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J帮帮忙|四岁男孩爱哭鼻子

 安水如 2021-07-28
大J帮帮忙是我最近突然萌生出来的一个公号答复栏目,主要是针对家长对大J的提问,大J在微博恳请大家踊跃建议,而我,在空闲的时候,忙得过来的时候,会有选择性答复大J贴于微博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人家有求,我能答复,而且恰好有空,那就顺个便吧。将这样的答复,整理出来,贴于“茉域茗香”公号,是为了方便大家,避免同类问题,继续提问,亦或说找我做个案,花钱耗时。但要清醒的是,我的答复,不论精彩还是平常,那都不过是我的个人之见,所以,仅供参考,落实到实践,还是需要父母自己作出相应的调整。

妈妈的提问:



我的答复:


不要较劲孩子的哭闹频率,而应看懂孩子哭闹背后的心声,会是什么。

在我看来,舅妈已是年长之人的了,也曾育有娃儿,对于她的生气,我们既没有必要过于认真,也没有必要为了维持亲戚的关系情分,就在故作姿态,相反,我们可以表现得坦然一些。孩子动不动就哭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其他人对孩子的爱哭,有不耐烦或不喜欢的姿态,实为正常现象。只不过说,在处理类似情况之前,我们要读懂两个信息,一是孩子哭闹背后所传递的信息,会是什么;二是旁人对娃哭闹,所作出来的回应里头,所要表达的深意,会是什么。因,我们不该为了呵护孩子,就去轻易伤害他人。不然,我们对孩子的爱与护佑,只怕会是成为一种无理性的溺爱。

从妈妈的文字留言隐约可知,孩子哭闹是因为别人侵犯了他,然后,他在那个下意识里头就采用了“哭”这一方式来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意为向身边人传达“请不要动我的勺子”、“请不要坐我的位置”这么一个信息。对于三五岁的儿童来说,在建立秩序、物权意识有所萌芽的初始阶段,妈妈的鞋子就该妈妈穿,而不能是穿在爸爸的脚上。所以说,从儿童角度来看,孩子并非爱哭,而是身边人不懂该年纪孩子的生长特质,而乱了孩子的内在秩序,这具体的表现就是,在他离开不久之后,姐姐就拿了他的勺子,并坐在了他经常所坐的那个位置上。孩子年幼,他的思维与大脑,尚且明白不了,我经常所坐的那个位置,原来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他也一时半刻地会是理解不了,我用着的勺子,转身便可成为他人的餐具。

然,舅妈明显只是看到了孩子的哭闹,记住了孩子的哭闹次数,但却没有敏锐发现,孩子的哭闹是有原因的,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这是舅妈自己的事。我们本是无需点出舅妈的问题弊病,世间的人,多为喜欢被赞美,但却不爱自己的问题与错误,被人给一丝不挂地点了出来。可,舅妈的行为,明显是会给予孩子些许伤害,亦或说增加孩子的哭闹频率。那面对相似情况,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我们就得为孩子说话,在他还不具备相应内在力量来去面对外在人事的时候,我们就要担当孩子的贴身护卫与贴身翻译家

护佑孩子,与人交流,要掌握技巧,倘若一时半刻地不知怎样处理,那不妨沉默他人,拥抱孩子。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成年人,就是要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可,我们也要掌握技巧,既不能直言不讳,也不该正面冲突,这一来是没有必要得罪亲戚,不对亲戚故作姿态,不等于说我们要去开罪亲戚;二是我们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让近旁的孩子能够直观学习,圆润而不偏倚的日常交际,在日常生活当中,两不得罪的中庸处事之道,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而这,一时半刻是没办法教会家长的,但我可以给予一个大概的思路,以供参考。

