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文长度为7000字,建议阅读12分钟。 同时,读完本文你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华为为什么做什么什么好? 华为的管理套路是什么? 华为的文化、理念是什么? 华为靠什么支撑长久不衰? 我们在敬佩华为海思底气的同时,回头看看,华为的手机,华为的通讯产品等,都是有底气的。华为近十年在通信行业连续超过朗讯、摩托罗拉、思科(电信设备部分)、爱立信等(表1),站在了全球第一的位置上。国内一时间向华为看起、向华为学习的浪潮席卷整个大江南北,每天慕名前往深圳华为总部者络绎不绝。
诸多企业都把华为作为学习的标杆,有的企业甚至提出要成为某某领域的华为。学习华为没有错,但以为学习华为的当下,不如先好好理解华为的过去,学习华为,不是学习其当下各种靓丽的结果,而是学过程,学习其成长路径,学习其背后看不见的东西。 好企业结果都一个样:无非是高利润、低负债,有核心技术、市场地位高等,过程却是不一而足,但决定结果的是过程。如同另一家基业长青的丰田公司所信奉: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优异成果,即过程、行为决定结果。 学习华为应该学习它的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套路管理企业,二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经营理念,三是以上两条,从上至下须长期坚持。
1997年以来,华为发展迅速,各项成绩虽然喜人,但任正非清醒地意识到,这点业绩都是靠员工白加黑、5加2牺牲大量个人休息时间苦干出来的,是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干出来的,当时华为没有一个人曾经干过大型的高科技公司,从开发到市场,从生产到财务……,全都是外行,虽然企业上下一腔热血,但掩盖不了它幼稚的本质。 任正非显然看到了内部粗犷的发展模式:产品线越来越多,研发效率、产品质量和响应速度问题很多,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是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思科、IBM、爱立信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华为曾经耗费5亿元对全网100万块程控交换机板卡进行整改,光传输和VPN系统因研发疏忽,客户大面积退货造成十几亿元的损失,大量服务人员在外,利润都交给了航空公司和酒店。 任正非意识到技术、产品、人才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管理。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必须借助科学的管理体系,从强人治理转变到制度治理。 1997年12月,任正非一行赴美国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受益匪浅,访问团队把自己关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内,三天没有出门,认真消化访问笔记,回到国内伊始,一篇《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立即引起内部大讨论,向先进企业学习成为当时任正非意欲统一的思想方向。 要学就学最好的、最正宗的,1996年,华为邀请人民大学6位教授编制《华为基本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1997年邀请合益集团开展人力资源体系变革;1998年开始,华为花1亿美金邀请IBM帮助开展信息技术战略和规划、集成产品开发变革(IPD),随后又开展集成供应链体系设计(ISC); 2004年邀请美世咨询公司开展组织结构设计,2007年邀请IBM、普华永道、毕马威开展集成财务体系变革,2007年邀请埃森哲开展销售管理体系变革(CRM),还有任职资格体系来自于英国国家职业任职资格体系; 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是德国国家技术应用研究院做的,精益生产是日本丰田做的,股权是韬睿做的…… 近10年内,华为光花在管理变革上的费用就有300亿人民币之巨,仅支付给IBM的咨询费就高达十数亿美金,1998年1亿美金相当于华为2年的利润总额。华为从来没有设定一项变革计划花多少钱,钱随事走,目的高于付出。 以IPD、ISC为核心的六大管理变革,使华为的研发、生产、营销、供应、财资、服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走向了科学管理的套路上。 正确的路径必然导致正确的结果:IPD实施以后,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研发费用下降50%,产品故障率由2001年的17%下降到2006年的1.3%,产品维护成本下降200%; ISC实施以后,库存周转率提高40%,产品成本降低35%,订单履约周期缩短40%,客户满意度提高20%,等等。 从此,华为管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管理体系的成功变革为后面华为快速健康的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级企业起到了极大的主导作用。科学管理就是正确地去做事,追求的是效率优先,这是一个企业管理的中等层次---理性而治,最低层次则是---感觉而治。
