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拜杨玉环为义母的时候,这胖子已经42岁了,而杨玉环才27岁。 杨贵妃杨玉环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是安禄山主动提出要做杨玉环的干儿子。可能是因为这个便宜儿子长得有点逗,所以杨玉环就收下了他。因为安禄山长得胖,又喜欢装小丑,所以唐玄宗还挺喜欢这个“搞笑演员”。史书没有记载他和杨玉环有任何的不伦感情。但是安禄山每次进皇宫时,都会先去拜见杨玉环,然后再去见唐玄宗。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安禄山解释是,他们胡人都是先拜母亲,再拜父亲。这或许也能说得通,有的传统部落就是母系氏族,确实母亲的地位比较尊贵。就这样想要强行再认一个干爹。 图为《贵妃出浴图》 后来唐玄宗看不过去了,就把杨玉环的三个姐妹介绍给安禄山,让他们四人结拜。这样他们的关系就混乱了。杨玉环的姐妹和杨玉环的干儿子是兄妹姐弟关系,安禄山的干妈是他姐妹的姐妹。但这种人伦关系似乎不可能束缚到安禄山这样的人。之后安禄山发起叛乱,他的干妈,他姐妹的姐妹杨玉环因此身死。不知道他是否有一点点不忍心。 根据《唐书·兵志》记载:唐初,天下共六百三十四府,在关内一道的,倒有二百六十。这时中央兵力很强。当时戍边的将士也是朝廷派人轮班值日,这些将领也不会担任很久,不会一人兼顾好几个地方,即使立了大功,也不会做到元帅。在唐高宗武则天时,征伐减少,不怎么用兵,兵法就渐渐坏掉,导致戍边的兵力不足,就募兵守边。玄宗时期设置十节度经略使。他在位很久,开始宠爱武惠妃,继而又是杨贵妃,军国大事常常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宰相。而李林甫的妒忌心超强,怕边将能人入朝廷担任宰相,就对玄宗说可以用胡人做元帅,这是在唐初没有的事。这时,戍边的募兵就有名无实了,而边疆的节度使出现一人而兼统数镇,十几年不换人的,边兵从此壮大起来。安禄山野心勃勃,反心已久,只是李林甫任宰相,十分畏惧,加之玄宗对他百般宠信,一直犹豫不动。当时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兵镇节度使,手握八万三千九百人兵力。他一边强大起来的奚、契丹打仗,一边招揽这些人来补充自己的兵力,练就范阳精兵。等到李林甫一死,杨国忠通过杨贵妃的关系,担任宰相。杨国忠上台后,处处和安禄山反着干,跟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玄宗根本不信。怎么办?只能就激将法,处处跟安禄山作对,以此激怒安禄山,逼他造反。结果安禄山就起兵造反了,玄宗如梦初醒。内陆没有储备的兵力,赶紧让河西节度使封常清去招募兵力抵抗,但是小白兵怎么能抵抗百炼的精兵,所以,很快河南、河北都失陷了。安禄山顺利在洛阳称帝。 洛阳失陷后,封常清逃到潼关,结果被玄宗杀掉,代之以哥舒翰,哥舒翰坚守,杨国忠又催他出战,结果大败,潼关失守,玄宗不得不出逃四川。走到马嵬坡时,将兵不走了,为什么呢?气不过啊,大唐江山都被姓杨的一家给毁了,杨贵妃得宠时,还有她的三个姊妹都出入宫禁,骄奢淫逸得不行,后来杨国忠也是这样,军民心上,怨恨已久。将士们就逼着玄宗把杨国忠和杨贵妃都杀掉,解了心头之恨,才继续走。从玄宗这一边的将士也可以看出,当时矛盾已非常尖锐,玄宗又对形式判断错误,而安禄山一边倒是军事上有优势。但是至唐朝死命的,实在还不是藩镇之兵,而是所谓的“禁军”。 如果你是安禄山,处在那个时代,拥有那个实力你也会反叛。李隆基后半段整治生涯昏庸不堪,自天宝以来内阁政治斗争持续不断,安禄山又善于韬光养晦,提高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了,增加自己的实力,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力量上都有了与中央一决雌雄的条件,必然将会反叛。现在很多人说,安禄山之所以反叛,是杨国忠嘟嘟逼人造成的,杨国忠只是提前让这场战争上演了,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也照样会反叛。更有甚者认为安禄山反叛是为了他的干妈杨贵妃,把盛唐覆灭的责任归咎于杨贵妃头上,是何等的滑稽?自古红颜多祸水?让一个女人去承担一个时代的错误是不科学的,也是没道理的。安禄山反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因为安禄山善于经营致使自己的实力大增;二是因为唐玄宗后期政治昏聩,任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政局高层为了个人利益内斗严重;三是边疆民族矛盾突出。接下来细说。一、安禄山一人兼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又兼河北采访使等职。节度使本来是一个武官,最初主要负责管理调度军需、军事防御、屯田事务,不过问民政。