首先,我们要去正面看待孩子哭闹。在日常生活当中,孩子哭闹多是有原因的,他们绝对不是莫名其妙的无理取闹,是大人看不懂孩子哭声背后的心声,亦或说大人活得过于粗糙而没有足够的心力来去读懂孩子,便只能是随便往孩子身上胡乱粘贴标签,觉得孩子无理取闹、耍赖、爱哭等等。该提问妈妈描述的情况,前面我也有提到说的,这是因为自己的东西被用了而不经孩子同意,孩子四岁有着明确的物权意识,也往往会是追求秩序,具体来说即是,他坐那,那位置就属他,谁也碰不得,而且这年纪的孩子,在自己的内在世界里头,刚建立起初步的秩序感,他们不大懂得灵活变动,也不会有着更为复杂的头脑处理能力,不会想着说,妈妈的鞋子,阿姨也是可以拿来穿的。他们更多是,妈妈的鞋子只能是穿在妈妈的脚丫上,那自然地,不论是自己去亲戚家,还是亲戚来自己家,遇见类似情况,母亲都要帮助孩子,将孩子的感受与情况,给说出来。而这,我说几个,我生活当中的事儿。

前段时间,我家孩子看见舅妈穿着姐姐的棉拖,就着急的了,拉着我的手,要我去将我嫂子脚下的棉拖给脱下来,然后还给姐姐。其实我也不知道那鞋子是有两双的,我还不知道那两双棉拖的颜色,有所不同。可我与嫂子简单传达一下孩子的意思,说,小王觉得你穿了姐姐的鞋,要我去给你脱下来。我那嫂子就笑眯眯地回了孩子一句话,说,小王,你看看,这颜色一样不。转身,她轻声与我说,棉拖有两双,颜色不一样。孩子有点糊涂,仍旧要我去拿回那双穿在舅妈脚下的鞋子。我就拉着他的手,与他说,宝宝,要不我们先去姐姐卧室,看看她的棉拖,还在不在,好不好。孩子去姐姐卧室观察了之后,就明白了,原来,刚才舅妈的那双棉拖与姐姐的棉拖,是款式一样,颜色不一样。结论就是舅妈没有穿姐姐的棉拖。

有时,在家的时候,我若是拿来孩子他爸的手机,孩子就会抢我手中的手机,然后亲自还给爸爸,并与我说,这是爸爸的手机。面对这情况,我不会生气,就随着孩子。有时,孩子他爸把我们的被子,给搬到另外卧室去了,孩子就哭着要我去抱被子回卧室,不然,他就不睡觉,这曾一度整得他爸很生气,我就与他解释说,这年纪的孩子就这样。这被子是他自己在盖,他也熟悉的了,在他看来,那就是他的东西,属于他自己的物品。你不能不经他的同意,就把属于他的被子,给抱走了。至今仍是记得,在那当下,他还叹气,唉声道,一床被子都要计较。我说,孩子这叫“物权意识”的萌芽,你该祝福孩子能够有清晰的物权意识,也懂得爱护自己的东西。事后,慢慢地,他就懂得了,原来,这年纪的孩子就这样,既有初步的秩序感,也会有朦胧的物权意识,身为父母的我们,给予十足的尊重,就够了。

还有就是,平日的时候,我若因事拿了孩子的勺子,孩子转个身,发现了,就要哭的了,我就赶紧将勺子还给孩子,并真诚地与他说,“宝宝,对不起,妈妈拿错了”。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并回我说,“妈妈,没关系”。说真的,与孩子说“对不起”,我这母亲,经常有做。我并不觉得与小孩说“对不起”是有损大人尊严的事儿,也不觉得这是在降低大人的身价,相反,我觉得,这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利于彼此关系的通畅。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理应得到大人应有的尊重,与善待。