经营理念属于哲学管理范畴,要求企业去做正确的事,追求的是大道至简,静水潜流顺便带来滚滚效益,这是企业经营最高层次---无为而治。 一个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问题: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开发周期过长,产品毛利率较低,客户投诉较多,产线开开停停,员工责任心不强,库存周转率偏低,应收账款居高,供应商交期跟不上,部门墙过高过厚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管理者尤其一把手,要好好思考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缺乏科学管理流程,如上文第一条,二是有科学流程,但没有真心、长久贯彻执行,员工的思想出了状况。华为任正非是哲学管理高手,他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请教,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总结,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形成华为上下18万人共同信奉的经营理念。 1、以客户为中心,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基本生存理念。 企业以什么为中心都有可能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绝对错不了,这是人类商业几千年来沉沉浮浮得出的真理。 有的企业以技术为中心,一味追求产品技术的高精尖,忽视产品成本,客户接受不了,又有什么用,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失败就是例证,任正非说过,产品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三步是先烈。有的企业以员工为中心,就是现在很流行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有前提的,员工必须有信仰、有信用、相互之间信任,没有这三个前提,企业经营只能由好变差,由差变更差,朱之不存毛将焉附?以人为本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变成一个温柔的陷阱。以人为本是对那些富有责任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的重视,它是结果,不是前提。以人为本即使有,那也是排在以客户为本之后的。 日本企业以员工为本,搞员工终身雇佣制,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缺乏创新,索尼、松下、夏普的衰落就是例证。还有的企业以股东为本,追逐短期利益,戴上资本的枷锁跳舞,热衷搞资本运作,最后被资本运作的满地找牙,这些欧美企业偏多。 而华为坚决坚持客户第一,以客户为本,把客户需求作为华为一切工作的原动力。任正非反复讲:最关爱华为的是客户,政府要收税,员工要工资,供应商要货款,唯一给我们钱的只有客户,我们没有一点理由不爱客户。企业倒闭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远离客户,二是远离员工,往往第一种占绝大多数。 2、以奋斗者为本,体现一个企业分配机制的价值观。 要满足以客户为中心,使客户满意,就必须要有一批能够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人,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客户如何满意,就是你提供的产品或方案要质量好(Q)、成本低(C)、周期短(D)、服务好(S)。 企业要死基本就死在这四点上,很显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想死,肯定实在做不到才死的。所以要做到这四点还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有一批能钻研、肯付出、愿奉献的奋斗者才行,任正非说过,小资有小资的薪酬,奋斗者有奋斗者的薪酬和地位。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对此曾说过:如果你想永远做个雇员,那么下班的铃声响了,你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铃声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信号。我想这也许是对小资和奋斗者最好的诠释。 华为初创时期,就是这样做的,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有一位美国企业家问华为领导,你们公司怎么在30年间做到了世界领先的,他答道:“不,我们是60多年,因为我们每天是2x8小时在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 所以华为有垫子文化,华为有狼性文化,华为有在上甘岭上选拔干部的文化,华为薪酬不唯学历、职称、工龄和年龄,所以才有新学生进入华为一周之后的学历失效,社会成熟人才一周后的职称失效,华为认为这些都是惰性因素,是历史,不具有激励性。 华为强调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末尾淘汰。华为奋斗者的高薪酬在国际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它能够从创立初期的“七国八制”和后来的“巨大中华”中杀出一条血路,本身就是一部奋斗者的奋斗史。 3、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是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精神保证。 