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泰:忘不了的初中时代

 文学顾事 2021-07-27

我上初中那二年

秦泰

星期天的下午,打发上中学的孙子上了公交车去学校读书,看到他坐在车上安然自得的样子,不禁使我回想起当年我上初中那二年的艰辛经历。

曾记得那是一九六零年的春天,我们公社在北边的山上的马庄也建成了一处中学,按照县的排序称之为十九中学。我那时正好入校学习。因为离家只有四里多路,来回很方便,当然发自内心的愉悦。可好景不长,在开学不到半年的光景,不知从那级部门刮来一股瞎风:不管你学习优劣,凡是十五周岁以上的通通下学回家。可幸运的是我正好十四周岁,不在下放之列。由于学生减员,我们公社这处刚办起来的中学便被夭折,只好归纳到离家三十多里的姜屯公社咸庄二十中学就读。那个年代,尽管社会落后,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可不知为什么,竞然对我们这一批学生实行伙食供应。尽管每月仅有二十四斤粮食的指标,与农村老百姓相比那还是高人一筹。

因为每天饭量只有八大两,这八大两再分到三下地吃,可想而知,那时我们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谁也吃不饱。学校经常组织我们轮流到野外挖些野菜,回来加工好充饥。清清楚楚地记得:一天中午,伙房为我们改善生活,擀了一次白面面条,可数量太少,连汤带水才盛了每人一碗。由于值日生从铁盆里捞面条不小心,掉在地上两根面条,为了多吃一点,同学小王便从地上捡起那两根面条洗了洗放到碗里一并吃了。在那个挨饿的年代,谁也不会笑话的!就这样,我们在姜屯二十中学上了一年。后来,我们村的同学张刚的父亲因在滕县三中的驻地和福村供销社工作,经过托人情把我们两个村的八个同学从离家三十多里的姜屯调到离家十二里的滕县第三中学。

那个时候,学校已不在对我们伙食供应,一切生活费用靠自己解决。在那个挨饿的年代,现在说出来青年人是不会相信的:每个星期六回一次家,星期天下午便担筐作篓的返回学校。所说的”担筐作篓”,即是包袱里包着瓜干煎饼,网兜里装着一袋地瓜。用小扁担挑着。每顿饭也舍不得光吃煎饼,还要用小尼龙绳编织的网兜装上两块地瓜,做好自己的记号,交上二分钱,放到伙房的大笼里一起煮蒸。到开饭时,炊事员把蒸笼架开,学生便凑前寻找各自的地瓜。由于学生人数甚多,经常发生你拿我的,我拿你的,你争我抢,乱糟糟的,杂声不断。日复一日,时光飞转。尽管如此,我还是历经艰辛,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滕县第三中学学习了两年,一九六三年夏季,我初中毕业后,便回家务农。

说来也巧,那年冬天正赶上征兵。由于生活艰难,在家天天挨饿。我们村去了十三个青年验兵,只验上了我和姓马的二哥。从此来到济南某部队服役五年。一九六九年三月退伍返乡,又遇良机,当上了我们联中的民办教师。一九八五年转为公办教师。风风雨雨奋战在教育战线三十余载,虽没干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业,可也光荣退休。现在家欢度晚年,享天伦之乐,心安理得,足矣!


个人简介

 秦家安,常用笔名秦泰。号文山闲人。1946年10月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大专文化,中学退休教师。在执教期间,喜欢”舞文弄墨”,常有小稿见诸各级报刊。2003年内退后,又重操旧业,笔耕不辍,投入社会活动,书写自己感悟。先后出版了<<笔乐>>、<<贤趣>>,又重新再版了<<博览>>之小册子。2016年五月,将其三本小册子进行归纳压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出版了一本<<情系晚霞>>一书。决心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申 明

首次投稿文学顾事平台即可获得意外红包!

一周内阅读量达300以上即可获得红包奖励;

阅读量越高,获得奖励越多;

一周内打赏80%作为稿费;

打赏10元以内不发稿费。

主编微信号:gcb6161(投稿文友请务必添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