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路丝弦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南路丝弦又名弦子腔。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剧种。相传是元、明时期弦索调的遗音。清代康熙年间曾因政治原因遭到禁演。清末和老调同台演出,后来吸收了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唱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自的风格。由于流行地域的不同,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南路丝弦主要活动区域在冀南、豫北、晋东南、鲁西北一带。

据有关资料记载,南路丝弦从清代早期就在平乡民间演唱、流传。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平乡县庞庄村成立了丝弦班。1953年,平乡县九曲村的弦子腔班被平乡县政府接管,并命名为“平乡县丝弦剧团”。平乡县丝弦剧团是南路丝弦中唯一的国家正式剧团。1957年,平乡县丝弦剧团招收了30名学员,举办戏训班。随着演出的剧目不断增加,演出的区域也逐渐扩大,使平乡县丝弦剧团逐步走上了鼎盛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平乡丝弦剧团不断推陈出新,创演的一些优秀剧目深受观众好评和专家赞誉。

南路丝弦的艺术特点明显。属于板腔和曲牌体相结合的音乐形式,板腔主要有二板、三板、垛板、散板、快板、慢板、起板等,曲牌主要有《山坡羊》、《娃娃》、《点绛唇》、《柳青娘》、《海青歌》等。

南路丝弦唱腔独具特色,全部音域为两个八度,上方八度用真音,下方八度用假音,唱腔最后一定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路后,用假声下行级进行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使其地方色彩极为浓郁。

南路丝弦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包括弦索(俗称土琵琶)、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即常说的四架弦,因此谐音“丝弦”(四弦)。武场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钹、手锣等,还有大镲、大鼓、碰钟等均为色彩乐器,以后又相继增添了二胡、曲笛、扬琴等乐器,乐队音响逐步丰富起来。

南路丝弦表演追求热烈、火爆,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崇尚特技,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表演以身段动作、面部表情和手指动作等完成戏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刻画,其中不乏夸张手法。南路丝弦的行当分生、旦、净、丑诸行。以花脸、花旦、老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幽默诙谐。

丝弦剧目共五百多出,大部分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老调、西调、怀调、晋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移植而来的。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陆续创作了现代戏《八一风暴》、《箭杆河边》、《会计姑娘》、《社长的女儿》及新编的历史剧《糟糠情》、《皇孀恨》等。

南路丝弦传承有序,清道光十七年(1837),平乡南路丝弦第一次成班,班主不详。学员有庞志新,庞二黑等。光绪二十二年(1897)再次成班。班主、教师均为庞志新。民国26年(1937),第三次成班,班主司章保,教师司南祥、田文友、庞月法、琴师庞计增。民国37年(1948),第四次成班,班主庞贵章,田文友,增寿,琴师庞贵章。

1956年,平乡南路丝弦剧团举办戏训班,由关新斗、董朝凤、赵凤山任老师。学员有:马俊改、曹旭楼、李胜利、贺文田。张孟仁、时秀考等人。

目前:最年轻的南路丝弦演员主要有:范书改、栗艳峰、庞月芳、张建芬、张红普、李晓磊、霍现武、张凤山、郭庆蓝;王朝英等。

马俊改,女,19486月生,平乡县马鲁集村人。9岁考入县丝弦剧团戏训班,拜老艺人关新斗、王爱珠为师,先工文武小生,后改刀马旦和青衣。1981年文化部授予她“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称号。现在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剧协理事、邢台市剧协副主席、国家二级演员。她的名字已载入《河北戏曲表演艺术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