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盘碗盏,瓶瓶罐罐。无论是在平日的餐桌,还是偶尔小聚的茶会,作为食器、茶器与花器,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在国内诸多的博物馆中,陶瓷这一门类的文物,也作为重要的馆藏存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全面掌握制瓷技艺的国家,中国生产的瓷器曾经风靡全世界,影响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威廉·麦格雷戈·帕克斯顿绘
当几百年前,中国的瓷器进入尚在使用金银器皿作为餐具的欧洲,人们迅速被这种来自东方的白如玉、薄如纸,隔热又结实耐用的神秘器皿所吸引,瓷器在西方迅速流行。西方人曾经以China为瓷器命名,今天,他们用China称呼瓷器的故乡。
瓷器,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
瓷器 · 诞生
陶瓷是陶与瓷,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在溪流边,用手捧、用叶面宽阔的叶片或者硬质果壳取水、盛放采摘的果实,小心翼翼地带回聚居地,这是诗意而自然的原始生活,但储藏食物与水并不十分便利。直到人们学会使用火,当时的人们偶然发现,经过火烧后的黏土会变得坚硬而结实,这就是陶。黏土具有可塑性,能很容易地被捏制成各种形状,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陶器作为储藏食物与水的器皿诞生了。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彩陶双系罐 故宫博物院藏
从商朝开始,中国人已经烧制出了瓷器,只是那时候的瓷器非常的原始,被称为原始瓷。中国南方地区气温温和,雨量丰沛,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制瓷所需的原料:丰富的高岭土与大量木材。高岭土颗粒细腻,木材的使用和依地形而建的瓷窑带来了烧制瓷器需要的高温,烧制出的瓷器更为细腻紧结,解决了陶器质地厚重易碎、空隙大易透水的问题。
商 原始青瓷大口尊
从东汉开始人们开始制作出了真正的瓷器。当时烧造瓷器的匠师,发现当草和木头燃烧后的灰尘落到瓷器上的时候,瓷器中会有釉点,他们刻意地不断尝试这偶然发现的上釉技术,最终尝试出用草木灰混合石灰水给瓷器整体上釉的方法,为瓷器表面施上像玻璃一样光滑透明的隔水薄层。
东汉 青瓷标本 小仙坛窑址
颜色釉 · 发现
东汉以后,陶瓷的烧制技术越来越纯熟。陶瓷匠师在长期的烧制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细枝末节的现象,并敏锐地捕捉了它,运用了它:
高岭土中金属元素铁的含量会改变陶瓷的颜色,铁元素含量极其微弱,近乎没有时,可以得到白色,铁含量逐渐增多,可以得到浅淡的青色、浓郁的青色,直至漆黑;
窑口里不同窑位的温度与气氛,能让同一种原料的瓷器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
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元素,可以得到不同的釉色,铜是红、钴是蓝、金是粉...
颜色釉 · 发展
白釉
白釉在北朝成功创烧。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唐代河北刑窑白釉,诸窑之冠。精细者釉面均匀纯净,洁白光润,玻璃质感强,类银似雪。唐代早期白釉瓷器增加釉面白度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施化妆土方法。中期以后,多数选用高质量的原料,减少或不用化妆土,使其精品达到釉面光润洁净的程度。
到了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烧制的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制瓷工艺比之前更为精细,甚至一些瓷器的白度要超越在邢窑的细白瓷器,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黑釉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
宋金时期黑釉烧造量更大。南方地区的建窑、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注重釉装饰,在光亮润泽的黑釉上装饰各种结晶斑纹或把剪纸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上。宋代民间盛行斗茶,宋人以白茶为上,黑色茶盏最适宜观色。蔡襄《茶录》“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建窑黑釉茶盏于是受尽追捧,更是受到皇室的喜爱,一度成为宫廷斗茶专用茶盏,进贡品底足刻印“供御”字样。
青釉
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施青釉的瓷器称为青瓷。始见于商代中期,以后历代都有烧造,均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溶剂。含铁量越高,呈色越深。青釉烧制技术到雍正时期才真正稳定,釉面肥腴,色调匀净,有的苍翠欲滴,有的嫩如翠竹,烧制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
天青釉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色釉,古代陶书描写其青如天,明如镜。关于天青釉,相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从创烧开始,天青釉在中国陶瓷史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代表着中国陶瓷的最高审美价值。北宋汝窑更把天青釉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成为芸芸众瓷中的绝色。
▽
影青是一种宋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釉,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
蓝釉
属高温石灰碱釉,掺入适量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1280℃~1300℃窑内一次烧成,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窑几乎从未断过生产。低温蓝釉在唐代已经普遍应用在唐三彩陶器上。高温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瓷釉新品种,后人称为霁蓝。永乐霁蓝釉,蓝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蓝釉烧造的工艺技术更纯熟,蓝釉质感凝厚,色泽美艳,犹如蓝色宝石,被叫做“宝石蓝”。后人品评时将其选为上品。
红釉
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人在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做"宣德祭"。
▽
铜红釉的烧制极为不易,通体高温铜红釉在元代景德镇窑创烧成功,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熟练掌握了铜红釉的烧制技术,终于烧出鲜红夺目的红釉瓷器,受到世人宝爱。宣德时期的铜红釉艳丽匀润,釉层莹润透亮,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器口边均显淡青白色,俗称“灯草口”。
▽
高温铜红釉在宣德以后开始衰落,清代康熙时期铜红釉得以恢复。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烧成的高温红釉“郎窑红”,就是效仿前代名品的成功之作,与永乐、宣德相比,达到了与真无二的境地。郎红釉色深艳,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
▽
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
黄釉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弘治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这时的黄釉实用浇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所以称为“浇黄”。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娇黄”、“鸡油黄”。嘉靖以后黄釉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
到了清代,随着氧化锑的引入,一种新的黄釉瓷器出现了,这就是创烧于雍正时期的柠檬黄,清代文献也称“西洋黄”“洋黄”。釉色比传统娇黄釉浅淡,所有又称“淡黄釉”。柠檬黄釉恬淡典雅,是雍正朝最为尊贵的一道釉,深得帝心宠爱。
颜色釉的诞生史,同样是历代工匠的高超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史。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颜色、感知天地,运用自己的创造力与高超的技艺,将自然中的美妙色彩留在瓷器上。颜色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既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历史时刻,也是匠人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匠人无名,而颜色永存。
这就是「看得见的颜色,说不尽的骄傲」。