其次,我们需要当面驳斥他人的错误认知,将自家孩子的真实情况还原出来。如:“孩子这年纪就这样,你拿了他勺子,他就不乐意,因侵犯了他的物权意识,大人不可跟着较真”。不过,在与舅妈交流教育,让她知道育儿的一些事儿,解释很重要。解释不是批判舅妈的做法,解释更多是在澄清,解释者的内心是平静而无波澜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开篇的时候,我会说,舅妈若是生气,那且是谁她。身为孩子的呵护者,我们不必去故作姿态地哄着舅妈开心,帮助孩子,将事情原委,给解释清楚,就够的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里,我们不可过于凸现自己对教育的通透全知,不然舅妈可能会是更加的生气,会误以为“你这是在骂我不懂教育呢”。这有点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味儿吧;还有就是,我们在必要时候需要特别强调一句话,“孩子在家也这样,他的勺子,他坐的位置,谁也碰不得”,说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舅妈你多想的了,孩子并不是在挑剔这个地方,他只是不喜欢自己用着的东西,被人碰,也不爱自己常坐的位置,让人坐着。

其三,倘若亲戚本是心小之人,受不得外在点滴的错误纠正,那我们就不可给予正面纠正。相反,我们应该是当着亲戚的面,直接与孩子交流,试着将孩子哭闹这一行为背后的孩子心声,给诱导出来,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嘴巴,说出来。如针对“勺子被拿”一事,我们可以这样引导自家孩子说,“宝宝,你哭,是不是因为不喜欢姐姐不经你的同意,就拿了你的勺子?”看孩子点头,我们就可以说出下一句话,说,“我想,姐姐应该不是故意的,她大概是忘了跟你说了,宝宝可以尝试用嘴巴说出来,与她说——姐姐,我的勺子,你不要动,我不喜欢”,我们还可以是这样与孩子交流,说“我想,姐姐应该不是故意的,她大概是忘了跟你说了,请问宝宝能不能原谅姐姐呢?”。别觉得这般的交流,看着无关紧要,但对于孩子而言,却很好极其重要的课程学习

对于一些父母来说,面对此等类似情况,极有可能会是措手无策,我的观点是,不要将孩子的所有“哭”,都当是不好而生烦恼。相反,我们要先让自己的心,给一点点地静下来尝试着去读懂孩子的“哭”,哭是行为,行为背后的心声,才是重点。对于四五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发展中,有的时候,在情急之下,如看见勺子被人拿走之后,他们可能会是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那在那一霎那所作出来的反应便是直接采用婴儿时期所熟悉的“哭”这一方式来去沟通外在。

其实,不论多大的孩子,经由或好或坏的行为,读懂了他们内在的心声,我们才能知道,身为父母,我们究竟要怎样回应孩子,亦或说如何帮助孩子。若是一时半刻地读不懂自家孩子在那当下的哭泣,是出自于怎样的心思,那我们不妨静静待着,给孩子送去拥抱,允许孩子嚎啕大哭,准许孩子在安全范畴,有所情绪。必要时候,我们可以是将孩子给抱离餐桌,在不打扰他人的环境里,允许孩子的哭,至于舅妈等亲戚的言行举止,且是不理。哭,有的时候,会是孩子情绪释放的一种自然方式,尤其是,当他们的玩具等东西被人拿走之后,自己有所难过有些伤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往往会是嚎啕大哭。孩子的情绪,要让他们经由泪水给流出去。在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的拥抱与允许,极有可能会是孩子的最大安慰、最深抚慰。










说明:

1、公号文章,欢迎分享至微信圈与微信群,但不可挪作商用;
2、公号图片,除却特别注明出处,余者皆为安水如所摄;
3、育儿咨询前,请先阅读相关注意事项,以避纠纷;
4、读文时,切勿拘泥于字面意思,如有误读、错读、曲解文意、个人思想投射等,与我无关,只因,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
5、平台一切文章与观点,仅供参考,并非绝对的正确,在这人世间,人的观点,怕是没有绝对的正确;
6、如有疑惑,请微信联系我(1342474111),如有纠纷,最终法律解释权归属于“茉域茗香”微信公众平台(平台之前有说)。

最后,感恩,祝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