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差看了几部电影

 苏三客厅 2021-07-26

上周我去成都重庆,竟然偷空看了三部电影,一个是在宾馆里看的马云的《功守道》,一个是在电影里看的《三个广告牌》,还有一个是在回程飞机上看的《水型物语》。马先生的就不谈了,人家是闲了到荧幕上玩一套太极拳休息一下而已,其他两个才是一般意义上的常规电影。


《三个广告牌》我看了几个影评,全没有说到导演的意图我想,所以我才觉得我有必要唠叨几句。我觉得这个电影有些偏哲学,始终在谈人的复杂性,人的多层次,人的善恶同在,讨论人的本质。这太不符合普通电影的逻辑了。

一般电影,实际上都是一次小小的洗脑,简单明了地向观众用梦幻与科技手段,向你推广主创者的一套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当你感动得涕泗横流地走出影院时,你已经准备此生以电影里的那个帅哥或美女为榜样去实践他们的理想了。这是20世纪最成功的洗脑方式。一切艺术作品,包括文学,都是最常见的洗脑工具。作品越成功,说明洗脑越彻底。你中招了吗?我很早就把电影里的激动能一出影院就克服掉了,所以我是“苏三”,哈哈哈。

但是进入后现代,这种简单的思维开始受到挑战。20世纪那种非黑即白的洗脑程式在21世纪就不太管用了,理性的“苏三”们会越来越了,所以就会来一些真正严肃的。但在一些落后国家依然如故。故而我说:什么样的观众配什么样的电影。

我说的这两个片子都是英语片,并且可能与奥斯卡有缘,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今世界主流。《三块广告牌》导演很可能试图表达的是混沌,而非简明扼要的发放洗脑配方。他想说人很复杂。比如那个主角妈妈,她是受害人。假如在老电影里,就会先刻画这个人物是如何的可怜善良,之后,再煽情就有了对比和铺垫,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个片子不。影片里的母亲基本上是个“普通”的悍妇,她离婚了,她说话极难听,甚至恶毒,甚至她女儿被害是她导致的,并且是就她诅咒的,但是她就是做了“秋菊”,去监察局要说法。然后警察局长破不了案,这不是不负责任嘛,是坏人啊,并且他的长相很阴险,但是他竟然是个带病工作的好警察,他不仅在羞愧中自杀了,而且还为骂他的女主付费继续树立那几个骂他的广告牌。那个被开除的警察更是一个典型,应该说是坏蛋模范,是个流氓,但是他被开除后竟然为女主的案子舍身取义,同时他甚至知道导致他残疾的放火者就是女主!还有那个中东老兵的实例就更典型了。小矮子的人设同样。所以,这个电影就是讲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


《水型物语》相比就是浪漫情感片了,相对简单一些,不过作为电影艺术还是很好看。从头到尾影片吸引着我一直追了下去,编剧、演员、风格,都不错,直到飞机落地才看完。最终,我还是不说了。总之,假如有时间,有品位的观众应该首先去看“广告牌”,后面这片看着也不算丢人,只是更文艺。


(我的熟人以后没看过俺的《发现文明》专题片就别跟我说话了:)),去哪儿看?下面 原文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