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推介] (清)纪钜维著 刘青松辑校《新辑泊居剩稿》

 倚月临风 2021-07-26

前言

纪钜维(1848-1920),字伯驹,号香骢、悔轩,晚署泊居,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纪昀之兄晫五世孙,同治八年(1869)拔贡,选霸州训导,长期居留张之洞幕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保举“经济特科”,三十三年(1907)特旨加内阁侍读衔,有《泊居剩稿》及续编。

纪钜维以诗名,与陈三立、梁鼎芬、易顺鼎等唱和、论诗,梁鼎芬尝称“香骢论诗最工”。汪辟疆《近代诗人述评》以之为近代河北诗家代表,“此派诗家,力崇雅正,瓣香浣花,时时出入于韩苏,自谓得诗家正法眼藏,颇与闽赣派宗趣相近”。而“河间纪钜维,宗法盛唐,屏绝浮响”。纪钜维初师事同邑诗画名家崔士元,后学画于南皮张之万,友人如汪洛年、沈塘、汪鸾翔等,并诗画名家,陈散元所谓“读画评诗有家法”。辛亥革命后,往来京津之间,志在搜集畿辅遗诗,表彰幽隐。连却国史馆、清史馆之聘,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欲以之主持编纂全清诗,因意见不同,未果,后赍志以殁。纪钜维学问淹贯,识见精审,允为一代通儒。

纪钜维毕生精力在于辅佐张之洞在武昌办学,曾任经心书院、存古学堂、文普通中学堂、两湖文高等学堂等机构监督凡二十年,为湖北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廷废科举,开学堂,面对有别于传统书院的学堂,纪钜维说:“创办时,不惟吾不知学堂为何物,即张文襄亦安知所从事?”只能在实践中摸索,“随办随变,以求适合”。多年后,他总结自己办学经验,只是“认真有规则”而已。从他给梁鼎芬、汪鸾翔、刘青浩等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对学堂教育的一丝不苟,从学生试卷、教员薪俸到校园操场,甚至每次会议具体人数的查点,面面俱到,无微不至。他认为学堂不能只具有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形式,更要重视学生功课的讲授和品行的培养,“自顷学堂开办以来,大都徒具形式,不讲求功课,且对于学生之行检,漠不关心,一主放纵”。这是针对当时学堂的普遍情形所论。纪钜维认为,教师教授,不能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应该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涵义。“如不问学生之能否领会,但照本诵读,抑或全不讲说,写牌敷衍,此等教授,直谓之戕害学生,当悬厉禁。”教师应注重与学生感情的培养,获得学生尊重,便于施教。“管教员平日与学生必须情意联属,使之敬而兼爱,则教授易施,且养成学生仁厚之性质。此切实根柢之教育,不可忽也。”纪钜维的主张与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湖北巡抚端方上《请奖学堂监督片》云:“上年开办文普通中学堂,复聘兼充该学堂监督。一切教课管理章程,皆其手定,条理缜密,多士服从,尤足为各学堂所取法。察其操履端严,宗旨纯正,实今日师范中不多见之才。”同年,《警钟日报》发表《派送出洋之私见》(湖北)云:“师范、方言、农务、文武普通各学堂均于去年先后开学。惟文武普通学堂规模齐整,章程严密。文普通监督纪钜维考选甚严,故其学生于中学程度颇高,且学科完美,英文等学尤为各学堂之冠。日前李学使遍查各学堂功课,独推许文普通。”纪钜维兢兢业业地贯彻自己定的教育规则,获得了学生和朝廷的尊重。张之洞在《请奖纪钜维等片》中说他“学行兼优,深通教育理法,切实恳挚,诸生悦服”。在纪钜维任文普通中学堂任监督期间,由董必武等领导,爆发一次针对朝廷学部的学潮。学潮平息后,即使当时参与学潮的学生,对纪钜维依然充满敬意。一九六三年,参与学潮学生回忆当年,说:

此次学潮,由于学部一纸乱命所引起,又由于纪监督优柔寡断而扩大,其实学部以后并未过问,校方也未陈复。……至于纪香骢监督拘谨过甚,已如上述,但平时办事认真,每天必到教室听课,使人肃然起敬。他时常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生活,所有公共场所,如自习室、寝室、饭厅,他也时常关心和巡视,很注意整齐清洁。第二年(1911)湖北文高等学校成立,他兼任监督,我们这一班毕业生都免试升学(另招方言学校预科一班),可见甚关心我们学业,毫无芥蒂,仍不失力忠厚长者风度,在当时学校当局中,实属罕见。

辛亥革命前夕,文普通学堂中很多学生因宣传革命而被政府通缉,尽管纪钜维是朝廷制度的维护者,但他并没有以学堂监督之尊,站在进步学生的对立面,反而以这一身份,保护了很多学生。他对那些只顾自己升迁,不顾学生教育的学堂官僚愤恨有加,如在经心、江汉两书院学生出操事宜上,面对“两院长伏不出,两提调死不来”的现象,纪钜维痛骂他们:“亡中国者,此等辈也!”纪钜维的这些主张、这些痛骂,都是出于儒者的仁心,即使放在今日的教育界,依然可作针砭。纪钜维卒后,楚人思之,崇祀于北京楚学精庐。

纪钜维诗文集《泊居剩稿》于其身后出版,《泊居剩稿》有两种版本:一是其子婿汪鸾翔、刘宗彝整理本《泊居剩稿》,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出版。二是刘宗彝整理《泊居剩稿》《泊居剩稿续编》合编本,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出版。其中仅有诗二十余首、文札数篇而已,总数约二万字。本次整理,以壬午本为底本,参校乙丑本。所补录诗文,亦以书札为主,除明标出处者,皆为北京师范大学汪端伟教授(汪鸾翔之孙)旧藏。这些书札,除家书外,有一部分致梁鼎芬及未具名的书信,一是汪鸾翔于一九四三年抄录的贺培新跋张子高藏札,二是汪鸾翔于一九五四年所购(时人民币七万元)。这些无名的书信与致梁鼎芬书札在一起,观其内容,当亦系写给梁鼎芬的,由于没有收信对象,谨慎起见,只能别出。书札大都没有确切的年份,家书部分,汪鸾翔三子复强有零散识语,今择要整理录出,以便查阅。其他有线索者,略作考证,以便理解,余者从阙。本次整理,对异体字做了统一,惟“泊居賸稿”保留“賸”字,以示尊重,新辑本作“剩”。特此说明。

目录


辑校者简介:刘青松(1978- ),河北献县人,文学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语言文字学的教学与科研。著有《<白虎通>义理声训研究》《古释名辑证》。业余从事地方文献整理,辑校有《坳堂诗文集》《河间七子诗文征》《新辑泊居賸稿》等。

阅读链接
汪端伟 ‖ 我的曾外祖父泊居老人
刘青松 ‖ 戈革的家世
刘青松 ‖ 戈革、周汝昌交游考略
刘青松 ‖ 献县《戈氏族谱》的文献价值(上)
刘青松 ‖ 献县《戈氏族谱》的文献价值(下)
刘青松 ‖ 畿辅诗人戈涛的诗文创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