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贺!开元寺、安平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69蓝田书院 2021-07-27


2021年7月25日,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经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福建第5项世界遗产。

开元寺、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

申遗点介绍: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地方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具有重要贡献。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占地约7万平方米,是福建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组群。686年创寺,经历代兴扩,10世纪极盛,主体格局定型于13世纪。寺院现状坐北朝南,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组群等组成。大殿为殿堂构造,九进九开间,供奉五方佛。殿内斗拱饰二十四尊妙音鸟式飞天乐伎,与建筑结构精巧结合。殿前月台的须弥座上饰有印度教狮身人面像石雕,殿后檐明间两柱为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甘露戒坛为重檐八角攒尖顶,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殿内设五级戒坛,斗拱饰有手持南音乐器的飞天乐伎。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45 米,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2方,每塔计有80方。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多种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片桑园成就一座名刹

一座名刹催生一条街市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西街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是古泉州城最早形成的一条街道。自唐以来,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这里落脚,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于此,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

走在今天的西街,人们看不到高楼大厦,古厝和洋楼遥相呼应,寺庙和祠堂静静矗立,整条街道就像是一座穿越了时空的博物馆,展示着这里过往的繁华,也记录着这里曾有的风貌。

西街自唐朝起已是“列屋成街”,跨越1300多年,如今的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起中山路,西至城西路,北到城北路,南到新门街,保护面积达120公顷,老街不长却写尽风华,从钟楼出发一路向西。

在西街各条狭窄的小巷当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宗祠,当地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他们世代在先祖的注视之下,自觉约束着自己的言行。

而在泉州生活的族姓当中,最有名的要说供奉在开元寺的“紫云黄氏”,有关于这个家族的故事,还要从1300多年前说起。

历史上,闽南一带山多地少,耕地的稀缺,让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唐朝初年,泉州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当时,生活在老街的黄守恭敏锐地发现,丝织品已经成为海外贸易的最大需求。

而闽南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的种植,于是,他开始在老宅的附近开垦土地、种桑养蚕,几年之后,占尽先机的黄守恭,把丝绸生意越做越大,巨大的利润吸引不少人效仿,他们苦于没有技术,只能假扮学徒混入黄家作坊偷学丝织技艺,这件事情渐渐被黄守恭知道,他不但没有责怪,还干脆把自己的经验公开出来,传授给乡邻。

在黄守恭看来,仅凭一己之力发展,始终有所限制,只有相互协商、互相帮助,才能达到商业上的共赢。黄守恭的豁达胸襟和远见卓识,得到了多有同行的尊敬。在他的带动下,泉州丝绸业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有人栽桑、有人养蚕,有人缂丝纺纱,每年有数十万匹丝绸源源不断销往海外,泉州从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黄守恭施舍财物,好善积德,他既是博学郡儒,也是个虔诚佛教徒,对佛教文化造诣颇深。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在全国范围内兴建正法佛教寺院,黄守恭舍桑田建寺庙,并请匡护大师主持工程。建成后武则天御赐“莲华寺”名,“莲华寺”随着唐朝皇帝的更替,四易寺名,开元年间名“开元寺”。百亩桑园变为寺庙,开元寺也有了“桑莲法界”的雅称。

图片

申遗点介绍:安平桥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它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 年,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 2255米,桥面宽2.9-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0 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11米。安平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又有所创新,运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并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形式的桥墩,这是在海洋贸易带动的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的先进技术。桥上及周边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水心亭、海潮庵、镇风塔、雨亭、望高楼、听潮楼等附属建筑。水心亭周围保存有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柱旁立有两尊护桥石将军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跨海长桥父子修

宋代黄护倡议建造的安平桥遗泽千年







安平桥坐落在古街尽头,是安海人最引以为傲的建筑。这座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梁式石桥长达2250米,是古代安海人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提起这段造桥史,不得不提到宋代安海镇上一位大商人黄护。

相传,当年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海面有六七里宽, 往来的老百姓全靠木舟搭渡。如果赶上了台风天,海里潮水汹涌,过往船只往往难以幸免。因为做生意,黄护也经常往来两岸,看到百姓们生活不便,就生出了要建一座跨海大桥的想法。

然而,在那个时代,建一座跨海大桥谈何容易。由于当地缺乏石材,建桥用的每一块石梁都要利用大船,从海上的金门岛运来。最小的石梁有3吨, 而最大的石梁重达25吨。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黄护只能利用海水涨潮退潮的力量来运送建材。

纷繁的造桥工作耗尽了黄护的精力。还没等大桥竣工,他就离开了人世。去世前,黄护在最后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儿子黄逸,一定要继续完成安平桥的建造。黄逸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为了造福大家,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誓要建好这座桥。

父子两代接力造桥的故事感动了安海人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经13年的不懈努力,一座跨海的巨型桥梁修建完成,从此便有了“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说法。黄氏家族也因此把善念的种子播撒在了安海这片土地上。在安平桥建成后的数百年间, 虽然历经战乱, 屡遭损坏, 但每一次, 古镇居民都效仿先人捐出家中钱财,把它修复如初。

2308条巨大的石板,严丝合缝地嵌连在一起,这些来自不同年代、色泽不一的石头,从南宋绍兴八年一路铺排过来,纵贯了800多年的岁月,在时光中写下了安海人的精神坐标……

图片

报道:《紫雲屏》编辑组

图片

祝愿紫云黄氏家族越来越好!繁荣昌盛! 

紫云

 编录:黄景燦 

 责任编辑:黄佳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