近十年,华为发展迅速,可谓每年上一个台阶,至今已经走到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第一的位置上,难免有些人飘飘然。越是这时候,任正非越清醒,因为他看到太多的一夜之间由盛转衰的企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其中不乏著名世界级企业。 国内,改革开放30多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上过胡润财富榜的企业90%已经死掉,秦池、巨人、科龙、三九、德隆等,通信行业“巨大中华”目前只剩下“中华”,这个“中”最近也被美国“断芯”搞得休克、停产。 国际上,盛极一时的王安电脑公司死在接班人上,美国第一车企通用汽车2009年申请破产保护,通信行业的摩托罗拉、诺基亚也是偃旗息鼓,索尼、夏普萎缩的萎缩、被并购的并购……。 任正非在不同时期常常发出“狼来了”的振聋警语: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华为的冬天……,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我们刚刚从温饱问题走出来,没有喝咖啡的时间,注定我们这一代是艰苦创业的一代,是披荆斩棘、披星戴月追赶的一代。认为华为的危机、萎缩以及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纵横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活过300年的朝代只有2个,秦始皇盛极一时,在世时国家气吞山河,传到秦二世不久就被两个农民工干掉了,两代合计只有区区18年的光景。美国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40年,地球也有寿命……,我们唯一做的只能延缓它的寿命,不使它死的那么快。这里的艰苦奋斗指的是精神上的,不是让他们做苦行僧。
这一点中国企业老总能有几人做到?推进一项管理变革,成功不一定是一把手的功劳,但不成功,不能长久一贯坚持,责任一定是在一把手身上。 1987年到1997年华为的成功属于任正非个人的成功,个人魅力领导; 1997年到2011年,华为的成功属于任正非(70%)与经营管理团队EMT(30%)的成功,科学管理领导; 2011年乃至以后,华为的成功将属于任正非(30%)与轮值CEO(70%)的成功,基业长青制度设计。 这么多年,任正非在华为起到了一个宗教领袖般的作用,如乔布斯之苹果,杰克·韦尔奇之GE等,实施文化治理,信念治企,上述每一条都有重大事件注解。 1、任正非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华为文化理念。 生活严要求, 任正非没有专车,没有专职司机,没有专用食堂,自己开私家车准时上下班,自己拖着行李往返机场,华为的手机自己出钱买,别说国有企业,私营老板能做到的人几何? 考核严要求,2012年,华为给员工发了去125.7亿元奖金(当年利润154亿元),但由于当年绩效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任正非以及其他12位董事会成员那年没有拿一分钱奖金,这就是表率。钱多,也是按规则来,手中握有再大权力也不能徇一点私。 思想严要求,2000年以来,IT市场一直萧条,2003年春节,任正非以及400多位高管带头申请降薪10%,支持公司过寒冬;2007年6687名员工大辞职,买断工龄重新上岗,其中就有任正非;同时不停自我稀释股份,不谋求个人利益。 勇于自我批判,任正非认为懂得自我批判是进步的利器。任正非1997年否定“华为特色”向国际化接轨,及时纠偏“内部创业”政策,内部有文责自负、原文照登的《管理优化》报,有尺度很大的员工谏言堂---心声社区等,高管层愿意接受内部监督等等,唯有惶者才能生存。华为提倡自我批判,但不提倡相互批评,防止度掌握不好,影响内部团结,自我批判轻一点重一点都无所谓。 2、强腕推进管理变革,不假手他人,亲自负责。 学习一项先进管理体系,首先是企业一把手要换脑筋,然后坚决参与,这样才可能有学到一点东西的希望,否则一切免谈,这种例子在当今不胜枚举。 1995年,华为从美国Oracle和德国SAP公司引进的两套管理系统,经过若干次个性化修改,从而极具“华为特色”,上线运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吃一堑长一智,1998年从IBM引进IPD、ISC,任正非亲自挂帅,和其他高管深度参与、领导变革,不是坐而论道。明确要求,IPD、ISC体系切忌形成中国版、华为版,必须削足适履。 针对IBM顾问在培训时,好多员工趴在桌子上睡觉,迟到早退现象较多,任正非发出:学不好的下岗,不理解的下岗,不适应的下岗,不作为的下岗。 IPD、ISC推进5年间,共撤职了100多位中高级干部,包括后来推行的IFC、CRM、IT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30%员工主动或被动离职。 变革就像质量管理一样,没有一把手的重视,永远像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永远是“不锐意变革就是自我淘汰”的浅薄说教。一把手的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内部文化基因的形成。 3、解决队伍活力问题,敢于动真格。 任正非最担忧的就是队伍的惰怠,华为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目的期望公司能够持续保持激活状态。坚持10%末尾淘汰制,尤其高级干部,改变“刑不上士大夫”,不称职的不出去,好的进不来。即使干部都好,也要淘汰10%,鲶鱼效应必须有。让有一线成功经验的人补充到管理岗位,强化前后方语言、行为和理念的融通。 