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水路那些年,青年人的文艺和热血

 好办法 2021-07-27

淡水路是黄浦的一条小马路,在重庆南路、马当路中间,南北向。淡水路分为三段,今金陵西路以北到延安东路这一段约两百米的道路,原属公共租界,现在已经是延中绿地的一部分,马路已经没有了。金陵西路以南是原法租界,途径长乐路、淮海中路、兴安路、太仓路、兴业路、自忠路、复兴中路、合肥路、建国东路,总长1.4公里。建国东路以南解放前是法商电车公司和法国公墓,后为电车三场和巴士公司,这一段淡水路只有几十米,和徐家汇路是不通的。淡水路1902年开始筑路,原名衡山路,到1906年以法租界总董萨坡赛(J.Chapsal)的名字命名为“萨坡赛路”。萨坡赛在公董局长期担任副职,只在1903年做过一年总董,以他的名字命名道路,是否有照顾的因素不得而知。1943年萨坡赛路改名南通路,1946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时的上海都督、在萨坡赛路遇刺的陈英士,改名英士路,1950年全路改称淡水路至今。

图片

淡水路66弄4号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淡水路的观感是不同的。如今的淡水路是条安静的小街,马路两边有遮天的悬铃木,酒馆食肆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淡水路曾经是菜场,靠近兴安路这一段还曾经是换房市场,也有上海墨水厂、机电修理厂等企业,马路虽小,各种功能俱全。淡水路两边的民居多是普通的石库门住宅,但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些普通的房子里曾经住过一些热血澎湃的青年人,谱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诗章。淡水路的事情,不妨从位于金陵西路以北、掩映在延中绿地中的这幢石库门小楼说起。现在它的地址是淡水路66弄4号,它原来的门牌是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

图片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旧照

《中国青年》创办于1923年10月,是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创办之初没有固定场所,到1924年春天选址在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的一幢石库门楼房内。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底楼客堂是肖楚女寓所,二楼客堂和亭子间作为编辑部办公室,三楼小阁楼是印刷间。期刊的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在第一期《中国青年》上,恽代英写下了这样一段与青年人共勉的话:“一、 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二、 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三、 有收入时至少捐其十分之一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那一年,恽代英28岁,萧楚女30岁。

图片

恽代英

(1895-1931)

图片

萧楚女

(1893-1927)

图片

《中国青年》第一期

当时编辑部在辣斐德路

(今复兴中路)

《中国青年》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共出版168期,留下240多万字,创刊时印发3000册,最多发行到3万多册,成为当时发行最多的革命刊物。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都曾在《中国青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担任主编、编辑的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林育南等,先后被敌人杀害。为唤醒中国的青年人,他们流尽了自己的热血。

图片淡水路91弄祥茂新邨

沙千里旧居

“茂”字在老上海话中的读音,有点类似“谋”。位于兴安路和太仓路之间的祥茂新邨,至今仍有老上海人执拗地用“jiangmou新邨”这样的古董式发音祥茂新邨住过一位名人:“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1936年,国民党当局逮捕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等七位“救国会”领导人,史称“七君子事件”。其中的沙千里律师祖籍苏州,早年在洋布号做过跑街先生,后毕业于上海法科大学,曾参加青年之友社,任《青年之友》周刊主编,后在上海、重庆长期从事律师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奔走呼号。1949年后沙千里在全国政协工作,家搬到了北京,上海淡水路祥茂新邨的住宅,是他1946年到1948年的居住地。

祥茂新邨弄堂口新挂的指示牌

图片

淡水路91弄15号后门

今为普通民宅

图片

淡水路91弄15号前门

图片

爱国“七君子”

左五为沙千里

图片

自忠路以南的淡水路

多了几分烟火气

祥茂新邨是1940年建造的新式里弄,居住条件较好。而自忠路以南的淡水路,大多是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旧式里弄,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房,相比之下,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三十年代,这里是上海文艺青年扎堆的地方,作家、诗人、画家……1928年建造的丰裕里及淡水路沿街街面房子的楼上,就住过一些年轻人,后来他们的名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如雷贯耳,当时,他们从内陆家乡来到上海,所拥有的,只是一支笔和一腔热血。

图片

丁玲

(1904-1986)

胡也频

(1903-1931)

