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上这两人的段子是如何形成的?能经得起考证吗?唐伯虎与秋香“三笑”缘:一笑遇美,二笑惊艳,为何说经不起考证?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与秋香,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诙谐、浪漫、哙炙人口爱情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是,他们的这份奇缘是真是假呢?历史上却有唐伯虎爱上秋香这样的故事吗?如果是假的,又何以能流传百年而不衰呢?故事到底从何演变而来等等,这些问题就却未必尽人皆知了,下面就从诸多史料中整理一些有关这些问题的内容,供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唐伯虎其人其事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史》说他少年时非常聪明伶俐,与同乡张灵纵酒为乐,不务正业。后来在祝枝山的劝导下,才发奋闭户读书的,二十九岁成为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乡试第一名。主考官梁储很赏识他的才华,便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朝翰林学士程敏政,敏政阅后称奇。不久,程学士成为会试主考,唐伯虎眼看着就要功成名就了,没想到却因为学士家僮受贿泄题一案的牵连,“下诏狱,谪为吏。”他为人性高气傲,不耻与吏同流,从此竟断绝了仕途之念,归家闲住,不想这一住就是二十几年,靠卖字画维持生计,终日饮酒赋诗,纵情山水名胜,广交文人墨客,虽落得穷困潦倒,却不失六朝林下贤士之风范。嘉靖二年(1523年),这位年仅54岁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便结束了落魄的一生。 二、秋香其人其事按记载,秋香其人绝非子虚乌有,但又不只一个,我们根据明朝朝人的诗歌、笔记材料便能寻到其些许芳踪。 据梅禹金《青泥莲花记》记载,明代成化年间,南京风月之地的秦淮河畔,有位名叫秋香名妓,从良后有旧日相好上门求欢,她以扇画柳题诗婉言拒绝。其诗云:“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旧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从年龄来算,这个秋香的年纪要比唐伯虎大一点,因为他是成化六年才出生的,终成化一朝,他也只不过是不明世事的少年而已。 在祝允明的诗里还曾出现过一个秋香。其《秋香便面》诗云:“晃玉摇银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著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祝枝山是明朝正统四年的进士,比唐伯虎大出几十岁,他诗中提到的秋香与梅禹金所说的可能是同一个,也可能不是,但估计与唐伯虎仍没有太密切的关系。 另外还有秋香则见王同轨《耳谈》一书。书中叙述了一个名叫陈玄超的江苏吴县人,因为父亲得罪奸臣严嵩被谪而死,他自己年少跌宕不堪,曾与朋友一起游于虎丘,偶然见某宦家从婢笑而顾已,便自作多情,由此引出一段动人的浪漫故事,从婢的名字叫秋香。按王同轨所载该秋香乃嘉靖、万历前后的人,曾任南京太仆寺主薄,他所记的事情发生的年代,可能是伯虎病逝以后的事,这可能就是唐伯虎与秋香故事的原型。 万历年间,继王同轨之后又有姚旅作《露书》,再次描述有关秋香的事。此时男主角已由陈玄超改成吉道人(任之),而其他细节都没有改动。很明显,秋香仍与伯虎谈不上有什么瓜葛。 三、唐伯虎与秋香轶事 万历以后,民间开始风传唐伯虎生前的轶事,许多笔记小说纷纷附会时俗,以满足市井的好奇心,《泾材杂记》就是其中之一。该书第一次把祝枝山六枝指的事转移到唐伯虎身上,言伯虎为人伴读,赐名华安,后与丫环桂华私奔。这时秋香虽未出现,但唐解元登场即是前奏曲,后来的评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即此。 把唐伯虎的传闻与秋香的风流韵事撮合起来的人自称是宋稼轩居士,根据《四库全书存目》所记的提要来判断,宋居士很有可能是明代天启前后的人,他在《蕉窗杂录》的笔记中,综合了《耳谈》《露书》《泾材杂记》等几种说法,第一次让唐伯虎点上秋香,其经过抄录如下: “唐子畏被放后,于金阊见一画舫,珠翠盈座,内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顾已,乃易微服买小艇尾之。抵吴兴知为某仕宦家也。日过其门,作落魄状,求佣书者。主人留为二子佣,事无不先承旨,主人爱之,二子文日益奇,父师不知出自子畏也。已而以娶求归,二子不从,曰:'室中婢惟汝为欲’。遍择之,得秋香者,即金阊所见也,二子白父母而妻之。婚之夕,女郎谓子畏曰:'君非向金阊所见者乎’?曰:'然’。曰:'君士人也,何自贱若此’?曰:'汝昔顾我,不能忘情耳。’曰:'妾昔见诸少年拥君出素扇求书画,君挥翰如流,且欢呼浮白,傍若无人,睨视吾舟,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子畏曰:'何物女子,于尘埃中识名士耶!’益相欢洽。无何,有客过其门,主人令子畏典客,客于席间恒注目子畏。客私谓曰:'君何貌似唐子畏’?子畏曰:'然,余慕主家女郎,故来此耳’。客白主人,主人大骇,列于宾席尽欢。明日,治百金装并婢送归吴中。” 不难看出,《蕉窗杂录》所描写的故事除了较前人完整外,其女主人公秋香于风尘中能慧眼识英雄,几乎对伯虎是一见钟情,这种情形在后代的故事中就再也看不到了。 四、一笑二笑连三笑 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在社会传开以后,围绕这一题材,又涌现出一批新作品,杂剧如孟称舜的《花前一笑》,卓珂月的《花舫缘》;传奇如文素臣的《文星现》;评话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唐解元一笑姻缘》;还有就是白话小说冯梦龙的《情史》卷四唐寅条。这些故事的情节无论怎么安排,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秋香的一笑惹成姻缘。然而,弹词本《三笑缘》却与众不同,秋香的一笑只是引子,紧接着的二笑三笑才逗出了许多轻松、幽默、耐人寻味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完善。 早期的弹词本出现在明末是可以确定的。据戚饭牛《三笑姻缘旧小说考证》云:“明末王百谷先生,戏改三笑缘弹词,惜世无刊本。兹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得孤松阁手抄王氏原改本,纸页灰败,主人嘱予补缀成卷。”到了清代,社会上又流行曹春洲的《三笑姻缘》,吴信天的《三笑新编》。 秋香的三笑与唐寅的痴状大体是这样安排的:某年八月二十一日,唐伯虎漫游虎丘,偶遇秋香随华老太行香过此,因被秋香美貌所惊,一时无法自主,秋香见其呆相为之一笑(第一笑遇美)。唐误解此笑含义,自作多情,雇小船追赶,费九牛二虎之力赶到秋香的乘船,却正碰到她推开后舱的窗泼洗脸水,可怜的子畏被淋个正着,秋香忍俊不禁又是一笑(第二笑惊艳)。伯虎爱美之心不死,穷追至华太师府第门前,当秋香回头望时,发现那冤家仍跟在后面,于是笑了第三笑。唐伯虎遭秋香一连三笑地引诱,早已身不由已,最后卖身为奴,好一番磨难,才得如愿。这种先苦后甜的始末,与国人的性格和喜好是十分吻合的。 当然,对于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真实性,提出异议的人大有人在。如清人王士祯的《古夫于亭杂记》、阮葵生的《茶余客话》、梁章钜的《浪迹续谈》均引姚旅《露书》之说为唐寅辨正,更有甚者如黄蛟起作《西神丛话》,把故事加在俞见安身上,并对“好事者演绎之为子畏秋香事”颇有微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诚然,唐伯虎与秋香确有其人,但他们之间的瓜葛却是经不起历史考证的。在文学和历史中间,许多人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过去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仍然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