但后来节度使也渐渐过问民政,特别是天宝后,又多兼任采访使,掌管本地区司法及官员监察权力,这样一来节度使便成了地方上的最高长官,集军、民、财权于一身。最后,唐玄宗甚至给予安禄山无限制的人事任免权力。安禄山获得人事任免权利后,一次性提拔五百多人为将军,还罢免了三十二个汉族将领,以这样的方式向下辖军队昭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安禄山管理的三镇地域辽阔,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士兵多是奚、契丹、同罗等少数民族,能征善战,现在中央连人事任免权利都交给了安禄山,那拿什么去控制安禄山? 二、造反的阴谋不是一天养成的,安禄山对朝廷把脉准确,知道大唐积瘤已久,难以抵挡自己。首先,十几个边镇共佣兵四十九万,而中央只有二十万禁军,天宝十一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在怛罗斯之战损兵折将,中央也难以很快集合军队对付安禄山。其次,玄宗即位初,能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入朝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堂充满朝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等到李林甫拜相后,把持朝纲19年,排除异己、闭塞视听,怕别人取代自己甚至弄出来“野无遗贤”这样的晴天白日大梦话,接任者杨国忠,没有李林甫的政治才能,却也是嫉贤妒能的主,只会曲意逢迎、拍马屁。李林甫、陈希烈、温吉、杨国忠这些中枢首脑只顾着打击政敌,维护自己的利益,把国家的利益抛到九霄云外了。唯一能抵挡安禄山的哥舒翰,全力抗敌的同时,还要时时刻刻与杨国忠斗智斗勇,怕杨背后给他放冷箭。所以,当安禄山举起:“奉皇帝诏书,诛杀杨国忠”的大旗时,很多人还以为是真的。 三、无法忽视的民族矛盾。隋唐以来,河北北部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李世明时期,突厥人也迁徙于此。汉族和他们习俗不同,他们之间又没有文化认同,相互歧视、甚至仇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一点,拉拢少数民族,作为反唐主力,在天宝十三年一次提拔契丹、奚等两千五百人任将领和中郎将,安禄山在少数民族心中被称作圣人。 安禄山为人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从拜杨贵妃为干娘即可看出一二),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如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他的命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玄宗春秋渐高,嬖幸艳妃,骄情荒政,李林甫独专大权,纲纪大乱。安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于是安禄山表面上对玄宗忠诚无二,暗中作谋反准备。 其次李林甫死后,无人能制服安禄山 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安禄山曾对亲近之人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对李林甫的忌惮之心可见一斑。这话也道出了当时的局势:天子忙于享乐,朝政则尽为李林甫把持。 所以安禄山本就性格奸诈,在加上玄宗贪恋美色不问朝政,李林甫死后无人能制服安禄山,后来的杨国忠也与他关系恶化,这一系列原因都促成了安禄山的反叛。 晚年的唐玄宗已经自绝于贤臣,自绝于士人,自绝于军人,自绝于百姓,这样的王朝就已经完全彻底地没有凝聚力了,正所谓“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此时此刻,安禄山发动大规模叛乱就已经是水到渠成。 另外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跟杨玉环有什么关系,不要瞎想,安禄山一个四十多岁的胡人,审美观不一定跟唐玄宗一样。 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变原因很多,归纳简言之为,写多了也没人看: 1、安禄山见识了开元盛世的长安繁华,滋长了觊觎皇权气吞江山的野念。 2、安禄山遇上了胡将节度的政策机会,拥有了内附胡族割据地方的实力。 3、安禄山逮到了不学无术的宰相执政,预备了清理君侧诛杀逆臣的口实。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别山神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