1928年,作家丁玲和胡也频来到上海,搬入了位于萨坡赛路196号(今淡水路260号)的一处住宅。丁玲和胡也频1924年在北京相识相恋结婚,一同来到上海的,还有丁玲的湖南同乡沈从文。他们在住处不远的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66号)办了一家红黑出版处(社),主编杂志《红黑》和《人间》。胡也频在《红黑》第一期的编者《释名》中说:“红黑两个字是可以象征光明与黑暗,或激烈与悲哀,或血与铁……我们不图自夸,不敢狂妄,所以我们取用红黑为本刊的名称,只是根据于湖南湘西的一句土话……便是'横直’意思,'左右’意思,'无论怎样都得’意思……”

图片

《红黑》杂志影印本

图片来自网络

沈从文在《人间》创刊号的《卷首语》中说:这个刊物是几个“呆子”的事业,“所谓一群,人数真是怎样稀少!三个吧。五个吧。比起目下什么大将,高据文坛,文武偏裨,背插旗帜,走狗小卒,摇旗呐喊,金钱万千,同情遍天下者,又真是如何渺渺小小之不足道!然而为了一种空空的希望,为了我们从这事业上可以得到生活的意义,干下来了。”

图片

沈从文

(1902-1988)

“无论怎样都要”、“干下来了”,简单的话语说明了三个年轻人的精神。关于他们在淡水路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丁玲、沈从文后来分别进行了回忆,说法有些不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施蛰存曾回忆自己拜访红黑出版社的情景:“从文都在屋里写文章,编刊物,管家。他们三人中,丁玲最善交际,有说有笑的,也频只是偶然说几句,帮衬丁玲,从文是个温文尔雅到有些羞怯的青年,只是眯着眼对你笑,不多说话。”

图片

淡水路260号

胡也频、丁玲旧居

现为美甲店

图片

胡也频、丁玲旧居

图片

淡水路268号

红黑出版社旧址

现为酒吧

图片

红黑出版社旧址

图片

距淡水路不远的马当路新民邨

沈从文曾在此居住

1931年胡也频被捕,包括他在内的左联五烈士在龙华牺牲,那一年胡也频28岁。沈从文前往北京从事文学工作,那一年他29岁。28岁的丁玲继续投入胡也频未竟的事业,文学、爱情、革命,贯穿丁玲的一生。丁玲1986年去世,两年后沈从文也离开了人间。萨坡赛路,早已成为前尘旧事。

图片

淡水路214弄丰裕里

1932年,蒋正涵(号海澄,也叫蒋海澄)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在老家浙江金华短暂停留后,辗转来到上海,落脚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丰裕里4号。蒋海澄是位青年画家,他听说上海有左翼美术家联盟(简称“美联”),就来了。当时丰裕里4号是二层小楼、集体宿舍,许多美术青年住在一起,条件虽然艰苦但青年画家们干劲十足。上海美专就在不远的菜市路(今顺昌路),年轻人把“美联”改组为“春地美术研究所”,开张的时候鲁迅送来20元贺仪。他们举办的画展,鲁迅送来收藏的珂勒惠支作品参展,还与家人一起来观展。青年画家们的革命行动很快被法租界巡捕房知道了,1932年7月12日晚,法租界行政警务处出动巡捕包围了丰裕里4号“春地美术研究所”,骨干成员当场被捕,以“共产党扰乱地方治安”的罪名羁押在嵩山路捕房,随后引渡给国民党政府。1932年8月,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判处蒋海澄有期徒刑六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蒋海澄写了很多诗,他感觉诗歌比绘画有更大的力量。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在署名的时候,他在写完自己姓氏“蒋”字的草字头以后,画了一个“叉”,他不愿和蒋介石同姓,于是第一次用了笔名“艾青”。这一年,艾青23岁。

图片

艾青

(1910-1996)

图片

右侧为丰裕里4号前门

图片丰裕里4号位于自忠路的后门

图片

丰裕里弄堂内的风貌宣传画

淡水路靠近合肥路的淡水邨曾居住过很多名人,徐朗西、陆久之、陶菊隐……1930年,在今淡水路332弄1号(原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民主志士、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主持召开十个省区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上一致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政治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该处住宅,当时是音乐家黎锦晖的住宅。1931年,邓演达在南京被国民党杀害,那一年他36岁。

图片

淡水路332弄1号

中国农工民主党

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

图片

邓演达

(1895-1931)

图片

合肥路以南的淡水路

卢湾一中心小学

图片历史印痕

淡水路388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图片原淡水路341号

上海墨水厂

现已拆除

图片

淡水路到底

原法商电车公司

现巴士公司

119年的淡水路,还有多少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