华为有两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是对任正非这种理念的最好注解。 1996年1月,市场部集体大辞职,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是辞职报告,从新竞聘上岗,那次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30%干部被替换掉。 2007年11月,工龄超过8年的,包括任正非也一样,辞职再上岗,目的消除不固定劳动合同期限对企业活力的影响。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不搞终身制,企业好,员工才好,只员工好,企业不好,员工的好就是无本之木。虽然涉及“N+1”补偿,华为因此多支付出十几亿也在所不惜,有什么比让组织团队思想上保持艰苦奋斗,手上不是捧着铁饭碗更为重要呢? 结果,6581名员工重新签约上岗, 38名员工退休,68名员工因个人和胜任力不足等原因离开公司。那次,任正非的工号由001工号变成10万多号,顺带消除不正常“工号文化”现象。 任总认为,认为让一个人呆在他不能成长和进步的环境里是对员工的不负责,是对员工的假慈悲、真摧残,GE公司有许多人从公司出去以后担任其他公司总裁、副总裁,树挪死,人挪活! 4、耐得住寂寞,不搞多元化。 有的企业,手上稍微有点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听一些所谓的专家一忽悠: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房地产来钱,也拿地搞房地产,金融时髦,也注册个金融公司,从事投融资,搞放贷推销,炒股票,买矿山……,怎样来钱快就搞啥,心思一旦活泛起来,哪能再静下心来搞实业,慢慢的,到最后连企业自己都不知道鸡蛋放在哪个篮子里了,弄得遍地都是小野鸡。 不是经营多元化不能搞,只是一般企业没有这个金刚钻,也没有何时收手的判力,影响主业就在所难免了,在这方面吃亏的企业很多。 美国三大车企败给丰田公司,其中一条主要因素就是多元化败给专一化。所以处在深圳这个中国高速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什么新奇特,什么新潮儿,什么股票房地产,哪一样不俯拾皆是,但任正非一心只做通信管道业务,不仅不碰那些玩意,连就在自己管道内流淌的信息服务内容业务也不碰,意在给合作伙伴留有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 多年的心无旁骛,这才造就了华为在通信设备行业的一骑绝尘。多元化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一屋都扫不干净,何以能够扫天下? 华为现在在外人看来,简直完美无缺。孰知,华为光鲜的背后,实际上有诉不完的辛酸史。用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回复一位政府领导的话说,华为创业三十年概括四个字就是“欲哭无泪”! 初创时民营企业的困难,产品质量问题频出,思科的专利诉讼阻击,2000年IT网络泡沫破裂,2000年中国电信拟进行“南北分拆”,全年三大运营商几无新投资建设,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市场封锁,等等,哪一样不是灭顶之灾,尤其今天更是。 华为只能断臂求生,2001年将华为电气公司卖给美国艾默生,2007年向3com公司出售H3C公司51%股权,损失十几亿接受客户退货……。 实际上,任正非也不是什么都顺,他也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自我否定,所以,才有了1997年华为发出向美国人民学习的号召。 从1998年开始,才有了华为一系列向世界顶尖企业和咨询机构学习活动的展开,华为是真学,是削足适履的学,是血淋淋的学。 一个企业从大乱走向大治的时候,企业一把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想,在还没有学习和应用科学管理体系前的华为,1996年,如果离开任正非,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不是强调唯英雄论,但也不能抹杀英雄的作用,尤其是乱治时期。 中国企业善于学习,也善于忘记,把学习他人作为一项运动,投机地选择学什么和不学什么,目光短视,不能像华为“削足适履”意志般老老实实地学一家。 很多企业从学大庆、学海尔、学西门子、学丰田、学ABB,学华为,一路学下来,学的很苦,但真正学到华为精髓的企业似乎不多,为什么? 学习华为,就要把华为的价值观研究透。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不是引用几句口号、标语,更不是引进一些管理技术、流程、方法,而是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系的确立。 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拿不走,就像西门子、丰田公司敢于欢迎外部企业任意去现场学习、参观,而不怕我们偷师学艺。 学习一种新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对自己原来的体系要深刻自我批判,二是要认真弄清楚一种体系背后的东西,不能简单照抄模仿,三是不能强调自身的特殊性,放下身段学习,最后是持之以恒,不走形式搞运动。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下一篇文章预告:企业智能制造四步走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三晚为您呈现。 支持我的创作, 请点文后右下角“在看”,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