受也已经不一样了,——而最触动你的,可能只是第一次。
所以,别奢望什么“还有下次”,如果决定体验,那么“这次”请倍加珍惜,全情投入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会全身心投入于每一次的艺术过程,而这也正是对“当下”的深刻理解与体悟,——因为你生怕面对一次巅峰或惊艳的不期而遇时,你却没有准备好……
高晓松曾回忆,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居然和自己的偶像级人物李宗盛、罗大佑等人一席吃饭,并在席间大家弹琴唱歌,——他负责为诸位偶像弹吉他。
用他的话说,他知道这次机会实属偶然,来之不易,以后也不一定会再有,所以他全情投入其中去弹琴,去探讨,去感受……
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西藏僧侣有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就是用颜料沙耗时良久,在地上精心绘制完一幅佛图后,便在人们的赞叹声中付之一扫,——赞叹声变为了惊呼。
是的,就是要如此“生硬”的告诉你:本无永恒,学着欣赏每一个美好的当下吧,因为那也注定是唯一的……
或许一开始你会关注那个完图的瞬间,但慢慢你也学会了欣赏此前那每一个绘制的瞬间,甚至到最后你发现那消逝的瞬间也拥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无奈之美……
艺术的终极形态
至此,你已经触碰到了——艺术的终极形态
·    创作与欣赏的同时性;
·    创作与欣赏的交互性;
·    创作与欣赏的唯一性(当下性);
以上是成就“艺术终极形态”的三个要件,而其效果也将远远超越以往传统的艺术形态。
你也看得出,单纯秉持“情感说”所树立的“艺术终极形态”,不一定完备。因为就艺术而言,抛开表达情感这一功能不谈,还包括了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等多个向面。但“没有专注,就没有深入”,——于是,我们选择了在艺术的情感价值上一门深入。
或许你还没有转过弯儿来,那让我先看一些终极形态的例子:
作为艺术起源的祭祀活动,同时也具备了艺术的终极形态——上面说过,祭司与受众都要同时参与这个活动;祭司要带领受众一同祈祷,并将天启公之于众。在得到受众反馈后决定接下来的祭司环节;而这场祭司也注定是当下的,唯一的。
当一块生肉经由你手或经由他手烤制,逐渐由生转熟,看着表面上那噗噗的气泡、听着那滋滋声,你的唾液开始分泌,——该翻面儿了,你不由得咽了下口水,虽未入口,但已非常享受了。它在你的关注下呈现出美味,最后又是被你享用,而这块肉的滋味也注定不会跟其他的一样。
很多人流连于《红楼梦》所营造的那个世界乐而忘返。但倘若这个故事是曹雪芹坐在你身边,就着一口香茗娓娓道来说于你听呢,——而你就坐在旁边。不用去讲那一百二十回,也不用说那八十回,单单拎出一回来讲,估计就够你沉醉半世了……
恋爱是一门艺术”,这并不夸张,因为更准确的说它是“艺术的终极形态”:同时性、交互性、唯一性,完全满足。况且双方同时也是彼此的“创作者”与“欣赏者”,也都期望在恋爱中获得美好体验。只是人们懂与不懂这门艺术而已。
更前卫一些,我们同样可以说“性爱是艺术的终极形态”。因为它也完全符合以上原则,他们也是彼此的“创作者”与“欣赏者”,并且彼此间获得美好体验的目的也会更明确、更纯粹。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与之相媲美。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看似原始,但“食色都是艺术的终极形态。很多艺术形式,只要回归于本初,往往也都能找到它们相应的“终极形态”。
文字的功用擅长是记录、留存与传播,而回归到情感的承载与传递,它显然不及语言,而语言又明显不及切身感受。所以孔子、耶稣、佛陀都倡导不立文字,——可见他们很可能是要传递一种切身感受
“传递切身感受”最难,但也有知难而上,不自量力者,——如我辈。
其次是语言,只要是有趣灵魂间的真诚交流,往往也能呈现为“艺术的终极形态”,进而获得“情感的极致体验”,——而表达、描述、沟通、交流的能力是其基础,需要修炼。
运动,无论是单人运动还是集体运动,也会成为一种“艺术的终极形态”,——因为他能够满足以上条件。
旅行, 也会成为一种“艺术的终极形态”,——某个地方的阴晴雨雪,与翩然而至的你……
甚至于“冥想”都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的终极形态”,——自我之于内心精神世界的袅袅升起与默然欣赏……
我不知道你涉猎什么领域,是否也能呈现为一种“艺术的终极形态”。这就靠你自己去挖掘了。
* * * * *
庸言至此,总结一二。
之所以要确立“艺术的终极形态”,就是为了将情感的承载与传递做到极致。此前主流的艺术形式于情感的呈现与体验上并不纯粹,故也恐难极致,——以矫此枉吧。
我的“开汤品鉴”,妄图直接“传递切身感受”,继而获得最充分的情感体验:在呈现汤感的同时让体验者感受,并对汤感滋味进行充分地交流探讨,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注定只有这一次。所以懂的人自会“全情投入”,也自会幸运的收获那最为极致的情感体验。
而纵观人生,谁的生命又不是唯一的,谁会有两次十八岁,你的今天注定不会再来,你所经历的人、事、物也都注定了会是“一面之缘”……
所以人生一途本就是一种“艺术的终极形态”,——望自珍惜,用心体验吧~~

此文送给我刚刚出生的女儿,
——好了,好了儿子,也有你的份儿!!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艺术的终极形态(初稿)

开汤美学:艺术构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